裴少保 尹宗生 張之棟 鮑文
(1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關節外科,安徽 合肥 230061;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 2脊柱外科;3康復科)
脊髓損傷是指各種原因導致的脊髓功能損害和結構的改變,造成損傷水平以下脊髓功能障礙〔1〕。隨著近年來老齡化加劇,交通工具和建筑事業發展,脊髓損傷發病率逐年上升,不僅嚴重影響生活,同時給社會和家庭造成沉重經濟負擔〔2,3〕。脊柱損傷可造成行動能力受損、疼痛及機械不穩定,而神經結構損傷通常會造成患者平衡功能障礙、感覺失靈和肌力下降〔4,5〕。目前,針對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仍難以恢復,而對于不完全脊髓損傷患者也會出現不同程度功能障礙〔6〕。因此,不完全脊髓損傷患者生活質量和運動功能如何提高,是康復醫學的研究熱點。本文旨在探討生物反饋療法聯合功能康復訓練對老年脊髓損傷患者脊柱功能、神經功能和生活質量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擇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2017年1月至2021年老年脊髓損傷患者68例,按照隨機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4例。觀察組男21例,女13例;年齡65~73歲,平均(69.32±2.98)歲;病程(9.83±1.76)d;美國脊髓損傷學會(ASIA)分級:B級8例,C級19例,D級7例;致傷原因:車禍傷20例,墜落傷11例,重物砸傷3例。對照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65~74歲,平均(69.51±2.86)歲;病程(9.52±1.80)d;ASIA分級:B級7例,C級20例,D級7例;致傷原因:車禍傷21例,墜落傷9例,重物砸傷4例。入組標準:均經X線、CT或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學確診為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言語、認知功能正常,且意識清楚;患者具有一定溝通和理解能力,能夠配合檢查和治療;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患者存在手術禁忌者;暫時性和完全性脊髓損傷;既往有腦部手術史者;患者意識障礙或伴精神疾病者;傷勢較重,危及生命者。兩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功能康復訓練,包括姿勢訓練及體位擺放,關節活動范圍練習,軟組織牽拉練習,肌力練習,坐起練習,平衡訓練,踏車訓練等,按照各損傷水平和肌力殘留情況選擇性肌力訓練關鍵肌肉,且對下肢著重進行腓腸肌、脛前肌、股二頭肌、股四頭肌的肌力訓練;觀察組:在功能康復訓練基礎上結合生物反饋療法,生物反饋療法應用多功能神經康復診療系統(WOND2000F2型),取舒適、放松體位,反饋信號肌肉:腓腸肌、脛前肌、股二頭肌、股四頭肌,以“品字形”將3組電極分別放置于肌肉上,選擇表面肌電分析功能組模式,顯示肌電基線、肌電峰值和平均值。根據治療要求引導患者按照波形反饋信號放松或緊張治療部位,6 min/次,間隔10 min,3次/d,每周5次。兩組療程12 w。
1.3療效標準 采用脊柱功能改善情況評價患者療效,其中以患者脊柱功能恢復2級以上為顯效,以患者脊柱功能恢復1級為有效,以患者脊柱功能未恢復為無效。顯效率+有效率=總有效率。
1.4觀察指標 (1)觀察兩組干預前與干預12 w下肢運動功能和平衡功能變化,采用Fugl-Meyer運動評定量表(FMA)評價患者下肢運動功能,包含17個小項,總分34分,評分越高說明下肢運動功能越好;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評價,包含14個項目,總分56分,評分越高說明平衡能力越好。(2)觀察兩組干預前與干預12 w神經功能變化,采用ASIA運動和感覺評分變化,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神經功能越好。(3)觀察兩組干預前與干預12 w日常生活能力變化,采用Barthel指數(BI)評價,評分100分,評分越高說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好。(4)觀察兩組干預前與干預12 w相關肌肉表面肌電信號(sEMG)變化,主要采集腓腸肌、脛前肌、股二頭肌和肱四頭肌sEMG。
1.5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23.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1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94.12%;其中顯效23例(67.65%)、有效9例(26.47%)、無效2例(5.88%)〕高于對照組〔73.53%;其中顯效15例(44.12%)、有效10例(29.41%)、無效9例(26.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314,P<0.05)。
2.2兩組FMA評分和BBS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12 w FMA評分和BBS評分顯著高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3兩組干預前后ASIA運動和感覺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12 w ASIA運動和感覺評分顯著高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干預前后FMA評分和BBS評分比較分,n=34)

表2 兩組干預前后ASIA運動和感覺評分比較分,n=34)
2.4兩組BI評分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干預12 w BI評分〔(69.81±7.96)分、(67.32±6.68)分〕顯著高于干預前〔(32.17±5.64)分、(31.68±7.86)分〕;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5兩組相關肌肉sEMG比較 兩組干預12 w腓腸肌、脛前肌、股二頭肌和肱四頭肌sEMG顯著高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相關肌肉sEMG比較
脊髓是中樞神經系統復雜部分之一,具有調節反射、產生和控制與行走關系緊密的基本動作能力〔7,8〕。脊髓損傷通常是因外力因素造成脊髓某個或者某些節段損傷,并因此導致相應節段的支配區域出現各種自主神經、感覺及運動功能障礙〔9,10〕。脊髓損傷最常見的是肢體感覺、運動功能障礙,特別是下肢的感覺障礙、運動障礙會對患者生活質量和生存質量造成較重影響。脊髓損傷具有較高致殘率,是世界醫學的難題之一〔10~12〕。研究報道,有效的康復功能訓練能夠實現功能重組,且功能康復訓練對脊髓損傷功能改善具有積極促進作用〔13〕。同時,脊髓損傷后進行功能康復訓練能夠提高其肢體的生活自理能力及運動功能,改善其生活質量和生存質量,降低患者致殘率〔14〕。
生物反饋療法主要將腦電、血壓、肌電、皮溫等意識不到的生物信號轉換為人體可察覺信號,如視覺信號和聽覺信號,再按照這些信號控制靶器官的活動〔15,16〕。近年來,臨床上逐漸應用肌電生物反饋療法,主要針對存在功能障礙的再康復治療〔17〕。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屬生物反饋療法中的一種,主要將生物反饋療法與傳統康復電刺激相結合。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能夠將患者自身身體信息以聲音的形式或圖形化的界面直觀展現出來,以此可讓患者自我感知自身運動情況;另一方面能夠通過電刺激肌力明顯減小的肌肉和無主動運動引發肌電信號,或放大有微弱運動意識的肌電信號,增大運動幅度。而采用肌電生物反饋療法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患者對機體內部的自我感知能力,從而達到由意識控制內環境,治療疾病及調節機體〔18~20〕。此外,生物反饋療法還可激發患者康復的信心,同時還能夠最大限度調動積極性,使患者能夠主動參與訓練,將訓練動作與生活中實際動作貼近〔21〕。本研究結果提示,老年脊髓損傷患者應用生物反饋療法聯合功能康復訓練可提高療效,改善患者下肢運動功能和平衡功能,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可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相關肌肉肌電信號。
綜上,生物反饋療法聯合功能康復訓練可改善老年脊髓損傷患者脊柱功能、神經功能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