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少波 景德鎮書畫院
傳統陶瓷藝術的特征主要表現為制作技藝的精良及文化寓意之美。
從遠古時代的陶土、混砂陶、彩陶到青瓷,從唐代的三色唐三彩作品,再到宋、元、明、清不同陶瓷的彩繪,無論是制作、釉色、造型和裝飾的變化,都無一不展現了陶瓷作品本身所蘊含的歷史氣息,同時也記錄了人類文化的發展歷程,也詳細介紹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和生活背景。甚至不同地區的流行陶瓷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反映了不同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們的生活習慣[1]。
陶瓷作為一種材料的制作藝術,工藝技術的重要性是比較明顯的。為了在傳統藝術沉淀的基礎上,我們通常以工藝手法來定義特定時代或地區的風格特征。如宋代青瓷、元代青花瓷等。傳統陶瓷注重技法和工藝的應用,強調技法工藝的準確性和統一性。中國的傳統陶瓷藝術經過歷代工匠的磨煉,通過代代相傳,將制作過程中的經驗逐漸轉化成了完整的工藝體系。
中國傳統的造物創作觀念注重“意象和神似”。人們總是追求平安喜樂的生活,許多山水祥云甚至動植物的圖案都被作為象征符號,被用于傳統的陶瓷造型和裝飾中。陶瓷做到紋飾通常是用很具體的圖像來表現,“立像以盡意”是為了表達人們的心意而擬定具體的形象,這與我們的藝術創造和藝術審美都是相通的,都是通過感覺和觀察來達到目的[2]。在我國原始社會,陶瓷作品便以鳥獸、花草為題材出現,這些創造都與人類的物質創造、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體現出一定的哲學含義,是一種人類審美意識的最早體現。在陶瓷作品的紋飾中,藝人們用手來描繪的圖案會帶有人的情感、心緒在里面,它們包含著一些復雜的因素,如筆意、氣氛等,這些蘊含著人們精神因素、對于生活的感悟、理解的圖形,往往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陶瓷的發展吸收了歷代陶瓷基于自身優秀傳統的創造性思維和美學思想,抽象表達、意念與豪放是其藝術形式的焦點。在繼承傳統陶瓷造型藝術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中國現代的優秀陶瓷藝術品。陶瓷裝飾圖案很漂亮,意蘊獨特并且具有文化魅力,是中國傳統陶瓷藝術中寶貴的精神財富[3]。
現代陶藝的概念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起源于西方現代藝術的衍生分支。由于現代陶藝來自于西方,作者將在西方現代藝術史的背景下,對現代陶藝的特點進行分析和總結。現代性的背景下,現代陶藝具有現代性的“理性化、世俗化、個性化和多元化”諸多特征。現代陶藝摒棄傳統和常規,強調藝術家的獨立性和主觀性的個人表達。與傳統陶瓷的使用功能相比,現代陶瓷藝術更加注重藝術家的精神表現和審美價值表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重裝飾輕物用的特點[4]。
近些年來,陶瓷在我國有了很大的發展,創作出了不少的優秀作品。現代陶瓷也是傳統陶瓷的改造和發展的成果集合。在創作過程中,藝術工匠們不局限于特定的形式,充分表達了陶瓷工匠們的創造思維、個人情感和獨特個性。由于傳統陶瓷的煅燒技藝已經相對成熟,現代的陶瓷制作在成型和煅燒過程中的生產技術和制作原理并不較大的改變。但是有一個明顯的改進是由傳統的煤窯中燒制而成改為使用現代電窯燒制。與傳統的炭窯相比,電窯制作不僅保護環境、節約能源,而且隨著陶瓷技術的發展,電窯對溫度的控制變得更加容易,這是陶瓷制作工藝中的一大進步。現代陶瓷技術的創新更多地體現在藝術加工方面,因為西方和東方的審美標準的文化沖突與融合,對中國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學校的藝術相關學科的發展,對陶瓷制作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表現最突出是陶瓷作品的外形改變。在陶瓷加工過程中,作品造型和陶瓷釉色體現、作品紋飾圖案等的加工和生產中自然地融入了許多西方美學元素,讓古老的陶瓷工藝煥發出新的特色審美,尤其是造型形狀和顏色色彩 的使用,極大地豐富了陶瓷的種類和陶瓷制作技術。現代陶瓷繼承傳統藝術文化中的精髓養分,吸收外來藝術理念,兩者互相融合、主次配置、同時共存,形成了總體專一傳承而又博采眾長、創作深入而又作品簡練的創作態勢。
對于日常生活中常規的場景、事物和理論提出新的概念,可以稱之為藝術的重新構建。這樣刻意打破我們傳統的思維方式,并從新的角度解釋它們也稱之為陌生化。
傳統陶瓷器皿比較注重實用功能,首先考慮的是器物的使用,其次才考慮陶瓷的裝飾作用。但是發生變化的是,現代陶藝卻首先注重審美趣味,其次才是注重其物質功能。對器皿的陌生化是對傳統陶瓷藝術的一種審美美學的重建,給傳統的器皿帶來新的概念,同時也帶來了距離感和新鮮感。陶藝制作匠人在裝飾圖案、陶瓷質地和作品造型等方面都注意減少傳統陶器的程序化固定制式。與我們傳統陶瓷的精致細膩的風格相比,現代陶瓷藝術可以表現出的是一種創新、無規則、粗糙甚至滑稽有趣的外形。現代的陶瓷作品可以缺少造型美,缺少傳統的藝術規范,但比較注重追求自然真實的審美形式。
近年來,陶瓷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水平不斷提高,但在藝術的構建方面還存在問題,已經嚴重阻礙了陶瓷藝術的創作和可持續發展。
陶瓷是一種實用的藝術,包括大量實用多樣的日常陶瓷產品。在過去,傳授技能的舊方法是從家族內部傳承給孩子,或從師傅到學徒。它有自己的傳承系統,既不交叉也不相互作用。為了通過口頭教育改善日常生產線,中國必須學會在陶瓷設備中注入符號以創造精神價值。這也是以后唯一的出路。今天,市場上實用的日常陶瓷產品越來越單一,僅限于陶瓷擺件等商品。比如陶瓷擺件在傳統社會非常流行,但在使用新材料擺件的現代社會,它似乎有一些優勢這些都是不合適的,現有的日常陶瓷產品在陶瓷市場已被取代,很難找到傳統陶瓷作品的痕跡,消費市場過于狹小,不能再停滯不前。因此,從陶瓷行業的發展角度來看,中國并不缺乏技術,但仍在重復復制和機械重復,并對收到國外給我們的樣品進行加工處理,賺取勞動所得就感到滿意。它只是在手工藝階段,造成的局面是只有技能,而沒有創意,更談不上創新。
社會結構的變化對陶瓷的傳承產生了重大影響,當前我國市場導向效用,人們的認知也對陶瓷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挑戰。一方面,中國在早期階段主要從事陶瓷制造業的小農的結構已轉向細化勞動分工、生產和安置。現階段復雜的經濟結構與創新型經濟發展模式相融合,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新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文化消費觀念和人們的價值觀也在不斷提升,消費方向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導致了陶瓷的賴以生存的社會結構、功能和發展環境日益消失,舊的藝術內容和形式難以適應新的社會發展形態。因此,我們必須適當調整傳統設計理念,打破固定的順勢思維的習慣。我個人認為,在現階段,我們應該在傳統觀念的基礎上增加現代觀念。運用現代理念,結合寫實表現手法、新材料和現代工藝,積極開拓設計師的創作思路,激發創作激情,創造新奇的陶瓷作品。只有這樣,中國陶瓷藝術才能順應世界文化發展潮流,逐步走在世界前列,再現古老中華文明的輝煌。
對于這種有著千年創作歷史的民間藝術而言,陶瓷藝術強調在可持續傳承中的創新與發展。陶瓷的缺點主要體現在陶瓷技術的進步與人們審美觀的差距上。除了一些具有藝術創造力的陶瓷生產商外,員工的綜合素質和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陶瓷藝術創作整體能力的提高。因此,首先,我們應該提高具有豐富生活經驗和專業陶瓷制作的制作人的教育背景,使他們能夠創作出高藝術質量的陶瓷作品。
傳統陶瓷藝術深受皇權和階級的影響,生產者主要是為了滿足自身統治的需要,古代制造的瓷器一直以官窯的概念為標準,有著非常嚴格的生產流程,注重制瓷工藝。制作匠人的制作精確性、完美性和高超的技巧往往令人震驚。但過于強調陶瓷制作技術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陶瓷藝術的自然屬性,影響了作品的創新性表達,也忽略了制作者的心理感受。現代陶藝與傳統陶藝的精神理念上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即個人的自由度非常高。中國現代陶藝在創作觀念上,它主張突破外在表象,尋求陶藝制作者內在的精神實質,即陶藝家的內在心靈世界的潛意識。現代陶藝制作者是完全獨立的個體,他們的藝術個性得到了提升,充分的表現力為現代陶瓷藝術注入了新鮮的發展血液。
政府必須從政策角度為陶瓷藝術形式和技術的創新投入必要的支持和資金,積極鼓勵個體工匠注冊其原創陶瓷作品,并為實用、新穎和創造性的生產工藝申請專利。此外,有必要進一步改善自由競爭以及標準化和有序的陶瓷市場,加強對手工技術違規和不公平競爭的打擊,并有系統地保護個體工匠的創作熱情。陶瓷是為了在現代社會中保持其藝術生命力和可持續性。可持續發展需要政策和制度的創新,以有效激發藝術形式和技術的創新能力。
總之,在藝術上注重概念的構建、在形式上展現創新活力。中國傳統陶瓷對現代陶瓷藝術的傳承不僅是時間的傳承,它也是外在形式和精神觀念的發展傳承。傳統陶瓷提供了現代陶瓷發展的藝術基礎,形式更加夸張和創新,創作觀念更加個性化和自由。傳統陶瓷藝術語言的傳承與發展,為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提供了契機。中國陶瓷藝術要繼承優良傳統,在發展的基礎上創新,保持文化的本質特色,也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永葆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