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豪
聽了王林波老師上的五年級的古詩《示兒》一課,我想用一個詞來概括自己的聽課體會,那就是“精彩”。我平時很少用“精彩”來評價老師們的課,可是這堂課我覺得確實上得精彩,體現出了一位特級教師、一位名師的教學風采!這一課的教學應該可以作為語文教師研究古詩教學的優秀范例。我主要談以下幾點體會。
一、正確把握古詩教學的要求
統編版教材中古詩教學篇目大大增加,每個學期至少有兩篇課文,包含四到六首古詩詞。正確把握古詩教學的目標,吃透年段要求,顯得非常重要。這堂課上,王老師對古詩教學的目標把握得非常準確。
第一,重視了朗讀,落實了背誦。無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古詩都要求能夠熟讀、背誦,這是教學古詩的基本目標。我統計了一下,這節課一開始學生自讀古詩,接下來是指名讀、齊讀等,第一輪學生就讀了八遍之多。第二輪朗讀是在學完這首詩以后,學生背誦之前,王老師讓學生讀,讀的形式非常多樣,設計非常巧妙,男生讀、女生讀、分組讀、引讀、對比讀等,多種方法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王老師對學生朗讀的評價也非常值得關注,“流暢正確”“有自己的節奏”“非常好”“讀得特別好”等有針對性的評價對學生朗讀積極性的激發很有作用。
古詩要反復朗讀,要讀熟,要背誦,要做到人人都會背,這是基本要求。這堂課王老師從頭到尾都非常關注、重視朗讀與背誦。教師指導方法多樣,學生讀得津津有味。一節課下來,學生的朗讀至少有二十多遍,所以最后全體學生都能背誦這首詩了。
第二,對詩意只要求大致了解。小學階段無論是低年級還是中高年級,理解古詩的要求都不宜太高,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讀懂古詩,大致了解詩意就可以了。王老師抓住了“元”“王師”“九州”“乃翁”“家祭”等詞語,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大致理解詩意。
第三,適當指導了古詩學習的方法。這堂課王老師教了學習古詩的兩個方法:一個是根據注釋來理解詩意,指導很得法,時間省,效率高;另一個是將兩首詩合在一起誦讀,相互映照,這樣能夠有效地理解兩首詩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感情。
古詩和其他課文一樣,教師也承擔著字詞教學任務,一點兒也不能疏忽。課文中的一些生字、詞語,包括要求寫的字,教師都應該仔細鉆研,認真設計,扎實教學。這堂課上,王老師指導學生學習“祭”字,讓人印象深刻。王老師運用字理教學的方法,首先讓學生猜測,初步了解“祭”的意思。然后借助新聞的內容,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這個字的意思。接著出示家庭祭祀活動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詩中“家祭”的意思。最后,借助板書,王老師很自然地又進行了這個字的書寫示范。整個教學過程層層深入,自然流暢,不著痕跡。
二、努力提高古詩教學的文化含量
我們知道,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優秀傳統文化,教授古詩,就是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過程中,如何進一步提升古詩學習的文化含量,王老師在這方面動了很多腦筋,教學設計非常精心。
這節課上,王老師教學《示兒》這首詩花的時間比較多,有二十幾分鐘。《題臨安邸》前后花了七八分鐘。這樣的處理非常合適,主次分明,重點突出。一般教師一節課只教一首詩,王老師教了兩首,教學容量提高一倍。不僅如此,王老師還帶著學生擴展學習了陸游的另外4首詩,再加上最后的一首詞,一節課學了7首詩詞。如果再加上課中插入的帶有“萬”字的詩句擴展,學生背出的和教師課件出示的,涉及的古詩有10來首。僅一節課的時間,教學容量是非常大的,不過王老師整合得十分自然,真令人贊嘆。
這堂課的導入環節非常精彩,前后大概不到6分鐘,但文化含量極高。一開始王老師通過“山重水復疑無路”“紙上得來終覺淺”兩句膾炙人口的名句,提示學生補充完整,從而引出了陸游的《游山西村》和《冬夜讀書示子聿》兩首詩,并通過課件出示,讓全體學生進一步朗讀、背誦。古詩學習,就是要讓學生經常與古詩見面,不斷復習,強化記憶,鞏固背誦,這樣學生才能讀得朗朗上口,背得滾瓜爛熟。
接下來,王老師出示了介紹陸游的資料,讓學生明白了陸游是詩人、政治家、文學家,他的詩詞具有很高的成就,飽含愛國熱情,對后世影響深遠。借助《游山西村》《冬夜讀書示子聿》這兩首詩以及補充的相關資料,王老師巧妙地為學生學習《示兒》這首詩做了充分的情感滲透和背景鋪墊。導入環節不長,但王老師緊緊圍繞詩人陸游,圍繞著《示兒》這首詩展開教學,干貨滿滿,文化含量很高,體現出了高超的教學設計藝術。
這堂課王老師緊緊扣住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出示的資料中,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陸游的生平大事記,上面清晰地呈現出了陸游多少歲時干了什么事情,從這一資料中,學生很容易就體會到了陸游的愛國之情。王老師還出示了介紹南宋地圖和北伐戰爭的資料,這些資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詩意,還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宋朝的歷史、地理環境。這樣的資料對教學很有幫助,是有效的資料。
這堂課學生學的是兩首古詩,但是課上涉及的古詩遠不止兩首。這樣的古詩教學,不僅可以大大增加學生古詩的積累量,而且對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提升也很有幫助。王老師教授古詩,不是在古詩內容理解、情感體會的深度上拼命挖掘,不是從詩歌寫作藝術的角度拼命挖掘,而是將重點放在古詩積累量的擴展上,這非常符合兒童的心理規律和年齡特點。不少語文教師教授古詩,重視的是古詩內容情感的挖掘、意境的分析、詩歌藝術的鑒賞,但受認知水平、知識背景、生活經驗的限制,小學生不能與教師的分析產生共鳴,很難產生有意義的理解。背誦是小學生在這個年齡段的優勢,可以獲取最佳的學習效果。王老師教授古詩的目標準、方向對,值得肯定。
三、提高古詩教學的效率
一首古詩28個字,兩首加起來56個字,學生讀一讀,每首詩大概15秒以內。一節課40分鐘學兩首古詩,除了朗讀背誦,教師往往會結合古詩理解添加一些內容,設計與古詩有關的讀寫練習,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教學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那么,添加哪些內容更符合小學生學習古詩的規律,使學生得到更大的收獲,很值得討論。
王老師這節課里添加的內容,為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一開始通過名句引出了陸游的兩首詩,又補充了抒發詩人愛國情懷的兩首詩,最后還出示了一首詞。添加內容與課文學的古詩有密切的聯系,顯得非常自然。為什么沒有從詩人林升這個角度去拓展呢?因為陸游比林升的名氣大得多,存世的詩詞數量也多得多,擴展空間更大。
另一個拓展是通過“死去元知萬事空”的“萬”,讓學生去搜尋自己熟悉的能夠背誦的帶有“萬”字的詩句。這個環節挑戰學生的古詩積累,也考驗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所以學生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活躍。“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有些詩句教師也不一定能背出來,但學生都能背出來,真了不起。學生背了以后,教師也隨機出示了幾句詩:“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一個“萬”字,巧妙地擴展出那么多學生熟悉的詩句,像這樣的擴展非常有意思,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
我之前看到過兩個有關《示兒》的教學設計,大家可以比較比較,想一想怎樣添加教學內容才能和古詩學習結合得更加自然,更加緊密。
設計一:(1)邊讀邊想象陸游病危時想到什么,請把他想到的說出來,再用簡筆畫畫出陸游病危時的樣子。(2)給臺灣的小朋友寫一封信。
這兩個練習盡管和陸游這首詩有些許聯系,也可以增加學生的動筆實踐機會,但都很牽強,很不自然。讓小學生去揣摩古代政治家、詩人臨終時的思想,合適嗎?從這首詩引發出祖國統一,給臺灣小朋友寫信,實在有穿靴戴帽之感。
設計二:(1)陸游的兒子站在父親旁邊聽了父親的這首詩,會對父親說什么?寫一段話。(2)擴展閱讀岳飛的《滿江紅》,“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以陸游兒子的身份寫話,十來歲的兒童很難體會站在臨終父親身邊兒子的那種復雜的心理,實在是為難。岳飛的詞表達的也是愛國情懷,但是與課文《示兒》相比,過于深奧,學生理解難度太大。
這兩個設計我為什么不很贊同?因為這些練習與所學的古詩不夠貼切。當然,以陸游兒子身份想象說話、給臺灣小朋友寫信也是語文練習,但與古詩學習結合,提高學生傳統文化方面的素養,才更加符合古詩教學的目標任務,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王老師對古詩教學方法的認識明顯高出一籌,添加的內容能夠和教授的古詩有機結合。我認為古詩教學添加學習內容,最佳途徑是通過學的這首詩去擴展更多的古詩。兒童階段學古詩,多讀一首是一首,多多益善。王老師帶出的《冬夜讀書示子聿》這首詩,很多學生幾乎可以背下來了。一首帶幾首,讓學生讀更多的古詩,使學生古詩積累量最大化,這應該是語文教師追求的目標。
雖然教的是小學生,但是語文這門學科涉及的知識面實在太廣了,因此,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不斷學習,不斷修煉,不斷精進業務水平。
(作者系上海師范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