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冬妮
《教育法》明確規定:“普通學校應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殘疾適齡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并為其學習、康復提供幫助。”近年來,隨著法律政策的支持,“隨班就讀”細則指示,越來越多的有特殊需要的學生進入校園。隨班就讀的學生進入校園生活后,很可能比一般的同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來幫助他們順利入學。
因為個體的差異,尤其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即使入學,也會存在適應的問題,而導致學生學習、身心、社交等受到負面的影響。就孤獨癥學生為例,不同的孤獨癥學生在普校求學過程中會遇到不同的挑戰和困難。有的學生學習能力低于一般同儕,學業方面難以與班級教學同步;有的學生不存在學業問題,甚至超越一般同儕,但在情緒調控方面很可能出現較多問題;有的學生則在社交規則上解讀困難,以至于出現在不合適的場合做不合適的事或說不合適的話語;孤獨癥學生普遍存在一個核心問題——社交障礙,很可能是由各方面不同的因素而影響了學生的技能發展,等等。不同的學生就有不同的需求,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在普校中幫助學生順利融入班級呢?以下談談筆者的做法:
一、個別化教育方案的實施
由于個體差異,每一位入學的學生都會有不同需求。而如何確定學生需求,專業的評估是必不可少的。每位隨班就讀的學生,都應該根據專業的評估來確定具體的教學安置。綜合評估結果,每一位學生都需要制訂一份個別化教育方案。個別化教育是一種針對個別學生的方案。不過,個別化教育的形式并不是單指一位教師對一位學生實施的教學方式,而是從課程組織、教學方法、活動安排,依據學生的差異來制訂的一種教學。這可以是個別的、小組的、班級的教學。這需要影子教師、班級主課教師,還可以包括同伴共同實施,促進特殊需要學生與其他學生互動學習。例如,個別課,因需求有部分學生可能在課堂的部分時間需要抽離式教學,該部分由影子教師或資源教師提供。小組以及班級的教學,則由影子教師或資源教師以及班級主課教師在課前準備,設計符合學生能力的課程,促進學生課堂參與度,減少不適應性行為。例如,同伴的安排、座位的位置、課程的難度、參與的機會,等等。根據個別化教育方案的實施,可以有效提升孤獨癥學生在校學習效率,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在集體社交互動中獲益,減少“隨班混讀”局面。
二、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即家庭與學校,相互配合、合力育人的一種教育形式。不管是否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家校合作都是必不可缺的。更何況我們不得不承認,特殊需求的學生很有可能更需要這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在過去甚至現在還存在著孤獨癥學生被“拒收”“隨班混讀”的情況,往往問題出現在校方對于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有誤解,或是缺乏專業知識支撐教學。普校方面也應當主動積極學習相關知識,調動相關資源(例如,當地巡回指導教師、資源教師)協助支持教學;接納,積極聆聽學生需求,提供多方面幫助來支持學生入學,共同協助學生成長。家長方面應當積極配合學校管理,主動向校方提供學生相關信息,并與相關教學人員合作。假設需要申請影子教師入校,需向校方提供,影子教師入校依據,說明共性和特性的需求。家校根據學生個別化教育方案,一致教學,保持緊密溝通,相互反饋學生在家在校的具體情況。
三、同伴交往
特殊需要的學生,尤其是孤獨癥學生,很可能在同伴的互動交往過程中存在較多的問題。例如,對于同伴發起的互動“無動于衷”,不主動與同伴發起互動,或發起互動的方式怪異,偶然出現不適應行為時,遭到同伴異樣目光,甚至排斥等。這時,同伴間關系的建立則受到很大的影響。在校園的環境中,同伴的相處占據了大部分的校園生活,如果孤獨癥學生缺失與同伴交往的環節,可想而知,在校的“融入”存在困難。為此,家校(包括影子教師/資源教師)的引導尤其重要。班級或是學校可考慮做有關特殊需求學生的宣導工作,內容包括認識并接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某些學生的特質(但不強調障礙類別)、相關的互動方式等。日常在班級中,主課教師要提供互動的機會,引導及教導學生間如何引發社交互動。例如,確保特殊需要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共同參與全校性活動,根據實際情況將特殊需要學生與普通學生安排坐一起,根據不同學生的優劣勢相互幫助完成作業、美工作品等,課間安排討論話題或游戲互動的機會等。
毫無疑問,要幫助有特殊需要的學生順利入學不只是依靠以上提到的幾點,我們深信保證教育多元化才會讓教育更強大。目前,隨班就讀正在大力推進,但在我國,融合教育也是特殊教育發展的基本方向。融合不僅是指將殘疾兒童安置在普通學校中,而是為有障礙的兒童提供相同的機會,在其社區內的學校為兒童安排符合其年齡發展的普通教室環境,為這些兒童提供有效的高質量的教育、支持、服務,同時在這些學校和教室里形成一種基于社區的接納、歸屬的文化,來滿足不同學習者的多樣性需要。教育系統要滿足學習者的需求而不是讓學習者去適應教育系統。融合教育不單單只是特殊兒童的教育,而是屬于每一位學生的教育。
責任編輯? 陳?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