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鳳



【摘要】針對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本文以《海底兩萬里》閱讀教學為例,分析如何在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中合理利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的閱讀體驗,深化學生的閱讀思考,鞏固學生的閱讀效果,從而優化名著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為名著導讀提供有效的參考模式。
【關鍵詞】初中語文;信息技術;名著閱讀;任務驅動
“新的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構建的‘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就是把課外閱讀提升到和課文教讀同等的地位,把讀書活動納入到正式的語文教學課程之中,使讀書活動成為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從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現狀來看,閱讀活動的開展依然困難重重:一是初中階段學習的課程較多,學生學業繁重,能用來進行課外閱讀的時間很少;二是“名著”的內容非常豐富,國內與國外兼備,現代與古代相間,部分名著與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年代感,部分名著沒有豐富的情節,學生的人生閱歷少,知識含量不夠,要理解或讀懂名著有一定的困難,久而久之缺乏閱讀的興趣,不能持之以恒地閱讀。三是一線教師工作繁忙,既要做好課內教學工作又要兼顧好名著閱讀教學活動的并不多,系統的、成熟的名著閱讀教學模式不足,對學生閱讀名著進行有針對性和有效指導的比較少。總的來說,整本書閱讀教學存在“高負低效”的困境,需要一線教師優化教學模式,重視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育人價值。
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給教育教學帶來了無限的可能,特別是為農村初中語文名著導讀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認識信息技術對學生閱讀和表達交流等帶來的深刻影響,把握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趨勢,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變革中的價值和功能。積極利用網絡資源平臺拓展學習空間,豐富學習資源,整合多種媒介的學習內容,提供多層面、多角度的閱讀、表達和交流的機會,促進師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多元互動。”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信息技術與名著閱讀相融合,進一步豐富學生閱讀資源,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外閱讀。下面,筆者以《海底兩萬里》為例,梳理巧借信息技術的整本書閱讀活動的具體操作,以期拋磚引玉。
一、巧用微課預習,了解寫作背景,激發閱讀興趣
初中階段閱讀的名著,由于篇幅較長,有些語言學生難以理解等,導致很多學生對一些經典作品特別是文言文和外國文學作品不感興趣,甚至讀著讀著就半途而廢,閱讀任務難以完成。信息技術的出現,成了解決這一難題的重要手段。信息技術借助圖、聲、影等方式,將靜止的、枯燥的文字變成生動形象、圖文并茂的影像,大大地刺激了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吸引學生更有興趣地去閱讀。因此,在《海底兩萬里》整本書閱讀之初,筆者通過微課向學生推送《海底兩萬里》中故事發生的背景,即19世紀中期的波蘭,不斷遭到歐洲列強的侵略,波蘭人民發動反對沙俄奴役的人民起義,遭到沙皇政府的殘酷鎮壓。通過微課,學生就能清楚地了解到名著的寫作背景,知人論世,從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題。通過信息技術的鋪墊,學生更愿意閱讀原著,更樂意去發掘原著的語言魅力和文章的內涵,為接下來整本書閱讀活動的開展開了個好頭。
二、借助電影資源,熟悉名著情節,促進閱讀體驗
《海底兩萬里》內容豐富、情節驚險、構思巧妙,展示了真實而復雜的人物形象。但是對初中生而言,能抽出時間讀完一部名著并且能讀懂,能把重要情節記住的并不多。在技術條件不斷進步和影視產業繁榮活躍的今天,許多名著被改編成了電影、電視劇,這就給名著閱讀帶來了便利。《海底兩萬里》中,主人翁到達的地方和遇到的險情都很多,而且名著中對鸚鵡螺號和海底景物的描寫也很多,如果學生只是看文字,相對是比較抽象的,而利用電影就能把這些景象變得直觀形象、生動具體,更具沖擊力和吸引力。因此,在學生閱讀完《海底兩萬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發《海底兩萬里》電影給他們看,讓學生通過直觀的視覺刺激,進一步熟悉名著的情節,對整本書的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更立體地感受閱讀體驗。當然,將名著搬上熒幕,影片所呈現的內容是跟原著有所不同的。于是,筆者通過“釘釘”平臺發布任務:比較《海底兩萬里》電影與原著的不同之處。比較影視作品和原著的不同之處可以訓練學生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判斷、概括等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欣賞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提高了閱讀名著的興趣,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語文綜合能力,有力地促進學生對名著閱讀的理解和體驗。
三、融合信息技術,引航名著導讀,深化閱讀思考
初中學生缺乏閱讀整本書的能力,缺乏快速獲取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思維。因此,初中語文名著閱讀需要教師的引領、需要有任務的驅動,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閱讀的效果,才能更好地激發和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合作探究問題,從而促進思維的發展。此外,教師還需要有對學生閱讀的整體布局的意識,通過對學生閱讀過程的引導,“對名著的講解和分析,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和讀懂名著”。信息技術與名著導讀相融合,能使名著閱讀任務的布置更好地落實并更加地高效。如,《海底兩萬里》名著導讀課可分以下幾個課段進行:
第一課段:梳理情節
第二課段:分析人物
第三課段:探究主題
在第一課段的任務一中,筆者通過平板向全班發布閱讀任務,然后要求在“釘釘”平臺上傳作業,當教師批閱后就在班群上將優秀的作業展示出來,供全班學生借鑒參考。任務二則要求學生在A4紙上繪制,然后通過平板電腦拍照上傳,最后通過隨機抽簽的形式選取學生到講臺上展示和講述相關的內容。期間允許其他學生對相關的內容進行提問,被抽取展示講解的學生需要對其他同學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這更具未知性和挑戰性。任務三則利用PPT展示,通過提問學生的方式完成。這樣下來,整本書閱讀不再枯燥,線索思路更加清晰。
第二課段的任務則要求學生制作成PPT,每組學生選取兩個人物完成任務,但出來展示時只需要選最喜歡的一個人物,該組的其他學生需要負責回答其他組學生提出的疑問。當學生講到能展示人物性格的經典情節時,教師就播放該情節的短視頻,讓學生印象更加深刻,從而更好地理解該人物。如,分析“尼摩”這一人物,在學生講到“鸚鵡螺號”在托雷斯海峽遭到土著人圍攻,(下轉第17版)? ? (上接第16版)尼摩沉著冷靜,通過在潛艇上的鐵扶梯通電的辦法擊退土著人這一情節時,筆者就播放《不好客的主人》這一動畫視頻給學生觀看,學生覺得好笑的同時也能更好地理解尼摩知識淵博、機智勇敢、遇事沉著冷靜這一形象。
在第三課段的任務一中,筆者讓學生在小說中尋找已成為現實的幻想和未實現的幻想。另外,筆者也提供一些照片,讓學生分析這艘科學幻想中的潛水服、潛水艇和今天的潛水服、潛水艇的區別,從而更好地理解這部作品的科學主題。任務二則通過微課介紹作者生平和寫作的背景等,從而了解這部作品深層的人文主題,作者塑造尼摩這個反對沙皇專制統治的高大形象,賦予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人道主義精神,是以此來表達對現實的批判,對科學、社會正義和人類平等的不懈追求。
在名著導讀中,信息技術以它強大的網絡優勢和方便快捷,將教師、學生、信息資料庫中的浩瀚信息有機地結合起來,大大地推動了名著導讀的教學,加深了學生對名著內容的理解,大大增加了名著閱讀的容量。同時,用信息技術把互聯網接入課堂,為學生提供直觀的情景式材料,可以彌補學生因時間和空間造成的認知斷層,也可以引航整本書的導讀過程。通過閱讀任務的發布對閱讀層次進行分解,幫助學生打通了閱讀與理解、知識與應用、思維整合與創新之間的壁壘,打通了閱讀思路,從而讓學生對整本書的理解有了一種豁然開朗感覺。信息技術的融合,加大名著閱讀的容量,提高閱讀效率,增強閱讀體驗,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利用UMU檢測,鞏固閱讀效果,提升閱讀能力
檢測是最直接、最有效地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方式。名著閱讀效果如何,學生掌握的程度如何,教師都是需要心中有數的。名著閱讀的檢測是教師了解學生和評價學生的重要方式。UMU互動平臺功能十分齊全,它可以連接大小屏幕,打通線上線下,貫穿課前、課中、課后,跨屏互動、微課、視頻、發布作業、考試、數據分析等,巧妙地將學習元素與信息技術有機融合,為教師和學生打造多元的課堂體驗。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我們可以利用UMU的在線測試功能。上課前,教師將檢測試題制作好,并設置好答案。學生進入在線測試,答題完畢后提交,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測試分數和正確的答案。教師根據學生測試的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和指導,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課堂中,教師根據需要發布閱讀題目。學生完成任務之后,教師可以通過分屏同時展示多位學生的屏幕,并進行一一點評,指出其優點與不足,然后再通過大屏幕呈現參考答案讓學生核對。如此,就省卻了作業批改的時間,也能即時反饋學生的閱讀任務完成情況。
課后作業是對課堂知識點進行鞏固和拓展,也是檢測學生對名著掌握的情況。教師通過UMU平臺發布課后測試作業,讓學生加強訓練,做錯的題目可以反復練,大大鞏固名著閱讀效果。當然,課后測試題可以是選擇題、填空題、文段閱讀題,也可以是中考題或者是專題探究題,如,假如可以讓你跟著尼摩船長去探險,你會去嗎?為什么?測試題也有分層設計,給學生提高自由度和選擇性。如果能將測試設置成進階模式,更具挑戰性,學生應該會更感興趣,也更能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測試結束后,教師可以利用UMU平臺的大數據,“分析和診斷學生學業表現,優化教學,提供及時、準確的反饋和個性化指導。”利用UMU平臺的大數據跟蹤學生閱讀情況,針對性更強,效果更好。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說過:“學校中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識的本身,而在于使學生自己獲得求知的方法。”在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中充分融合信息技術,不斷探索名著閱讀的有效策略,不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閱讀體驗,深化閱讀思考,鞏固閱讀效果,還能讓學生找到更多閱讀的方法,體會到更多閱讀的快樂,從而優化名著閱讀教學效果。
[本文系廣州市增城區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農村初中語文名著導讀與信息技術融合教學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ZC2021036)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倪剛,付冬薇,甘紀亮.整本書閱讀教學中驅動問題的設計與應用[J].初中語文教與學,2022:42-47.
[2]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楊玲,高國麗.科學與人文兼備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導讀設計[J].語文教學通訊,2022:54-59.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