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


曾經的中國距離“現代科技”有多遙遠?這種差距可以用幾個例子來直觀感受一下。1865年,李鴻章在上海設立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同一年,諾基亞在芬蘭成立;1876年左宗棠收復新疆之時,貝爾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電話機;1902年張之洞創立湖北師范學堂,同年,威利斯·開利制作出了第一臺空調。這些發生在同一時間里不可思議的兩件事,可以讓我們清晰地認識到從前的中國科技有多么落后。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便步履不停地發展科技,從東方紅一號順利升空到“天宮空間站”太空安家,從“銀河Ⅰ型”巨型計算機到“九章”量子計算機,從綠皮車到磁懸浮,“蛟龍號”“遼寧艦”“中國天眼”……一個個由中國自主創造出的科技成果令世人矚目,一張張鮮紅的名片向世界介紹著嶄新的中國。
中國航天
1970年4月24日,中國發射了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第五個邁進“太空俱樂部”的國家。在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奮斗中,中國航天涌現出了一大批硬核碩果。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航天群”中最為重要的一員。
航天,已經成為中國最閃亮的一張“名片”。
中國航天發展史是一部自主創新史,核心技術完全靠自己研發,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在一些前沿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甚至“領跑”的跨越。
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開通,完成了30顆衛星發射組網,北斗系統“三步走”戰略圓滿完成,正式進入服務全球新時代。我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繼美國GPS、俄羅斯GLONLAS之后第三個國際海事組織認可的世界無線電導航系統。北斗系統具備定位導航授時、全球短報文通信、區域短報文通信、國際搜救、星基增強、地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共七類服務能力,服務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更為難得的是,北斗整個產業鏈已全部打通,芯片、板卡、天線、終端、軟件和服務等,中國企業已經建立了自主生態鏈。對于普通人而言,目前所使用的手機基本已經全部支持北斗導航系統,通過搜星APP很容易就會發現,所能搜到的北斗導航衛星與GPS導航衛星數量相差無幾甚至更多。
航天運輸方面,2016年至2021年,我國共完成了207次發射任務,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共完成183次,總發射次數突破400次。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加速向無毒、無污染、模塊化、智慧化方向升級換代,“長征五號”“長征五號乙”運載火箭實現應用發射,“長征八號”“長征七號甲”實現首飛,運載能力持續增強。
深空探測工程屢獲佳績。“嫦娥”奔月,探月工程“繞、落、回”圓滿收官,嫦娥五號帶回1731克月壤;“祝融”探火,在遙遠的火星留下了屬于中國的印跡;“羲和”逐日,實現了中國太陽探測零的突破。
頻繁登上實時熱搜新聞榜,足以證明我國航天已進入高密度發射常態化階段,且一直保持著相當高的成功率。以近幾年為例,2018年,世界航天共發射114次,成功109次,中國發射39次,成功38次;2019年,世界航天共發射103次,成功95次,中國發射34次,成功31次;2020年,全球共實施114次發射任務,中國開展39次航天發射,發射89個航天器,發射次數和發射載荷質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到2021年,我國航天發射次數達到創紀錄的55次。
2022年,中國航天依舊“忙碌”。中國空間站將完成在軌建造任務;探月工程四期、小行星探測重大任務正式啟動工程研制,中國航天行星際探測不斷拓展新征程。未來還將陸續發射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嫦娥八號探測器,開展任務關鍵技術攻關和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航天名稱背后的文化底蘊,是屬于中國人獨有的浪漫。月球探測器名叫“嫦娥”,太陽探測衛星取名“羲和”,衛星導航系統稱作“北斗”,火星探測器名為“祝融”,彰顯出泱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中國基建
8小時拆橋,9小時通路,我國曾經以震驚中外的“中國速度”聞名于世。公路、鐵路四通八達,中國高鐵更是名聲赫赫。憑借一系列大規?;A建設和超級工程,中國被冠以“基建狂魔”的稱號。其實,“基建狂魔”是刻在中華民族骨子里的基因,古有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今有三峽大壩、港珠澳大橋、青藏鐵路。遇山開山,遇水架橋,永遠可以相信中國基建的實力。
長江干流上,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三峽和葛洲壩水電站,構成了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2022年5月7日,三峽集團發布消息,長江干流6座梯級水電站多年累計發電量已突破3萬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準煤約9.1億噸,減排二氧化碳約2.4億噸。
其中,屬三峽工程最為著名,它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混凝土水利發電工程電站,代表著世界水電行業的最高水平。這項超級工程坐落在長江之上,擁有的水能資源,居世界各條大河的首位,占據我國水能資源的一半以上。三峽工程大江截流綜合難度為世界之最,通過采用深水平拋墊底、單戧堤立堵截流技術,解決了超大水深、大流量截流技術難題,創造了截流施工24小時拋投強度19.4萬立方米的世界紀錄,并確保了截流施工期間長江航運安全暢通。另外,三峽工程中的升船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的垂直升船機。它系統眾多,功能復雜,其設計、制造、安裝等技術難度和規模均為升船機世界之最。
近年來,世界橋梁界始終流傳有這么一句話:橋梁建設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看歐美,九十年代看日本,二十一世紀就得看中國!可以驕傲地說,中國在多種橋型的建設上居世界領先水平。據了解,中國現代橋梁總數已經超過100萬座,在世界排名前10的各類型橋梁中,中國更是占據了半壁江山。
建設大橋就是一場科技會戰。港珠澳大橋是中國境內一座連接香港、廣東珠海和澳門的橋隧工程,位于中國廣東省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內。這片海域鄰近機場,是繁忙的航道,還是珍稀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域,建橋條件苛刻。港珠澳大橋最終選擇的橋、島、隧相結合的完美設計,保證了各種限制條件的要求,由此,港珠澳大橋也成為當今世界綜合建設難度最大的跨海大橋工程。自2003年起,為了把它建成世界一流的跨海大橋,全國先后有200多家科研單位、上千名科技工作者,開展了300多項科研攻關,獲得發明專利逾百項,發表論文逾500篇。
此外,我國還建有南京長江大橋、四渡河大橋、矮寨特大懸索橋、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等多座以施工難度和建造技術而聞名世界的大橋。
在高速公路建設方面,中國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國家。
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高速公路總里程約18萬公里,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網絡,覆蓋99%城區超過20萬人的城市和地級行政中心。目前,我國高速公路已實現“一張網”運行,大大縮短了時空距離,大幅提升了運輸服務效率,充分發揮了主動脈功能,以總里程3.2%的比例承擔了59.2%的公路貨運量。
中國核電
2022年3月25日,“華龍一號”示范工程第2臺機組——中核集團福清核電6號機組正式具備商運條件。作為我國核電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華龍一號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先進核電技術,也是當前核電市場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電機型之一。其全面建成是新時代我國核電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標志著我國核電技術水平和綜合實力躋身世界第一方陣,打造出了屬于中國的先進核電品牌。
華龍一號國際首創177盒燃料組件的反應堆堆芯,創造了我國三代核電的“中國芯”,打破了國際上的技術壁壘。創新性研發“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的安全設計技術,可實際消除大規模放射性釋放。自主研制的反應堆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燃料轉運裝置等400余項重要設備已在華龍一號首堆工程成功應用,全面實現我國核電核心關鍵設備的自主可控。同時,華龍一號在國內首次建成綜合性熱工水力試驗平臺等三代核電技術研發設計平臺,形成中國先進核能研發體系。
中國核電“走出去”的底氣何來?華龍一號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中核集團協同國內17家高校、科研機構,聯合58家國有企業與140余家民營企業,實現了包括反應堆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堆內構件等核心設備在內的411臺設備的國產化,共獲得700余件專利和120余項軟件著作權,覆蓋了設計技術、專用設計軟件、燃料技術、運行維護技術等領域,滿足核電“走出去”要求。
2022年2月1日,阿根廷核電公司與中核集團正式簽署阿根廷阿圖查三號核電站項目設計采購和施工合同,我國核電發展又一次與世界共享成果。此前,華龍一號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K2機組已于2021年5月21日投入商運。其中K2機組創造了全球三代核電海外建設的最短工期,榮獲能源國際合作最佳實踐案例。K3機組也將于2022年投入商業運行。兩臺機組投運后,可以支撐起巴基斯坦近1/3的電力缺口,為巴基斯坦2030年清潔能源使用占比達到60%的目標貢獻力量。
如今,“華龍一號”作為我國核電外交的招牌,已經與巴基斯坦、阿根廷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達成合作。對于中國而言,積極發展核電可有效帶動出口,助力經濟穩增長。據預測,到2030年,僅“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就將新建上百臺核電機組,共計新增核電裝機1.15億千瓦。每出口1臺核電機組需要6萬余臺套設備,有200余家企業參與制造和建設,可創造約15萬個就業機會,單臺機組投資約300億元。華龍一號的建設帶動上下游產業鏈5300多家企業,為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轉型升級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