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

家長不必非得逼孩子讀“有意義”的書,讀自己或老師“指定”的書,而是要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讀他們自己喜愛的書。
書店里,一位媽媽帶著女兒在買書。小女孩很興奮,在兒童讀物區走來走去,不時從架上取書翻看,拿下來,放回去,放回去,再拿下來……最后,孩子翻看著一本書,笑靨如花,點了幾下頭,仿佛是下定了決心,接著雙手捧書走向媽媽:“媽,就買這本吧?”
媽媽用眼一瞟,眉頭一皺,冷冷地說:“《淘氣包馬小跳》,這是女孩子讀的書嗎?放回去,不要!”
“這本書很有意思,同學們都在讀呢!”女孩低下頭,小聲爭辯道。
“有什么意思?一個女孩子不學好,就想著淘氣氣我是嗎?買書要買有意義的書,對學習有用的書,這本《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故事》很好,既能學到歷史知識,還能增長智慧,就這一本了!”媽媽的語氣不容置疑。
女兒的表情瞬間冷卻,極不情愿地將“馬小跳”放回了書架……
當下,家長都知道讀書的重要性,都想著讓孩子多讀書,給孩子買書從不吝惜金錢。但像上面這位媽媽一樣,不去了解孩子的興趣、想法,不是讓孩子“我的讀書我做主”——買自己喜歡的書讀,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強塞給孩子自認為“有意義”、對學習有用的書,這種做法,無疑會打擊孩子讀書的興趣。
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更沒有兩個興趣愛好完全相同的孩子,人與人之間是存在差異的。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有人愛吃葷,有人愛吃素,羊肉再好,有的人卻一吃就反胃……吃飯如此,讀書也是如此。每個人的興趣愛好不一樣,喜歡讀的書也不一樣。小孩子讀書,要隨其所愿,強迫不得。否則,就可能倒了孩子閱讀的胃口,失去讀書的興趣。
作家莫言從小喜歡讀書。但在當時農村人眼里,莫言讀的都是“閑書”——小說。因為小說既不講種地方法,也不講做工技術,學校考試也不從上面出題,除了閑來消遣,百無一用,被稱為“閑書”一點也不為過。在當時農村人的觀念里,看“閑書”就是不務正業。但“閑書”往往有趣,童年的莫言,喜愛至極。
一次,莫言借到一本《青春之歌》,便忘記了割草放羊,鉆在草垛里專心讀起來,身上被螞蟻、蚊蟲咬出了一大片疙瘩他也沒感覺到,一個下午就讀完了。
還有一次,為了和二哥爭看《破曉記》,莫言藏到豬圈的棚子里,結果頭碰到馬蜂窩,幾十只馬蜂蜇到臉上。莫言顧不上痛,仍抓緊時間讀書,讀著讀著眼睛就睜不開了,因為眼睛腫成了一條縫,但他忍著痛繼續閱讀……
因為莫言癡迷于“閑書”,常常耽誤了割草放羊,家里大人便極力反對。后來,學校老師家訪,了解到這種情況后說,只要功課學好了,看看“閑書”也無妨,既可以多識字,還能明事理,向書里英雄人物學習。此后,只要莫言能按時完成學校老師布置的作業、做完家里分派的勞動任務,家人便不再反對他看“閑書”了。
莫言小時候讀過很多“閑書”,不但把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儒林外史》都看了,還把當時流行的《三家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紅色經典”都讀了一遍。而讀完這些書的時候,莫言只是小學生。就是在現在看來,小學生能啃動“大部頭”也會令許多家長驚詫不已。而正是小時候讀的這些“閑書”,為他日后成為著名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打下了基礎。
莫言童年的讀書經歷,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讀書沒有“深淺”,只要孩子自己愿意讀,就說明他喜歡;能讀下去,就說明能“讀懂”;“世上沒閑書”,只要讀得多了,孩子就會有收獲。
讓孩子讀自己喜歡的書,家長并不是不聞不問,做甩手掌柜。當下,孩子們所處的環境,早已不像莫言童年時那樣書籍貧乏,一書難求,而是圖書遍地,俯拾皆是。但這其中,卻也是魚目混珠,良莠不齊。小孩子人生閱歷不足,辨識能力尚差,要讓他們好讀書、讀好書,家長就要給予適時引領和指導。特別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閱讀的深入,家長的引導作用便愈發重要。最尋常的引導方法就是給孩子“開書單”。
下面是一位家長寄給孩子的書:《精忠岳傳》《官場現形記》《三國志》《高中外國史》《高中本國史》《中國經濟地理》《大眾哲學》《中國歷史教程》《峨眉劍俠傳》《小五義》《續小五義》《聊齋志異》《水滸》《薛剛反唐》《儒林外史》《清史演義》《洪秀全》《俠義江湖》……
初看這份書單,除了文學、歷史、地理、哲學,更多的是小說。都是些什么小說呢?如果說《儒林外史》《聊齋志異》之類尚算“正書”,可什么“俠義”“江湖”之類卻是地地道道的“閑書”。這個書單五花八門,沒有主題,不知道這位家長到底想讓孩子向何處發展,在許多家長看來,是多么的不可思議、甚至于荒唐啊!
但是且慢,你若知道這位寄書人是誰,一定會驚得眼鏡跌落——這位寄書人可不是普通人,而是偉人毛澤東。這是當年毛澤東寄給在蘇聯讀書的毛岸英和他同學的書。毛澤東之所以如此薦書,自有其深刻的道理。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筆者斗膽妄自揣測,毛澤東當年寄出這些書時,不一定期望毛岸英和他的同學每本都讀,只是提供了一個閱讀的范圍,讓他們自己選讀罷了。
在這些包羅萬象的圖書中,每個人總會找到自己的可讀之書。比如,如果對歷史感興趣,那就可以讀一讀《中國歷史教程》或是《高中本國史》;如果覺得太枯燥,也可以讀讀《三國志》《清史演義》;如果讀了中國史還不過癮,可以接著讀《高中外國史》……就這樣一個歷史主題,從文字的可讀性到所含內容范圍的可拓展性,都給出了“無限”的可能;在閱讀方向上,是“引不見繩”;在閱讀推動上,是“導不顯力”,化引導于無形——只提供書,并沒有提出閱讀具體要求,規定閱讀先后順序,而是讓讀者完全跟著自己的“感覺”走,自覺自愿地去主動閱讀!
古人云,“開卷有益。”在讀書這個問題上,家長要明白,孩子只要讀就會有收獲。因此,家長不必非得逼孩子讀“有意義”的書,讀自己或老師“指定”的書,而是要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讀他們自己喜愛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