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飛燕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城街道名居廣場幼兒園
傳統手工編織活動,既是一種游戲,也是一門綜合藝術,它把教育與游戲結合起來,寓教于樂、手腦并用、動靜交替。編織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工藝的一種,在傳統文化中有著獨特的魅力。但近年來,隨著現代化的發展,民間手工藝也面臨著發展艱難甚至失傳的風險。如何更好地將傳統編織工藝延續下去,如何讓傳統編織工藝融入教育中?為此,我們嘗試從學前教育入手,從娃娃抓起,將編織活動融入幼兒教育,讓幼兒從小耳濡目染傳統手工編織文化,進而激發幼兒對祖國、民族、家鄉文化的熱愛之情。編織品種繁多、編織材料多樣、編織技巧多樣,具有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幼兒通過穿插、纏繞、打結等方法把自己所觀察到的一些事物形態編織成各種充滿童趣的工藝品,可以促進幼兒大腦的發育,鍛煉幼兒的思維,發展手部肌肉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在幼兒園開展民間手工藝編織活動,把它作為幼兒園特色主題活動進行推廣和深入,在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及審美能力的同時,幫助幼兒形成耐心、恒心等良好品質。
編織活動可以讓幼兒在編中玩、玩中學,使整個學習活動變得生動有趣、豐富多彩。在編織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個性發展是非常有效的,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就需要強調創造的過程,注意幼兒情感體驗,不能太在意幼兒的創作結果。
在幼兒園中,大部分教師對傳統工藝的接觸較少,也缺乏對教師在傳統編織工藝領域的培訓。在教學運用中,很多教師偏示范操作,忽視了幼兒的自主交流探索;同時也容易出現教師過于追求孩子創作的結果而忽視孩子在過程中的享受與學習。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更多找現成教學視頻,難以符合幼兒實際情況組織活動,教學方法生搬硬套,缺乏創新。在教育目標上,也容易出現將編織活動局限于某一領域,而忽略了與其他領域的互通融合。
傳統編織工藝是不斷發展至今的,其中的文化內涵以及編織技巧也經過了新舊交替,教師對它的學習也應是永不止步的,建立良好的師資培訓機制,推動教師積極學習傳統工藝,才能將工藝文化更好地傳承給下一代。教師之間的互相學習或外出學習經驗交流分享,也有助于促進教師傳統編織工藝水平的提高。
幼兒之間是有差異性的,不同年齡幼兒有不同的動手能力和經驗,小班幼兒年齡小,動手能力相對弱些,主要以欣賞為主,以搓、纏、繞等方法塑造簡單的物像,在簡單的物品編織中發展手眼協調能力。小班幼兒在欣賞了編織作品,對一些常見的和特別的編織作品以及編織材料工作有了認識后,可以繼續學習基本的繞線方法。教師可以提供半成品材料輔助幼兒進行編織活動,如用紙片剪成毛毛蟲形狀,讓幼兒用顏色豐富的線自由纏繞毛毛蟲的身體,進而初步萌發對顏色的審美和數的概念。中班幼兒思維具體形象,可學習多種材料的編織,如繩編、毛根編和紙編,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在欣賞了編織作品后,中班孩子對一些常見的和特別的編織作品以及編織材料工具有了認識,可以掌握“S”形和“8”字形有規律的繞線技能,大部分中班孩子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能靈活運用輔助材料,能進行顏色搭配。大班幼兒能夠綜合利用各種材料、工具和技法來進行編織,通過編、結、織、盤、排列、拼插等多種方法進行立體物象的編織,激發創造力及想象力。在欣賞了編織作品后,大班幼兒對一些常見的和特別的編織作品以及編織材料工作有認識,不僅有了繞線的技能,還能用粗針線進行簡單的編織活動,如編織蜘蛛網和麻花辮。
傳統編織工藝在幼兒園的應用中應當是起到促進作用的,應當使得課程資源豐富起來,應當讓幼兒園生活絢麗多彩起來。教師靈活的教學方式,將編織活動融入多個領域教育中,讓課堂生動起來。將編織活動放在特色編織區角,可以讓幼兒自由探索編織玩法,發展審美創造力。編織作為一門有趣的手工,孩子們對它有著濃厚的興趣,孩子們可能出現合作游戲,從而促進社會發展。如:合作編織三股發,孩子們一人拿著繩子一頭,另外兩人各自拿左右一根線跟中間線交扣。除了可能發生的游戲,教師也可以預設學習活動,如孩子們對毛毛蟲很感興趣,以此為觸發點,教師可以投放毛毛蟲形狀的紙皮,讓幼兒纏繞編織毛毛蟲的同時感受毛毛蟲的形狀特征。也可結合一日活動,在幼兒觀察植物花朵時,抓住學習契機,吸引幼兒興趣,投放各種不織布花朵圖案,讓幼兒用五顏六色的紙條有規律地一上一下編織花心。當觀察生活中的各種籃子時,老師也可提供各種編花籃的材料讓幼兒探索花籃的編法。可將做成的手工作品投放到表演區,比如手鏈等編織手工作品,花盆、籃子等編織作品可以投放到班級環境中,發揮幼兒的作品帶來的使用及觀賞價值,也能讓幼兒園的環境凸顯傳統文化特色,使孩子們感受到傳統文化資源的豐富,增進愛國情感。也可聯合其他班級開展一些以物易物的活動,將編織課程融入社會生活中,讓幼兒感受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帶來的價值。
充分利用家長資源,發揮家園合作的力量,開展豐富的親子活動,邀請家長參與到我們的編織活動中,利用家庭活動日組織家長與幼兒一起動手參與編織作品,使幼兒對編織的興趣更加濃厚。利用傳統節日如重陽節,讓幼兒與家長參與編織活動如編織花瓶、手鏈、花籃、中國結、小編包等作品,完成后送給爺爺奶奶表達重陽敬老之情。通過家園的合作,我們的編織活動才能進一步得到家長的支持和有序開展。
傳統編織工藝走進幼兒園不僅是對幼兒園教育資源的補充和豐富,也是一種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教育手段。在過去的手藝人眼里,編織工藝能夠創造財富,在當今的學前教育中,傳統編織文化更加能夠凸顯學前教育藝術的不凡魅力。傳統編織活動作為一種動手游戲,我們能感受到孩子的濃厚興趣,感受到孩子良好意志和品格的形成。孩子們通過這種手眼協調活動,提高了各種編織技能,也培養了耐心。雖然傳統編織活動在幼兒園的運用只是在初步嘗試階段,對其融入教學和生活尚不成熟,沒有深入的探討和嘗試,但是隨著我們的經驗探索和運用,相信傳統編織工藝在幼兒園中的運用會大放異彩,形成獨特魅力。憑借著孩子們的興趣,老師們的開發與創新,家長的支持與認可,相信傳統編織工藝這一傳統文化資源一定能夠在幼兒園教學中發揮更大的價值與魅力,為孩子身心健康發展起到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