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輝
記者近期調研發現,一些政府部門看中學校人員基數大、易管理等“優勢”,將政務類公眾號、App的漲粉需求,以及各類評比任務,通過家長群轉嫁至學生家長,“指尖形式主義”向學校蔓延。
(6月17日 《現代金報》)
就報道情況看,時下家長群內非教學內容的主要任務,一是因為基層文明創建、縣區爭優,政績評比需要家長微信關注或打卡;二是任務轉嫁、壓力下沉,地方一些非教學的專業性內容需要家長微信關注;三是商業嫁接、流量變現,通過家長點擊獲取利益。
眾所周知,每到新學期或學生進入新班級,老師會第一時間告訴家長,此群僅用于家校信息互通等,不得發與學生和學習無關的內容,但具體內容并不詳細。這種情況下,家長一般是嚴格遵循群規,謹慎行事。但對上級等有關方面而言,一則他們并不完全知道這些要求,更重要的是即使知道,也會通過施壓或大而化之地把自己要在家長群內發布的相關信息、點贊等內容強行與學習、教育等掛鉤。這種時候,學校和老師也就不便強辯和拒絕。
更重要的是,即便一些上級部門等知道相關的內容不符合家長群的群規要求,但關鍵問題是即使這樣在家長群內發了,也不會因此付出多少代價。到目前為止,我們見多了家長群變“漲粉群”被吐槽的信息,卻幾乎沒有見過因此而受到處罰的機構或個人的信息。
這也就提醒有關方面,要想遏止家長群變“漲粉群”等,除了政府部門嚴打指尖形式主義,防止外延到校園等傾向外,作為家長群的管理者,老師、學校乃至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紀檢部門等,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通過家長群內容詳盡的“負面清單”制定以及嚴厲監督和罰則的出臺與執行,堵上家長群變“漲粉群”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