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太平
2021年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三四年級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五六年級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像作文,內容詳細,感情真實,能根據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學寫常見應用文。那么圍繞課程標準提出的目標,教師該如何進行作文教學呢?
首先,讓學生清楚“寫什么”,也就是指導學生明確每一次寫作的主要內容。小學語文課本,每單元都安排了“習作”,寫作的主要內容都在“習作”中明確提出來了。如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寫作的題目是:那一刻,我長大了。寫作的主要內容是:寫一件自己成長過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要把事情的經過寫清楚。第二單元要求寫一篇讀后感。寫作的主要內容是:先簡單地介紹一下文章或書的內容,可以重點介紹你印象最深的部分。再選擇一兩處你感觸最深的內容,寫出自己的感想。第四單元寫作題目:他? ? ?了。提示為:生活中,誰陶醉、生氣、傷心……的樣子讓你印象深刻?回想一下,當時發生了什么事?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把這件事寫下來,特別是要把這個人當時的表現寫具體,反映出他的內心。寫作前,老師要指導學生細讀寫作的主要內容提示。學生明確寫作的主要內容后,就有話可寫了,而且也不至于寫偏題。
其次,讓學生知道“怎么寫”,這就要指導學生寫好作文提綱。如果把明確寫作的主要內容當作明確所要制作的一件家具的話,那么寫提綱就是設計圖紙。
如一名同學以《我愛家鄉的葡萄》為題,編寫提綱。
題目:我愛家鄉的葡萄
一、我特別喜愛家鄉的葡萄。(點明主題,略寫)。
二、春天,葡萄枝蔓的美麗,枝葉舒展,葉像手掌,顏色碧綠;花小,黃綠色。
三、秋天,果實惹人喜愛。(重點,詳寫)
形狀:圓形。
顏色:先是青綠色,而后變成淡青色,最后半邊紅、半邊紫,果肉淡青色,水靈靈的。
滋味:不熟的,酸而澀;熟透了甜酸。
四、結尾:我愛我家鄉的葡萄。(呼應開頭)
這樣一來,學生在寫作前,就非常清楚整篇習作的結構了。寫作時,按照提綱依次寫下來,就能達到一氣呵成,又層次清楚,詳略得當,主題明確。
因此,老師在幫助學生明確寫作的主要內容后,不要著急要求學生下筆行文,要引導學生理清思路,寫好提綱。不要怕耽誤時間,也不能認為是多余的,磨刀不費砍柴功。中小學生寫作一定要養成寫提綱的好習慣。
再次,讓學生學會“怎么改”,也就是指導學生修改習作。好文章離不開修改。人們常說“文章不厭百回改”,又說“三分文章七分改”。有人會說,修改學生習作不是老師的事嗎?但事實上是,無論老師多敬業、多辛苦、多認真地去精批細改,眉批、旁批、尾批寫得多好,對學生的觸動都不大,有的甚至看都不看。學生關注的只有等級或分數。葉圣陶先生在談文章修改的問題時曾指出,“改”的優先權應該屬于作文的本人。魏書生也曾指出:“我不贊成教師對學生作文精批細改,主張讓學生在讀議小組里自己相互批改。學生們相互批改的過程,也就是他們相互學習、探討的過程。教師在他們相互批改的過程中輪換抽查,并結合學生的文章進行語法教學,有時則面談指導。” 2021年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三四年級“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五六年級“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干凈”。
那我們怎樣指導學生修改呢?
示范修改。老師要在學生修改前,拿具體的習作做“樣子”(可以隨即抽取一名學生的習作),條分縷析地示范,把修改的方法、技巧、范圍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依葫蘆畫瓢”照著樣子去修改,并逐步掌握、領悟習作的修改技能,學生也不會出現不知從何下手的情況。
自改。學生頭腦中有了怎樣修改文章的直觀印象,就會大膽去修改自己的習作。同時,老師要要求學生按照指導的方法修改后,再小聲地把習作讀幾遍。為什么呢?他們初稿的文章不可能十全十美,總有存在毛病的地方,怎樣去發現呢?做完文章念一遍是個好辦法。學生在讀的時候,不但可以發現不通、不連貫的句子,發現別字、錯字、多字、漏字等問題,還能發現通篇是否上口和一些疏忽的地方。發現有錯誤或不滿意的地方立即就改,直到“文從字順”為止。
互改。學生修改自己的文章,往往受自己思維和自己的語言習慣所局限,總會有些隱藏的問題或疏忽的地方發現不了。學生之間相互修改,就會很好地彌補這些不足。同時,學生互相修改,也是一次學習、反思、提高的機會和過程。
面批。無論自改還是互改,都不可能全部解決掉學生習作中出現的所有問題,那么,老師就需要抽取不同層次的少量習作(已經完成自改和互改的習作),對學生進行面批,指導學生修改。這樣一來,老師就能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習作的問題,就能針對出現的具體問題做到具體分析,對癥下藥,從而使得全班學生的習作水平得到不斷提高。
當然,學生真正要把文章寫好,需要大量的積累,需要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需要一個善于思考的大腦,需要一個堅持不懈地練筆的好習慣。語文老師要做學生寫作成長路途中的一個指點迷津的良師和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