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巴菲特
我在斯坦福大學讀一年級時,遇到一件事,它讓我真正懂得了自由的可貴。
有一天,我經過宿舍走廊,聽到一個女孩正通過電話動情地說著什么。過了一會兒,她沿著走廊哭著走了過來。我問她發生了什么事,這才知道,她是喜極而泣。她剛才是在給自己的父親打電話,并跟他做了一次傾心交談。她告訴父親自己現在有多么不開心,多么不知所措,告訴他如果自己繼續沿著現在這條道路走下去,未來只會是一片黑暗。她父親聽她講完之后沉默了一會兒,最后終于同意她不必非得做醫生。她父親答應,她可以遵循自己的意愿,去當一名律師。
我站在那里,極力想找些安慰和鼓勵的話,但滿腦子想的只是:可以選擇真好……它引發了我對許多事情的思考。其中一個是關于選擇以及不同的人如何做出選擇的問題,另一個是選擇與優勢之間復雜而又矛盾的關系。
什么是真正的優勢?大多數人只是通過金錢和金錢所能買到的東西來對優勢進行定義,認為擁有優勢就等同于擁有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能夠享受華服美食,有一張潔凈且冬暖夏涼的大床。這一切雖然美好,但這就是優勢的本質嗎?我想不是。
如果人生由我們打造,如果我們直面挑戰去開創自己想要的人生,那么我可以很明確地說,優勢的本質是擁有最廣泛的選擇權。
想想那些非洲的村民,由于自然環境的惡劣、政府的腐敗和教育機會的缺乏,他們只能通過耕種或放養幾頭瘦弱的牲口來勉強糊口。終此一生,他們首先要考慮的問題,顯然是如何能讓自己和家人吃飽并找到一個住所。但是,經濟安全和物質享受并不是這些人唯一被剝奪的東西,他們往往還被剝奪了選擇權,這和其他任何東西的缺失一樣殘酷。
這又使我想到了斯坦福大學的那個同學。顯然,她很占“優勢”,她的家庭很富有,她享有接受世界一流教育的機會。從理論上講,她幾乎擁有無限的選擇權。但事實上,她的選擇空間受到了家庭偏見的擠壓,這種偏見狹隘地定義了什么是“好的”“適當的”“有社會地位的”職業選擇。當然,我并不是說成為醫生或律師有什么不對,只要這是一個人真正的理想。但對我的同學來說,她的個人理想似乎并未在自己的人生方程式中占據多大比重。家人在她身上強加了一個未來,至少在當時她逆來順受了。
換句話說,一方面她的父母給了她無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他們又剝奪了其中大多數的可能性。如果她想成為一名老師或舞蹈演員,將會怎樣?如果她在無數的可能性當中,挑選了一個不太穩定但很有滿足感的職業,又將怎樣?
毫無疑問,這個女孩子的家人是為了她的最佳利益著想,他們希望她能夠過上舒適的生活并享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他們希望她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但是,“正確”的選擇沒有必要都得是穩定、舒適或理所當然的選擇,其他人幫我們做出的選擇通常不能算是選擇。如果只是僵化地、被動地接受,那就是對我們所擁有的優勢的一種浪費。
(摘自《時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