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
“簡單歸因”是指,把顯現(xiàn)出的“問題”,視為某一個特定行為或者某單一現(xiàn)象的結果。
“簡單歸因”現(xiàn)象并不陌生,比如: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常歸因為貪玩;中學生成績下降,多半是談了戀愛;孩子沉迷網(wǎng)絡,就去指責游戲開發(fā)商,認為是游戲給了孩子沉迷于網(wǎng)絡的機會,并由此聲討游戲廠商毀掉了下一代……
“簡單歸因”往往可以讓問題看上去顯得可控。一個孩子學習不好或者不愛學習,如能歸因為“貪玩”,那么家長似乎只需要禁絕其玩耍,就可以有效提高學習成績了。家長因而獲得了某種掌控感,不必在復雜的家庭情境或?qū)W校環(huán)境里,面對紛繁的多種可能性,當然也就不至于陷入一籌莫展了。“簡單歸因”還有利于“回避責任”,針對沉迷于電視或游戲的孩子,專注于指責孩子的失當行為時,不免有意無意地回避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應該承擔的責任。
然而,從家庭治療的角度,我們會選擇“理解行為”,采用另一種視角去看待“問題”:孩子沉迷于網(wǎng)絡,在虛擬空間里獲得自我價值感、成就感、快樂感,是虛擬世界里的真實體驗,才真正促使孩子沉迷其中;并由此推想,孩子在現(xiàn)實生活中相應領域里,是否常常體驗挫敗,才“不得不”在另一個空間追求基本的心理滿足。
做到“理解行為”,需要教師和家長學習交流技巧,端正對話態(tài)度,和孩子耐心溝通,陪伴著孩子一道面對問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