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摘 要:農業是我國經濟的基礎,推動農業經濟增長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文章分析了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若干因素,并從基礎設施建設、制度完善、資金扶持、農業經濟結構優化及產業化等維度探討了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舉措,以期為相關部門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農業經濟;主要因素;措施;經濟結構
引言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經濟問題直接關乎民生,而農業經濟通常會受到自然環境、人口基數、農業科技及政府扶持政策等多重因素影響。加強農業經濟增長影響因素分析并采取相應舉措來推動農業經濟穩步增長,已成為新時代亟需解決的重要議題,文章就此展開論述。
1、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1.1資金因素
很多農業經濟在前期階段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積極出臺一些惠農政策來推動農村金融行業,通過政府財政撥款尤其是銀行貸款等方式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扶持,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業經濟增長對資金的需求。但一些偏遠地區在資金扶植政策享受上并不占優勢,無法為滿足當地農業經濟增長需求。
1.2消費因素
消費是推動農業經濟增長的原動力,有消費需求才會有經濟增長。但我國農村人口占比一直都高于城鎮人口,且很多農民自給自足消費觀念深重,因此無法發揮消費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城鎮人口數量及人均經濟收入都在穩步增加,他們對農副產品需求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增長。
1.3出口因素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我國很多農產品都走向了國外,延伸了農業經濟增長的范疇。農產品出口會涉及關稅減讓等問題,而很多國家都持有謹慎態度,導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形勢嚴峻,經常出現各種糾紛問題,從而影響農業經濟的增長[1]。
1.4科學技術
新時代下,科學技術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越來越大。一方面科技興農。依托先進的農業科技,很多農產品的種子得到了性能的提升,如雜交水稻的發明大幅提高了水稻的產量與品質;很多農產品在生長周期內得到科學的管理與養護,如恰如其分的種植間隔、施肥、灌溉、恒溫大棚等,讓農民告別了“靠天收”的被動,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農產品的產量與品質;新型農業種植技術的普及與應用,如自動旋耕機、播種機等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農業種植的效率,為農產品規模化種植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科技助農。食品加工技術的發展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延展了農產品的銷售路徑,保障了農產品的去化,也推動了食品行業及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同時,互聯網、信息技術以及物流行業的發展進一步拓寬了農產品的銷路,農民可以從抖音、快手、淘寶等平臺直接銷售農作物或者委托相關機構進行直播帶貨。由此可見,科學技術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是巨大的,已成為推動農業經濟快速增長的關鍵因素。
1.5國家政策
從我國不同時期農業相關政策來看,政策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導向與促進作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集約化農業生產、惠農政策等農業政策的推廣與實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推動我國農業由傳統粗放式向集成化、現代化與智能化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發展需要資金及物質投入,國家推行農機購買補貼等經濟制度并匹配農民的培訓制度,提升了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國家大力支持相關扶貧項目,促進了項目所在地農產品及相關產業的經濟增長。
2、加快農業經濟增長的措施
2.1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我國農業在規模及從業人數都遠高于許多發達國家,但在農業經濟上并不占優勢,核心在于我國很多地區農業生產技術和設備相較落后,在農業基礎設施如旋耕機、播種機等現代機械化配置上嚴重不足,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下。以農業生產大省山東為例,山東省積極響應國家“三農”政策,加大了對農業的財政投入,但更偏重于科技研發方面。雖然在農業生產技術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因為農業基礎配套與科學技術不匹配而很難發揮農業科研成果的作用。由此可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是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基本前提。政府相關部門在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時應深入基層,結合基層農業生產的難點與真實需求有針對性地來匹配相應的基礎設備。比如,農業種植區主要面臨的是水源不足、灌溉困難的問題,則可安排相關科研人員去農業種植區調研主要農作物的生長習性,制定現代化灌溉技術方案,并推進現代化灌溉設備建設,來切實解決農業生產難題。同時應做好相關技術設備及生產技術的培訓工作,引導農民科學開展農業生產與管理。
2.2完善相關制度建設
推動農業由粗放式向集約化轉變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對充分發揮耕地價值、滿足不斷增長的農業發展需求具有重大意義。新的歷史時期背景下,國家應不斷完善相關制度建設,為農業劃定發展方向,并提供相應的制度保障,以促進農業經濟生產實現可持續發展。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生物資源,如秸稈、畜禽糞便等,可將秸稈掩埋來調整土壤疏松度與透氣度,優化農作物生長環境,通過畜禽糞便漚肥來轉化為有機肥,增強土壤肥力。通過相關制度的完善來推進殘余農藥治理、地膜無污染處理等,以實現農業生產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此外,政府相關部門結合各地氣候條件等制定農業風險預警機制,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發揮預警防護功能,確保農民能夠及時采取相關舉措來降低氣候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以保障農民權益及農業經濟的穩定增長[2]。
2.3加大資金扶持力度
農業經濟增長需要合理的資金投入與政策支持。政府相關部門應結合區域農業發展需求加強對農村金融信貸管理,合理分配農支資金比例,為農業生產及經濟結構調整提供保障。同時,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大對新興農業項目的審核與扶持力度,通過政策傾斜等手段來推動新型農業發展,以實現更大的經濟增長點。此外,政府相關部門要結合市場行情及發展趨勢做好價格調控,確保農業生產相關物資價格的合理性,切實維護農民權益,以充分調動農民農業生產積極性。
2.4優化農業經濟結構
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業生產應以市場發展為導向,結合市場需求來調整農業經濟產業結構,才能更好地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以獲得最大的經濟增長與社會效益。比如,現階段綠色消費觀念與環保意識日益濃烈,在進行農產品種植時就應推行多元化生產,來優化現有農業資源利用:一方面加大對綠色有機農產品的投入,滿足無公害消費需求;另一方面提升農產品種植技術以滿足農產品供應需求。
2.5推進農業經濟產業化
我國很多區域的農村經濟都處于發展階段,經常出現投入與產出比例不對等的現象,在很大程度上與農業經濟體系不完善相關。因此可以從推進農業經濟產業化入手,來挖掘區域特色農業,并以此為基點來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實現對農業資源的充分利用,來進一步擴大農業經濟規模。同時,推行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模式,有助于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增強農業經濟對市場的風險抵御能力,進而更好地保障農業經濟的增長。
2.6提升農民整體素質
政府相關部門應重視農村基礎教育,加強“農業+互聯網”服務體系建設,加大對新型農業生產新技術的推廣與普及,從農業生產技術及農業生產機械技術培訓、農業生產示范基地建設等多元途徑來提升農民整體素質,以增加人力資本存量,切實提高農業產出效益。
結語
總而言之,加快農業經濟增長利國利民,相關部門應加大對增長農業影響因素的分析與研究,對癥下藥,以切實提升農業生產水平,推動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吉磊.我國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20(11):249-255.
[2]李春英.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與可持續發展途徑[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0(1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