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雷曉明
“日出霞光盡朝暉,杜鵑花開映山紅”。日前,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我來到地處羅霄山脈的江西井岡山腹地,參觀革命歷史紀念館,尋訪革命舊址,聆聽紅色故事,所見所聞,感受至深。其中,流傳于九十年前的一首首革命歌謠,給我留下深刻記憶。
1927年10月,毛澤東同志率領秋收起義部隊,歷經艱辛,來到井岡山。從此,井岡山成為中國革命的起點和搖籃。七年的艱苦斗爭歲月,在這片紅色土地上廣為傳誦的一首首自編自唱的歌謠,生動、樸實、形象地表達了蘇區廣大勞苦大眾對黨和紅軍的深厚情感,真實反映了井岡山斗爭時期,那一段段光輝的革命歷史篇章。
毛澤東同志于1927年9月下旬,率領工農革命軍來到永新縣三灣村,領導了“三灣改編”受到當地民眾的歡迎。百姓有歌謠唱道:“一九二七那一年,三灣來了毛司令,帶來了工農革命軍,紅旗飄飄鬧革命。”唱出了當地群眾的呼聲。
“紅軍來到掌政權,春光日子在眼前,窮人最先得好處,人人都有土和田”,以及“田里豆子開紅花,紅軍來到笑哈哈,土豪劣紳都打倒,山村土地回老家”兩首歌謠,則是我黨在蘇區實行土地革命后,廣大翻身農民的喜悅心情的深情表露。
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毛澤東同志緊密聯系中國革命斗爭實際,倡導游擊戰、運動戰,成為軍民打擊敵軍、保衛蘇區,取得一次次勝利的重要戰略戰術,為廣大軍民所頌揚。歌謠“赤衛隊員打游擊,配合紅軍勇殺敵,一心跟著共產黨,堅決革命最積極”即是應證。
“千恩萬謝毛委員,工農革命掌政權,窮人翻身做主人,革命到底不變心”和“紅軍打仗為工農,鏟除一切寄生蟲,鐵錘砸爛舊世界,鐮刀割斷窮苦藤”,則反映了黨和紅軍在擴大蘇區,建立紅色政權后,人民群眾對黨和紅軍的感激之情及誓死跟黨走的決心。
在井岡山蘇區,我黨制定并實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廣大農民群眾的政策,因而深受群眾擁戴,百姓紛紛送子送夫參軍。“當兵不要當白軍,白軍給人指背心,當兵就要當紅軍,哥當紅軍妹光榮”,“此番回去要革命,拖搶再來當紅軍,革命勝利有時轉,勞苦群眾歡迎你”,便是當年廣大翻身農民踴躍參加紅軍,跟黨鬧革命的情景。
井岡山群眾深感這是一支作風優良的隊伍,便用歌謠唱出他們心中的真切感受:“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光光;干稻草來軟又黃,金絲被兒蓋身上,不怕北風和大雪,暖暖和和入夢香。”這更是廣大紅軍官兵革命樂觀主義的表現。
我黨在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制定了嚴格的“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對保證廣大紅軍服從命令聽指揮,能打仗、打勝仗以及保護群眾利益,起到重要作用。紅軍的作風,深得民心。因此群眾編唱歌謠以示贊揚:“紅軍紀律真嚴明,行動聽命令;愛護老百姓,到處受歡迎;遇事問群眾,買賣講公平;群眾的利益,不損半毫分。”
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廣大群眾中,廣為傳唱的一首首革命歌謠,充分表達了蘇區人民對我們黨和政府與工農紅軍無比熱愛和擁護的深厚魚水情。因此,人民群眾成為這支在黨絕對領導下的新型的人民軍隊,克服一切困難險阻,戰勝強大敵軍的堅強后盾,對我黨擴大工農武裝,鞏固和發展蘇維埃政權,實現工農武裝割據,取得一次次斗爭勝利,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