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王潔,楊彤,杜磊,曹晉,何德英,任毅
1.重慶市中醫院,重慶 400021; 2.貴州中醫藥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0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指持續存在的心力衰竭狀態,主要癥狀有呼吸困難、踝關節腫脹、疲勞,體征有頸靜脈壓升高、肺部啰音和外周水腫[1-2]。《慢性心力衰竭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3]指出,CHF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為心陽虧虛,標實為水瘀互結,應治以溫補心陽、活血利水。五苓散和桂枝茯苓丸源自《傷寒雜病論》,具有溫補心陽、活血利水之功效。筆者采用五苓散合桂枝茯苓丸治療慢性心力衰竭30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所有病例均為在重慶市中醫院就診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各30例。研究期間,對照組脫落1例,治療組無脫落。對照組男13例,女16例;年齡(74.56±10.43)歲;合并高血壓19例,糖尿病9例,心律失常10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19例,瓣膜病1例,腦卒中4例,腎病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例。治療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73.41±5.8)歲;合并高血壓16例,糖尿病7例,心律失常14例,冠心病14例,瓣膜病2例,腦卒中2例,腎病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基礎疾病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中醫辨病標準參照《慢性心力衰竭中醫診療專家共識》[4]及《中醫內科學》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5]。中醫辨證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7],美國心臟病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達成的專家共識[8],歐洲心臟病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達成的專家共識[9]。
1.3 病例納入標準符合慢性心力衰竭中西醫指南診斷標準;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new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為Ⅱ~Ⅲ級;符合中醫心陽虧虛,血瘀水停中醫辨證標準;年齡30~90歲;同意參加此臨床研究。
1.4 病例排除標準心功能IV級患者;嚴重肝腎功能損害;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血液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及惡性腫瘤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惡性心律失常等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有明確精神病史;已知對本藥物過敏者;正在參加其他研究者。
1.5 病例脫落標準非病情變化或其他原因導致未能完成整個研究過程者;接受其他可能對結果有影響的治療而影響后期評估者;研究期間出現病情惡化或者其他嚴重并發癥需要緊急處理者。
1.6 治療方法
1.6.1 對照組參照心力衰竭合理用藥指南(第2版)[10]中治療方案,利尿劑:呋塞米片(上海朝暉藥業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31021074)20 mg,口服,每日1次;螺內酯片(江蘇正大豐海制藥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32020077)20 mg,口服,每日1次,根據患者對利尿劑的反應情況及容量負荷情況調整服用的劑量,病情得到控制后以最小的效應量長期維持。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培哚普利片(施維雅制藥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034053)開始劑量4 mg,口服,每日1次,作為基礎用藥,若不適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使用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纈沙坦鈉片(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173014)開始劑量 80 mg,口服,每日1次。β2-受體阻滯劑: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140780),開始劑量,47.5 mg口服,每日1次,每隔2周后可加倍,以目標心率在每分鐘60次為目標,若心率難以控制時,采用伊伐布雷定(施維雅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150217)5 mg,口服,每日1次。用藥3周后,根據心率情況,可增加至 7.5 mg 口服,每日1次。應用以上藥物,癥狀仍難以控制時加用洋地黃類藥物:地高辛片(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31020678),0.125 mg,口服,每日1次。以上藥物根據臨床禁忌證與適應證選擇使用。
1.6.2 治療組在對照組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五苓散合桂枝茯苓丸治療,藥物組成:桂枝7.5 g,豬苓12 g,澤瀉20 g,白術12 g,茯苓12 g,桃仁10 g。由醫院藥劑科臨方代加工做成丸劑,每次25粒(約5 g),每日3次。
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4周后判定療效。
1.7 觀察指標分別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量表評分、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量表評分(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MLHFQ)。中醫癥狀量表評分包含主要癥狀、次要癥狀及總得分,其中主要癥狀包含:心悸、身寒肢冷、面浮肢腫,癥狀程度從低到高依次為0分、2分、4分、6分。次要癥狀包含:氣短、乏力、腹脹、尿少,癥狀程度從低到高依次為0分、1分、2分、3分。MLHFQ按照三個維度(軀體狀況評分、情緒變化評分、其他狀況評分)分別進行比較,程度從低到高依次為0分、1分、2分、3分、4分、5分。
1.8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積分減少率≥70%;有效:30%≤積分減少率<70%;無效:0≤積分減少率<30%[6]。
有效率=(顯效+有效)/n×100%

2.1 兩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量表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中醫癥狀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中醫癥狀得分均較治療前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主癥得分、次癥得分、總得分、身寒肢冷、心悸、腹脹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各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量表評分比較 分)
2.2 兩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前后MLHFQ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MLHFQ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MLHFQ均較治療前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軀體狀況評分、其他狀況評分及總得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情緒變化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前后MLHFQ比較 分)
2.3 兩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有效率為62.07%,治療組有效率為90.00%,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腎功能均未發現異常,隨訪期間無死亡病例。
慢性心力衰竭屬于中醫學“心衰病”“喘證”“水腫”“痰飲”等范疇,病機為心陽虧虛,血瘀水停,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脾、肺、腎、肝四臟,中醫治則為溫補陽氣、活血利水[11-13]。
本研究結果顯示,五苓散合桂枝茯苓丸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中醫癥狀量表評分,進一步證明了“心陽(氣)虧虛,血瘀水停”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機,但對主要癥狀中的面浮肢腫和次要癥狀中的尿少沒有明顯改善,可能是因為使用了利尿劑的原因。次要癥狀中氣短、乏力無明顯改善,后期需進一步臨床驗證。
研究結果顯示,五苓散合桂枝茯苓丸可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MLHFQ評分,MLHFQ主要從軀體狀況評分、情緒變化評分及其他狀況評分三個維度評估生活質量,情緒變化評分是MLHFQ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存質量同時受性別、年齡、不同的飲食生活習慣、受教育程度、合并癥等多種因素影響[14-15],盡管五苓散合桂枝茯苓丸可改善CHF的總體生活質量,但對情緒狀況無明顯改善,提示在治療CHF時,需更加關注患者的情志變化。
綜上所述,五苓散合桂枝茯苓丸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