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峰
商丘市第三人民醫院,河南 商丘 476000
骨質疏松癥是臨床發病率較高的一種代謝性骨病,多見于老年人群,尤其以女性居多。骨質疏松癥的典型特征是骨密度降低、骨微結構退化、骨脆性增加,容易引起多種骨科疾病,也增加了患者骨折的風險[1]。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該病的治療逐漸成為臨床研究熱點。西醫治療骨質疏松癥主要通過補充鈣劑配合激素控制病情,但效果仍難以令人滿意[2]。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研究報道指出,中醫藥在增加骨密度、改善骨代謝方面效果良好,對骨質疏松癥有良好的標本兼治的優勢[3]。筆者采用自擬丹參地黃止痛方聯合常規西藥治療老年骨質疏松癥,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商丘市第三人民醫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70例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5例。觀察組男15例,女20例;年齡60~78(69.12±5.33)歲;病程6個月~7(4.17±1.33)年。對照組男14例,女21例;年齡60~79(69.85±5.41)歲;病程6個月~7(4.22±1.25)年。兩組患者的上述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納入標準符合《中國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治指南(2017)》[4]中骨質疏松癥的西醫診斷標準,經骨密度測定并結合臨床表現確診;符合《中醫骨科學》[5]中“骨痿”“骨痹”脾腎陽虛證的中醫診斷標準,主癥為腰膝酸軟,次癥為畏寒喜暖、下肢抽搐、面色蒼白、納差,舌脈癥為舌淡苔白滑、脈沉細;年齡≥60歲;入選前半年內無影響骨代謝的藥物治療史;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病例排除標準因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或長期服用激素類藥物所致骨質疏松癥;合并免疫系統或血液系統疾病者;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鮭魚降鈣素注射液(Novartis Pharma Stein AG,批號:H20090459),每次50 IU,每天1次,肌肉注射,治療2周后改為每周2次;鈣爾奇D[蘇州立達制藥有限公司,批號:(95)衛藥準字X-83號],每次600 mg,每天1次,口服。連續治療3個月。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自擬丹參地黃止痛方治療,具體藥物組成:丹參20 g,熟地黃 20 g,黃芪20 g,白術20 g,骨碎補15 g,山藥20 g,杜仲15 g,淫羊藿15 g,茯苓20 g,狗脊15 g,香附 15 g,刺五加15 g,防風9 g,女貞子15 g,地鱉蟲 10 g,三七10 g,地龍10 g,甘草6 g。每日1劑,水煎兩次,每次加水500 mL,煎至藥汁剩余200 mL,兩次藥汁混勻后分早晚溫服,連續治療3個月。
1.5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骨密度水平、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評分、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評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評分變化情況。
中醫證候評分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腰膝酸軟、畏寒喜暖、下肢抽搐、面色蒼白、納差等證候按照無(0分)、輕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計分,評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VAS評分[7]用于評估患者的疼痛情況,由患者在標有0~10分共11個刻度的直線上根據疼痛感受描點,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劇痛難忍。
ODI評分[8]用于評估患者的功能障礙情況,包含疼痛程度、日常活動自理能力、提物、行走等9項內容,總分為0~45分,評分越高表示功能障礙越嚴重。
ADL評分[9]用于評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涉及上肢和下肢共20項相關內容,總分為0~60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自理能力越強。
1.6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癥狀體征完全消失,骨密度水平明顯增加;有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骨密度水平有所增加,偶爾疼痛但不會明顯影響正常生活;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
有效率=(顯效+有效)/n×100%

2.1 兩組骨質疏松癥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有效率為94.29%,對照組有效率為77.14%,兩組患者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骨質疏松癥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骨質疏松癥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兩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骨質疏松癥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分)
2.3 兩組骨質疏松癥患者治療前后骨密度水平比較兩組治療后骨密度水平高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骨質疏松癥患者治療前后骨密度水平比較
2.4 兩組骨質疏松癥患者治療前后VAS、ODI及ADL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VAS評分、ODI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ADL評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治療后VAS評分、OD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ADL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骨質疏松癥患者治療前后VAS、ODI及ADL評分比較 分)
2.5 兩組骨質疏松癥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骨質疏松癥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例(%)
老年人是骨質疏松癥的高危人群,發病后易累及全身骨骼,還容易合并局部疼痛癥狀,嚴重影響正常生活。藥物治療是臨床控制老年骨質疏松癥病情的主要方法,常用藥物類型為鈣劑、骨吸收抑制劑等,但療效一般[10-11]。近年來,老年骨質疏松癥的中西醫結合治療逐漸成為臨床研究熱點。
骨質疏松癥屬中醫學“骨痿”“骨痹”等范疇[12],病位在脾、腎。脾主肌肉,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虧虛則氣血不足、肌弱力衰;腎主骨,藏精主骨生髓,腎氣不足則腎精虧虛、骨肉失養、骨脆無力[13]。根據中醫“初病氣結在經,久病血傷入絡”的理論,宜選擇健脾益腎、強筋壯骨為主,活血通絡為輔的治療原則[14-15]。自擬丹參地黃止痛方中丹參、熟地黃為君藥,前者活血祛瘀,后者滋陰補血、益精填髓;黃芪、白術、山藥為臣藥,黃芪補氣固表,白術健脾益氣,山藥健脾補腎澀精;其余諸藥為佐藥,骨碎補、杜仲、淫羊藿、狗脊均有補腎強骨、續傷止痛之功效,茯苓與香附疏肝解郁、健脾寧心,刺五加與女貞子益氣健脾、補腎安神,防風解表祛風,地鱉蟲、三七、地龍逐瘀通絡;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配伍,共奏健脾益腎、強筋健骨、逐瘀止痛之功效[16-1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各項中醫證候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也證實了自擬丹參地黃止痛方對老年骨質疏松癥有良好的辨治效果,與降鈣素能夠產生協同作用,改善臨床癥狀。
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熟地黃對造血干細胞有一定的增殖、分化作用,補血作用良好;淫羊藿在促進骨髓基質干細胞增殖以及成骨細胞分化方面有良好作用[18];三七可促使骨髓基質細胞向成骨細胞分化、增殖,促進骨重建、抑制骨吸收;而骨碎補也有一定的促進成骨細胞增殖作用[1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腰椎L2-4、股骨頸、股骨粗隆骨密度水平均高于對照組,也表明自擬丹參地黃止痛方在增加患者骨密度方面效果顯著。李志遠等[20]的研究中也指出,對骨質疏松癥患者使用健脾補腎中藥能夠提高骨密度,與本研究結果相符。
大多骨質疏松癥患者因疼痛而就診,臨床多采用VAS評分對治療前后疼痛程度進行比較,雖屬主觀評價性指標,但長期運用于臨床,得到許多研究者的認可。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VAS評分、OD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ADL評分高于對照組,主要與患者骨密度增加、骨質疏松癥狀得到明顯改善后疼痛感逐漸消失,功能障礙得到改善,日常生活能力隨之提高有關。另外,在用藥安全性方面,兩組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均較低,且不良反應無需特殊處理均可自行消失,可見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安全性良好,患者容易接受。
綜上所述,自擬丹參地黃止痛方聯合常規西藥治療老年骨質疏松癥療效顯著,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骨密度和功能障礙情況,值得臨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