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軍
(杭州師范大學東城中學,浙江 杭州 310000)
學習與思維密不可分,學生的學習需要思維活動,所以思維活動是課堂中師生互動中最重要環節。我校從10年以來一直深耕思維課堂,并提出思維課堂旨在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在真實情景中學生積極思考自主建構知識、自主發現,從而發展學生的高學習力與創造力,讓學生體驗深度學習成功后的內在愉悅。我們通過創建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情景,預設合理的、有層次的問題鏈,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探析并解決問題,并以問題為載體,合理構建各類教學資源,重視學習過程中的“失敗”經歷,促進課堂生成的過程,促進師生互動探究的氛圍,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與建構等教學策略的運用,進一步激發學生深度學習驅動力,培育學生優異思維特質。基于以上,我校提出了思維課堂的五個操作點如圖1。

圖1 思維課堂操作點
下面是以浙教版九年級上1.5節酸和堿之間的反應為案例來剖析思維課堂中的教學策略。
策略一:巧設問題情境導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學習興趣。教育學家指出,學生的思維過程的起點通常是從質疑、提出問題開始。本環節通過創設生活情境,提出適切關聯性問題,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逐步建立認知事物的邏輯思維。科學與生活息息相關,由學生的生活入手,將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努力實現科學課堂“生活化”,以學生舊知、元認知結構為知識生長起點,構建并完善學生學科知識體系,促進學生整體性思維提升。
本節課情境設置:由于生活中有的時候我們抵抗不住美食的誘惑,會出現吃過多食物導致腸胃不舒服,需要借助胃藥來幫我們緩解的情況,此時需要呈現各種治療胃酸過多的藥并設置表1問題鏈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生長。

表1 新課引入的問題設計及意圖
情境激發策略,通過生活情景問題的引入,讓學生形成從生活回歸科學本質的思想。通過原有知識的激活,為新知學習鋪設階梯,引出酸與堿發生的反應。通過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巧妙設疑、激疑和質疑,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發展,最終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學科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學習過程[1],有序有效開展教學活動。
巧妙地利用問題鏈導學策略,誘發學生學習動機,建立學生思維興奮中心,精心設疑,通過問題的解決完成學習任務[2]。我們要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關鍵在于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問題情境,通過問題鏈的呈現,為學生提供一個合作交流、探索發現的平臺[3],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科學課程的價值和魅力。在新課推進過程中,我們通過表2的問題鏈設計逐步實現教學目標。

表2 問題鏈設計及意圖
問題鏈導學策略,通過鏈式問題的創設,不斷生成教師的教學問題和學生的學習問題,通過解決問題為主線展開學生學習活動,在解決不同問題過程中不斷拉大思維的長度。以上這幾個問題環環相扣,呈遞進式推進,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自主發現、自主建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不僅能促進知識框架體系的形成,還能不斷激發學生深層思考,培養學生深度思維,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培育學生自主探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注重思維形成過程,提高邏輯思維品質。在思維課堂中核心環節是探析問題過程,核心目標是良好思維品質提升。探析策略要求在教學過程中,立足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判斷和推理等思維過程[4],重視學生探析問題的過程以及問題生成路徑,通過探析策略,分析學習內容的層次、特征、現象、過程,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逐步建立。
本節課教學中,改變以往對酸堿反應直接講解的教學方式,而是秉持“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絕不代勞或多講”的理念。學生討論問題1,并提出了4種不同的方案。通過學生自主思考及小組交流實驗方案可以得出,這樣的活動有利于學生去形成分析、比較、判斷等思維過程。然后通過回憶舊知或者總結思路、方法,如何才能設計出沒有明顯現象的化學反應是否確實發生,使思維過程更加嚴密。問題2—3首先讓學生自主思考3分鐘,寫出各自的實驗設計方案,試劑、用量、操作、現象、預判。最后通過小組研討完善實驗設計方案,這樣的活動有利于學生形成綜合、概括等思維過程。指示劑可以有兩種(石蕊試液和酚酞試液)選擇,滴加順序方式有兩種,可以選擇酸當中滴加堿或者是堿當中滴加酸,根據兩兩組合方式一共可以有四種不同的方案,(即選擇石蕊試液兩種不同的選擇順序,選擇酚酞試液用兩種不同的順序)學生進行實驗如圖2所示,進行實驗以及通過現象分析,學生逐步尋找到最佳的實驗設計方案[4]。

圖2 實驗設計示意圖
問題4:先讓學生自主思考,接著讓小組合作進行討論,學生根據圖表信息討論、分析、歸納酸與堿可以發生反應的原因。此活動通過學生自主畫出氫氧化 鈉溶液與鹽酸溶液反應的微觀粒子示意圖,書寫化學方程式、將物質拆解成離子(沉淀、氣體、水不可拆寫)、等號兩邊相同離子約去三環節幫助學生認識酸堿反應的實質是H+與OH-結合生成水的反應。酸堿中和反應這一概念通過逆向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舉證得出中和反應同時具備兩個條件即反應物必須是酸和堿,生成物必須是鹽和水,生成物為鹽和水的反應并不一定是中和反應。整個環節通過學生分析、比較、表達等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獲取、分析、表達信息的思維品質。
以上教學策略過程,體現了教師精心將“內容問題化,問題思維化”的設計意圖,讓學生有充分的自主思考的空間,能自主表達自己的思考以及展示思維的全過程。給學生提供知識建構的體驗過程是思維有效方式的本質,在這一體驗過程中可以使學生有依據的思考、多維度的思考、有深層次的思考,獲得理論性的知識方式由接受性被動學習轉向探究性主動學習,問題的解決深度向寬廣推進,學生的創新思維在一步步環節中逐級形成。
認知建構策略是以意義學習理論為主要依據,通過優化思維不斷生成認知沖突,通過信息加工將新舊知識進行融合,幫助學生生成認知結構,實現學生在思維課堂中真實深度學習。認知結構生成要求設計一些知識再發現再整合的形成過程,要求設計過程需要切合學生認知規律,有利于學生自主探析知識演繹的生成過程,讓學生在設計過程中探究,進一步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和自主建構知識體系的能力。
在本節課中,精心設置了兩個意外的實驗現象,一是在沒有加指示劑的情況下,把氫氧化鈉和鹽酸混合,結果沒有看到任何實驗現象。二是在加酚酞的情況下,稀鹽酸過量,然后分析反應后的液體成分。特別是實驗一,學生從理論角度想,應該是反應的,但是實際沒有產生相應的沉淀、氣體等現象,思維沖突了。這樣的沖突,就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生成資源。同時,通過學生小組不斷的討論、辨別、分析等思維過程,最終得出結論。對于第二個意外,學生的回答可能是比較零星的,加鐵、加指示劑等,當然也會出現加硝酸銀這樣的錯誤答案。根據這些學生的前概念,教師引導學生去歸納這類題的解題方法。兩個剩余物中的共同離子不需要鑒別,干擾離子要除去,同時回歸知識本質——酸的性質(特殊例子的鑒定)。
這樣搭建的師生互動,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與舊知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并形成一個知識體系,從而成為新知的契合點,構建一個學生自主思維的碼頭。
雖然圖2表示了酸與堿之間反應的實質,但這樣的靜態表達方式顯然無法真正說明酸堿反應的特點。所以教學中加入了一個FLASH動畫,以鹽酸和氫氧化鈉為例,如圖3,原來溶液中有氫離子、氯離子、鈉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反應后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結合形成了水,而鈉離子和氯離子還存在于溶液中。學生看完后,先獨立思考再進行相互表達,顯示思維的形成過程。這樣的一個動畫,很清晰地解釋了酸堿反應的實質。通過具象式表達,讓學生想辦法思維重現一些難以理解的知識,將學生能認知的復雜問題簡單化,將學生難理解的障礙清晰化。

圖3 鹽酸和氫氧化鈉的反應
這樣的內容設計,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學習理解和分析相關科學現象,還能夠幫助學生建構科學學科的知識結構,在豐富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思維能力。
在思維課堂理念指導之下,運用課堂教學有效策略強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育,始終圍繞思維課堂五個操作點,以問題鏈教學為載體,關注學生思維過程的形成,觸發學生思維品質的建立,進一步輔助學生生成認知結構,提升學生學習品質,并不斷拓展思維路徑,創新學習方式,實現思維的延伸與拓展。俗話說“有模式而不唯模式”,五個操作點是一種導引更需要理解與運用,在運用中不一定需要齊全面面俱到,關鍵還是要體現思維的思想,讓課堂思維教學成為一種習慣,讓課堂思維教學成為一種常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