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菁陽 孫其玉 何 琪
(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煙臺 264100)
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心理素質是不斷變化的,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健康的心理素質,對其人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是當今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所以我們更應該關注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心理素質。
本次調研對象是本科以及高職等在校大學生,共300名。
文獻研究法:根據研究主題的需要,查閱了相關于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和心理素質的期刊和專著。
本次調查一共發放問卷300份,收回問卷280份,有效問卷267份,回收率93%,有效回收率89%,為了能客觀現實地研究大學生價值取向和心理素質,本次研究采取科學合理的調查方法,更加全面深刻地進行收集數據。
在這次大學生價值取向和心理素質調查問卷中發現,參與調查的人中有關選擇職業標準的問題,由表一可知,77.34%的人選擇了工作穩定,68.75%的人選擇經濟收入高的,51.56%的人選擇了能深造發揮才干的,但有42.19%選擇了社會需要,這表示大學生的價值觀正在向個人利益的方面轉化,而逐漸偏離集體利益化。

表1 大學選擇職業的標準
在調查問卷中提到了上大學的目的是什么這一問題,由表二可知,56.25%的人選擇畢業后取得文憑,以便以后找個好工作,25.78%的人選擇提高自身修養,15.63%的人選擇學習更多知識,這反映了大學生的就業觀逐漸趨向功利化。大多數人選擇畢業后取得文憑,以便以后找個好工作,認為讀書就是為了取得優秀的成績,為了功名利祿,而不是滿足自己對知識的渴望與追求。在大學中,評判是否一名優秀的大學生的標準,主要依據是否獲得榮譽、學分、獎學金等,雖然這為大學生畢業后的工作就業提供了優勢,但會造成了大學生用短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以自我為中心,更注重物質的需要,用價值取向的標準去看待事物的短期效益。大學生在追求個人利益至上的價值取向時,忽略了對自身的發展和對自己未來的計劃,也沒有做到對自己負責,承擔起社會的責任。

表2 大學生上大學的目的
當今社會對大學生戀愛問題的關注度是非常高的,大部分的大學生對戀愛問題的認識是清晰正確的,在表五的數據中就已經明顯的體現出來了,在大學生戀愛動機這一問題上有60.16%的人選擇了相互鼓勵共同進步,53.13%的人選擇在一起很開心,正確的戀愛觀是互相遷就,互相付出,相互包容,相敬如賓,情感平衡,這表明大部分的大學生的戀愛觀是正確的,在表四中顯示,調查大學生認為維系愛情的最關鍵因素這一問題中,82.81%的人認為是寬容與理解,這也是正確戀愛觀的體現。但也有一小部分大學生的戀愛觀是錯誤的,在表三中調查大學生對學生時代談戀愛的看法中,5.56%的人認為都是玩玩而已,畢業以后就各分東西了,這樣的戀愛觀是不負責任的表現,這樣的做法會傷害對方,讓對方留下心理陰影,無法開始下一段戀愛,保持負責任的態度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橋梁。而有64.29%大學生認為隨緣,緣分到了就相處,遇不到一個人也挺好的,這種觀念其實是順其自然,因為大學生所處的還是學習的階段,對談戀愛保持無關緊要的態度,不談戀愛不用時時刻刻顧及對方的感受,享受自由的時光,全身心的投入到學業中,這也是11.29%的人認為談戀愛耽誤學習,還是應該以學業為主的原因。

表3 大學生在學生時代談戀愛的看法

表4 大學生認為維系愛情的最關鍵因素

表5 大學生的戀愛動機
在現代經濟的高速發展下,金錢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學生離開家來到大學,每天都會面臨著消費,而同學之間的消費水平又是各不相同,從而導致了大學生會面對如何合理分配生活費問題,如果不合理分配就會造成經濟壓力。每位大學生的家庭條件各不相同,有些大學生愛慕虛榮,為了追求各種名牌化妝品、衣服等奢侈品,不惜以節食省生活費來滿足自己,甚至以學習需要為借口向父母要錢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有的大學生雖然家庭不富裕,但是勤工儉學,利用課余時間在食堂或者便利店打工,用自己寶貴的時間和勤勞的雙手為自己創造了收入來源,緩解了經濟壓力[1]。
人生處處有挫折,挫折具有普遍性和多樣性,每個人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而挫折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會隨著情況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受到挫折后人們往往會出現一些迷茫、緊張、失落等情緒,正視挫折問題是研究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成分。受到誤解與學習困難是當代大學生受挫的主要體現,而面對挫折,大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挫折觀。正確的挫折觀是敢于直面挫折,在挫折中吸取教訓與經驗,同時借助挫折提高自己的意志力,不斷磨煉自己[2]。
在表六調查中顯示有54.69%的大學生生活困擾來源自我管理能力不強。一方面,一些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被父母全面照顧,除了考慮學習,其他的事情父母會幫助他們解決,自理能力較差,經常出現焦慮、郁悶等情緒。另一方面,剛步入大學校門的大學生,大多數學生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對當下產生了迷茫,過度輕松自在,每天渾渾噩噩,不能約束好自己,過度使用手機,而不珍惜大學時光,多參加課外活動,努力提升自己,讓自己在各個方面都變得更加優秀,這就造成了大學生在畢業時拿不到畢業證。48.44%的大學生感到課程學習上有困難,晚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玩手機上面,晚上熬夜,上課打瞌睡,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不會的知識點越來越多,慢慢失去對學習的興趣,考不出理想成績,失去自信心。40.63%的大學生在人生發展與職業選擇上有困難,現在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前途感到一片迷茫,部分學生遵從父母的期望,學了并不是自己喜歡的專業,不知道自己怎樣努力,沒有學習的動力,對自己未來發展沒有任何的想法,認為自己畢業后拿個文憑就好,每天得過且過,生活中舒適圈中,不愿離開,這就是大學生現在面臨的困擾,這些困擾會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
踏進大學的校門,我們就進入了一個陌生的環境,這也意味著我們要與許多素不相識、性格不同的人相識相交,這時候人際交往能力就變得尤為重要。每一個大學生都希望自己能處在一個良好的交往環境中,但在真正的交往過程中,具備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很多大學生的一個難題,在表六調查中顯示,24.6%的大學生認為人際關系與溝通上有困難。剛進入校園的大學生,想象中的人際交往其實是與實際不相符的,主動和別人進行溝通,互相包容理解。在表六的調查中也有21.88%的大學生認為與異性交往過程中也存在問題。離開原本熟悉的交友環境,又要換到另一個環境中,人際交往是大學生比較害怕的問題,也體現在與異性交往的方面,不知道與異性交往的方法,人際交往是人生中的一門必修課,不僅要和同性相處,也要和異性相處。大學生活是人生非常重要的階段,要更加注重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找尋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伯樂,讓大學生活變得更加有意義。
在大學中,一些老師的授課方式采用應試教育使大學生記住課本中的知識,通過考試,積攢學分,過度重視知識的掌握,一直以來會導致大學生缺乏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大學生在畢業后進入社會,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不能正確處理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大學生在學校中學到的只是書本中的知識,不能用于社會實踐中。在應試教育機制下,成績被看得越來越重,大學生們學習只是為了考個好大學,有個好工作,功利化現象嚴重。繼承傳統文化的初心逐漸喪失,學校是大學生的第二個家,大學生通過高考的選拔,來到自己心儀的學校,學校所采用的正確教育體制對大學生價值取向有著正確的引導作用。
在網絡信息發達的時代,QQ、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體成為大學生了解世界和人際交往的主要途徑。相對于傳統的人際交往方式,大學生更傾向于在網絡虛擬世界中交友獲得滿足,對于價值取向和心理素質尚未成熟的大學生而言,如果不能正確辨別,會對大學生的發展造成消極的影響。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背景下,當代大部分大學生是在家庭生活相對富足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經過努力考上大學,進入大學后發現大學生活與自己憧憬的并不一致,有些迷茫和沮喪,甚至不明確自己的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動搖,根源在于價值觀念的偏移。大學生的生活經驗、社會經歷不足,心理不成熟,在各種價值觀的影響下,大學生很難做出選擇。有些大學生是家庭里的獨生子女,被長輩父母疼愛,沒有吃過生活的苦,追求奢侈享受,不奮發圖強,容易形成只在乎個人利益,而忽視集體利益,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容易引起和其他同學間的沖突,在面對社會中的誘惑時,不能正確辨別是非真理,從而形成了錯誤價值觀。
在調查中發現,一些大學生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了迷茫,沒有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也沒有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價值觀和目標是大學生人生中的指南針,在它的指引下,在人生路上你會充滿動力。大學生要摒棄錯誤觀念,學習先進典型,學習先鋒模范作用,不怕吃苦,不計回報,將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結合起來。大學生也應該有一個具體的定位,這個定位要客觀全面,然后再為自己樹立目標,不斷朝著目標努力奮斗,不懼怕前行道路上的坎坷和曲折,在正確的價值觀指引下,實現自己設立的各個目標。
第一,我們作為當代大學生,要樹立好正確的挫折觀,認識到挫折的雙重性,歌德曾說過“斗爭是掌握本領的學校,挫折是通向真理的橋梁。”遇到挫折時,首先冷靜分析原因,做到對癥下藥。
第二,對于挫折要抱有積極樂觀的態度,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對于成功者來說挫折會使他們越挫越勇,而對于失敗者來說挫折會使他們節節敗退,將挫折看作是一次磨煉意識的機會,保持樂觀態度往往是決定一件事結果好壞的重要因素,一個良好的態度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在挫折中汲取經驗教訓,分析挫折的原因以及每一次的挫折所帶給自己的經驗與教訓,要坦然接受挫折,在經歷過挫折以后,要積極進行總結,讓每一次的挫折都發揮它自己的意義。
第一,大學生不能用自己的喜好來要求他人,要學會用平等,包容和尊重的態度對待別人,在正視自己不足的情況下,仍能樹立自信心。
第二,在和他人交往的時候,不能總是批評他人。應該學會真誠和熱情的和他人交往,要學會接納別人的短處。在交往中,要學會傾聽他人說話,并給出適當的回應,讓別人知道你在認真傾聽他說的話,表現出你對他的尊重,讓彼此的心靠得更近。
第三,經常溝通交流。同學之間有誤會,要盡量早點提出來,主動進行交流和溝通。不要讓誤會在兩個人的心里生根發芽,只有這樣才會盡早地消除誤會,增強彼此之間的信任,能夠更好地互相理解。
當代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在調查中發現,各大高校也在不斷進行積極引導,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也在朝著正確的方向不斷發展,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這就需要社會的各個方面的關注,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讓大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讓他們成為棟梁之材,為祖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大學生也應該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重視實踐,時刻準備接受檢驗,用持之以恒的努力在實踐中錘煉自己,用優秀大學生的標準要求自己,充分發揮大學生積極向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