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敏 山東省文物工程公司中級文博館員
我國歷史悠久,對于建筑歷史的探索也從未停止。古建筑文物是我國寶貴的歷史財富,古建筑文物保護工程就是對古建筑進行保護與開發的工程形式。因施工管理失誤造成的文物破壞與損失,行業內有很多案例,規范施工管理對文物保護和行業的長久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基于此,本文重點探討古建筑文物保護工程中的施工管理要點。
古建筑修復工程是指將已經發生破壞或失穩的古建筑,通過現代技術進行修復的形式還原工程外觀、內部裝飾等。一般而言,古建筑修復工程使用的材料需要根據原建筑的材料加以確定,這樣能夠最大化還原古建筑,并保留其文化價值。不當的修復工程會破壞古建筑的原貌,且不可逆。
部分古建筑文物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歷史意義,因種種原因可能并不適合進行修復和公開展示,但如果不加以保護可能會因環境影響或人為影響造成進一步破壞,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故需要對文物進行封存保護。通常,文物封存保護工程需要額外修建必要的保護措施,減少對古建筑文物造成的影響,避免受到人為因素與環境因素的干擾[1]。
部分古建筑對于考古行業和歷史領域有著重要的科研價值,需要對其進行持續的科學研究工作。在開展古建筑科研工作的過程中,需要一些附屬建筑與設施提供保障,古建筑科研保障工程就是實現該過程的一種工程形式。簡單來說,古建筑科研保障工程就是通過現代化的工程手段,修建科研場所或考古工作場地。
部分古建筑經過修復或重建后能夠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和文化消費需求,則可對該古建筑進行文物展覽開發。在開展相關工程的過程中,所涉及的施工內容較多,除對古建筑本體進行保護和修復之外,還會涉及其他工程形式。古建筑開發與保護存在促進與制約關系,在開發過程中需要把控古建筑開發與古建筑保護之間的平衡,如圖1 所示。

圖1 古建筑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古建筑勘察在保護工程中是最常用的技術形式,通過勘察能夠確定當前建筑狀態,并根據勘察結果采取相應的策略或決定開發形式。通過勘察工作,能夠明確當前建筑的結構安全情況,并根據實際需求作出修復、保護、加固、拆除等決定。
古建筑勘察與現代建筑質量檢測有著本質的區別,遵循的原則標準及使用的檢測手段也不同。古建筑勘察通常有目測、無損探傷、結構分析等多種勘察形式,一般需要盡可能減少對古建筑文物的影響,并盡可多地利用古建筑的殘留價值。
鋼筋混凝土是現代建筑中廣泛應用的一種結構形式,一般應用在古建筑修復和二次開發中。古建筑開發與保護過程中利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作為建筑主體結構,而后經過裝飾裝修的方式將混凝土結構打造成仿古外觀。值得注意的是,使用鋼筋混凝土保護古建筑的過程中要避免鋼混結構直接接觸古建筑主體構造,因為混凝土對木質建筑部分造成的影響是不可逆的。
古建筑文物開發和保護的過程中,會有較多的臨時性建筑和遮蓋類建筑來保障工程推進。對于此類不具有高耐久需求和高承載需求的臨時性建筑,可采用鋼結構。鋼結構的設計方案靈活,參考案例多樣,施工效率也比較高。對于臨時性工程,可采用裝配式鋼結構,采用拼接搭建的形式靈活安拆。對于古建筑文物保護開發過程中的臨時性工程而言,鋼結構是綜合了成本、效率的最優選擇。
木結構施工是古建筑文物保護與開發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種工程形式。古代的木結構建筑十分廣泛,構造復雜,連接方式通常采用卯榫結構。在進行古建筑文物修復與開發的過程中,木結構施工的應用也比較多。為了與古建筑的風格保持一致,在修復和加固的過程中一般采用木結構。
與古建筑的木結構不同,現代木結構一般使用金屬連接件代替卯榫結構,同時會進行專項力學設計,并對木質材料進行防腐處理。與古建筑中的木結構相比,當代木結構施工技術更加完善,耐久性更高,同時在外觀和整體質感上能夠與古建筑風格保持一致,在進行修復、重建過程中也是應用較多的一種建筑技術形式,對古建筑文物的文化價值不會造成明顯的影響[2]。
古代并沒有完善的建筑規范與標準,導致幾乎所有的古建筑文物在修建時均未進行規范化設計,同時缺乏質量體系。受專業技術、人員能力、運輸條件、檢測條件的多方面影響,古建筑文物自身的結構通常不具安全性和穩定性,大部分古建筑文物的主體結構和附屬措施均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質量問題。為了能夠順利進行開發與保護,開展修復和加固工作也是文物保護中的重點工作之一。加固和修復工作沒有確定的技術標準與要求,通常需要與勘察工作同步進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修復和加固會影響古建筑的文化價值,因此不同的古建筑文物有不同的處理措施,這也是開展施工管理工作的要點之一。
古建筑文物保護與開發工程屬于特殊的工程形式,一般由擁有專業資質的施工單位承接相關項目,但當前行業內對于古建筑文物工程的招投標工作很少公開,基本選取內部集采和施工單位資源庫的形式。這種形式雖能夠保障資質與專業性,但在相對閉塞的資源圈內會出現技術落后與思想禁錮的問題。
近年來,建筑行業發展迅速,出現了很多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能夠為古建筑文物保護與開發提供保障,但由于資源圈閉塞,對古建筑相關工程的公開市場招標行為很少,導致很多新技術和新設備無法應用到古文物保護與開發工程中。
古建筑文物保護與開發工程與其他工程項目有著本質的區別,在開展相關工作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古建筑工程項目的文化價值。這就要求在施工過程中應避免設備因素或人為因素對古建筑文物的文化價值與歷史價值產生影響。目前,由于行業內缺乏相關制度,大部分工程項目在開展過程中沒有明確的參考依據,僅能以完成工程需求為目標,而忽略了古建筑文物的特殊性質[3]。
與傳統工程項目相比,古建筑文物保護與開發所需要的技術能力是多樣的,每一個古建筑相關工程均屬于獨立的個體,行業內可參考的資料并不多。當前大部分技術人員仍采取與一般工程形式相同的工作流程與技術標準,過分依賴策劃方案和施工組織設計。古建筑保護與開發工程的影響因素較多,所需要的技術知識更加專業化、綜合化。當前部分技術人員的自身技術能力有限,施工單位也沒有進行相應的技術指導與培訓,在施工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4]。
古建筑文物對于整個社會而言是寶貴的財富,但工程具備的盈利能力較弱,行業重視程度不足,從而出現工程資金投入不合理的情況。古建筑文物保護工程本質上是文物開發與保護領域的工程項目,大部分建設方均不具備專業的建筑知識,從而造成資金投入不合理。
表1 為幾個古建筑工程項目與一般房屋建筑項目的費用構成對比,可初步得出以下結論。相比于一般工程項目而言,古建筑項目的費用過程更加復雜,且會隨著工程項目的不同也產生具有明顯差異性的費用構成比例。這種費用管控難度也是在開展古建筑文物相關工程過程中,資金投入不合理的主要原因。

表1 古建筑工程項目與一般房屋建筑項目的費用構成對比
當工程項目成本約束較強時,會出現技術、設備、材料等多方面不達標的情況,而這種問題往往會直接影響現場管理和工程效果。由于行業內沒有完善的標準和制度,也可能出現成本把控失誤問題,在施工階段或采購階段出現“花大錢辦小事”的情況。
為了規范古建筑文物保護工程的施工過程,可建立現場責任制。對于施工現場較為復雜的情況,可根據施工內容歸屬或施工階段進展情況確定相應的責任人,并由各個責任人主導相關區域的施工控制工作。
在開展古建筑文物保護工程時,應嚴格執行責任制制度,將每一項工作落實到相關責任人,通過制定獎罰措施或責任追溯的形式加強現場管理,從而達到規范現場管理的目的。
在施工過程中,為了減少人為因素對古建筑文物造成的破壞,需要加強現場管理[5]。古建筑文物保護工程往往由專業的施工單位負責施工,參與工程項目的施工人員往往存在綜合素質參差不齊的情況,因此應加強現場管理。施工單位可通過晨會、夕會強調現場紀律,加強現場管理,減少人為導致的文物丟失和破壞。
在工程行業,開展一個新項目前會開展預算工作,預算內容主要包括材料、設備、人工及其他資源的投入情況。通過預算的形式能夠明確工程項目各方面的預計支出,并在實施過程中根據預算進行全面把控。
古建筑文物保護工程現場情況復雜,在現場管理過程中可通過提前制定工程預算的形式來明確現場的資金支出,若工程項目的臨時性較強,也可通過分模塊預算的形式來規避相關問題。古建筑文物保護工程的可變因素較多,預算構成更加復雜,在編制預算時要考慮所有的特殊情況,根據既有工程的實際支出情況優化擬建造工程預算。
古建筑文物保護工程的表現形式多樣,行業內也有很多優秀做法可供借鑒。在工程開工前,施工單位應充分考慮古建筑文物的文化價值與歷史價值,可根據行業內的優秀案例確定最終的施工方案。對于具備條件的古建筑文物保護工程,可通過開放社會招投標的形式引入更多的施工單位,從而達到推動行業發展的目的。
近年來,古建筑文物的保護措施也呈現多樣化的發展趨勢。通過規范維護能夠充分發掘古建筑文物的潛在價值,為加強社會思想建設、滿足精神消費提供更多渠道。行業的發展腳步仍未停止,在未來也會有更多的先進技術與管理思路被應用到古建筑文物保護工程中,將我國的歷史文化底蘊通過古建筑保護工程的形式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