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楚樂 江鳳香
摘 要:利用數據可視化研究技術對福建龍巖采茶燈“非遺”物質文化傳承與保護進行研究,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從而更好地提出針對性改進策略。該文以時間和批次為串聯,從傳承人年齡、傳承方式的變化等多個維度、多種要素直觀分析福建龍巖采茶燈在目前傳承與保護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提出當下新媒體環境下解決困難的措施。數據可視化技術所具備的視覺呈現、多維數據復合分析等屬性,無疑是對海量且多維的非遺數據進行管理、呈現和分析的重要出口,對精準保護和活態傳承等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數據可視化;龍巖采茶燈;非遺物質文化
中圖分類號 G1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2)10-0144-03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及人們生活方式日新月異,人們對于舊的“非遺”物質傳統文化的興趣較低,造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斷鏈”現象層出不窮。據調查,目前我國非遺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多基于學術文獻、實地考察等方式,很少利用數據可視化技術分析傳承與保護所存在的問題,并針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對癥處理。因此,筆者利用數據可視化技術[1]對福建龍巖采茶燈“非遺”傳承途徑進行研究分析,并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相對應的處理措施,為數據可視化技術應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提供參考。
1 非物質文化遺產
1.1 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胺俏镔|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相對,合稱“文化遺產”。
1.2 福建龍巖采茶燈非遺文化 《采茶燈》是中國文化藝術的瑰寶。據龍巖博物館館藏的史料記載,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3年),閩西地區就有《采茶燈》表演。最初人們通過表演的形式傳承歷史文化,傳承古人智慧的結晶。一個民族的文化是當地歷史特色的象征,是一個民族發展的前進動力和重要根基[2]。通過幾千年的不斷沉淀,保留下來的采茶燈文化不僅是當地優秀的民族文化,而且得到了其他民族的一致認同,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2 福建龍巖采茶燈傳承與保護數據可視化
2.1 數據可視化技術 數據可視化就是借助于圖形,清晰直觀地傳達與溝通信息,讓人一眼看到作者想傳達的意思。此技術方法允許利用圖形、圖像處理、計算機視覺以及用戶界面,通過表達、建模以及對立體、表面、屬性以及動畫的顯示,對數據加以可視化解釋。可視化表現有折線圖、條狀圖、餅狀圖、表格等。數據可視化與信息圖形、信息可視化、科學可視化以及統計圖形[2]密切相關。數據可視化技術的基本思想是將數據庫中每一個數據項作為單個圖元元素表示,大量的數據集構成數據圖像,同時將數據的各個屬性值以多維數據的形式表示,可以從不同的維度觀察數據,從而對數據進行更深入的觀察和分析。
2.2 數據收集與準備 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福建龍巖采茶燈“非遺”物質文化[3]在傳承與保護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以及目前傳承的情況,筆者利用數據可視化技術對其進行分析。收集的相關資料顯示各類數據來自于不同年份及時間。為了了解最新的情況,筆者前期制作調查問卷,結合各類網站的問卷信息制作出一份適合的數據問卷進行調查。將制作好的問卷向全國不同城市年齡階段的人群發放進行調查,并收回問卷幾千余份,對收回的問卷進行深入分析,并得到以下相關結論。
2.3 數據呈現與分析
2.3.1 非遺物質文化項目數據 目前,我國國家級名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十大門類,分別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數據統計顯示,2006—2021年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量呈不斷減少趨勢,從原來的763項下降到465項,其中下降數目最多的是傳統戲劇、民俗、曲藝等類型;傳統技藝門類項目數最多;除傳統體育、游藝與雜耍、傳統醫藥和曲藝3個門類數量明顯較少外,剩余項目數較為均勻。
2.3.2 福建龍巖采茶燈傳承人相關數據 目前,老一輩傳承人正逐漸老去,而新青年對于采茶燈的“非遺”物質文化不太感興趣。為了不讓“非遺”物質文化流失,當地政府正努力培養新一代的傳承人。問卷調查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新青年加入到采茶燈“非遺”物質文化的傳承隊伍中,老一輩的傳承者也逐漸退出傳承隊伍,將機會留給更多的新青年,鼓勵其結合新時代環境,保留原有的采茶燈舞蹈特點,去創新多元化的舞蹈形式。
2.3.3 福建龍巖采茶燈傳統形式下傳承與保護措施數據 根據對福建龍巖采茶燈傳統形式下傳承與保護措施的調查與研究[4],發現目前福建龍巖采茶燈保護協會正采取多種方式對此項“非遺”文化進行保護。一是利用官方力量宣傳。當地的政府、保護協會都高度重視“非遺”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斷挖掘、搶救、整理和保護現有采茶燈的遺留歷史資料、道具,并且積極申報國家級非遺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相關資料。在當地不定期進行宣傳活動,普及采茶燈“非遺”物質文化,使更多的新青年了解傳承龍巖采茶燈。二是當地的龍巖采茶燈傳承人積極推進采茶燈隊伍建設。蘇坂鄉政府積極做好原生態采茶燈的傳承工作,組織美山村原生態采茶燈表演隊伍,注重培養繼承人,培養更多的新青年去傳承龍巖采茶燈。三是在傳統節日期間積極組織團隊進行表演,用這種方式傳承龍巖采茶燈“非遺”物質文化。
2.3.4 新媒體環境下福建龍巖采茶燈保護措施數據 課題組向全國各城市不同年齡階段人群發放問卷調查,并收回2000余份。調研結果表明,在新媒體環境下,人們不再喜歡傳統的采茶燈傳承途徑,更喜歡新媒體環境下視頻、圖片相結合的視覺沖擊感。這種方式能夠更好地讓人們記住“非遺”物質文化,同時也能夠吸引人們再一次關注“非遺”物質文化,會期待去了解采茶燈文化。
2.3.4.1 短視頻APP(抖音、快手、B站等) 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在工作之余都依靠抖音、快手等短視頻APP來娛樂放松,以此獲取碎片化信息。在當今人手一部智能機的新媒體環境之下,抖音、快手等短視頻APP是精準的年輕流量集中地。相關資料顯示,目前抖音等短視頻APP用戶85%為24歲以下的年輕人。因此,通過在這些短視頻APP上推廣可以使更多年輕人接觸到龍巖采茶燈,以喚起年輕人對“非遺”的傳承和保護。因此,通過短視頻APP宣傳龍巖采茶燈不失為一種適合當今環境的傳播方式,可以使更多年輕人接觸到龍巖采茶燈,以喚起年輕人對“非遺”的傳承和保護。團隊前期與當地政府已進行協商且獲得政府大力支持,同意團隊注冊品牌ID并給予官方認證與技術支持。因此,團隊計劃前期以采茶燈的趣味科普與演出視頻為主,待粉絲數達到一定數量后開啟直播,讓大家更直觀地感受到采茶燈的獨特魅力;中期在繼續直播的同時,與其他官方號、博主、up主進行聯動更新視頻,以進一步推廣采茶燈,吸納其他博主的粉絲,也保證了更新的視頻質量。
2.3.4.2 新媒體平臺(微信公眾號、微博、知乎等) 新媒體平臺作為團隊前期工作的一個重點,主要是進行推廣與宣傳,使大眾初步了解到采茶的內在的文化價值和外在的形象品質這2個核心要素。在當今信息化社會,人們通常都依靠微信等社交APP進行溝通交流,因此通過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推廣,覆蓋面更廣、傳播速度更快。同時,相比于傳統推廣方式,微信公眾號推廣方式靈活,不僅支持文字,更支持圖片、語音、視頻以及混合式剪輯方式,使推廣變得更真實有趣,更有說服力。另外,微信公眾號作為線上平臺,推廣成本也較低,緩解了宣傳資金不足的問題。因此,通過在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上傳龍巖采茶燈的相關信息進行推廣也是一種適應新媒體環境的傳播方式。
2.3.4.3 線上線下聯動 在后期各方面成熟之際將更新蘇坂學校鄉村少年宮的小演員的視頻,以吸引對采茶燈感興趣的人們前來學習。在接納新成員的同時,允許接受線下演出的邀請并進行現場直播,讓老藝人帶著新演員走出學院,真正在眾人面前演出,不僅歷練了新演員,增加其經驗,也推廣了采茶燈,使大眾進一步接觸到采茶燈。
3 基于數據分析福建龍巖采茶燈“非遺”傳承與保護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3.1 存在問題 根據可視化數據技術分析得知,非遺物質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措施方式沒有與時俱進,仍在利用一些傳統的傳承方式,如:特殊節假日時表演采茶燈舞蹈、不定期進行商演。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商品化進程加快,農村大多年輕人離鄉前往發達城市工作,導致空巢老人增加,老藝人的技術無法傳承,增加了文化傳播的障礙。同時,在當下互聯網時代,大多數人專注于網絡,對于非遺物質傳統文化失去了興趣。
3.2 解決措施 文化多樣性導致人們逐漸忽略了傳統文化。要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就需要從文化本身作出改變,以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采茶燈作為一種民間說唱歌舞,唱跳之中有一系列繁瑣的開場與結束活動,可以將說唱和小戲剔除,適當化繁為簡,并結合現代歌舞,將民間歌舞與現代歌舞結合,易讓年輕人接受并學習。除此之外,為了讓更多的新青年更好地了解到采茶燈文化,可以不定期舉辦文化交流會,將老人、青年、兒童集結到一起,交流各自對采茶燈的體會,并學習老一輩傳承人的歌舞技術。建立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也是一種很好的傳承方式,由專門的采茶燈文化傳承人負責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設立博物館以便于人們參觀學習。
4 結語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下,現實生活中的任何實體和無形關系都能夠利用大數據分析,數據是開啟各種新發展道路的密碼。福建龍巖采茶燈“非遺”物質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利用數據分析傳承與保護的傳承人年齡、傳承與保護的途徑等眾多要素,不斷深入挖掘新時代下最適合的傳承與保護途徑。通過可視化技術可以有效捕捉嵌入在多維非遺數據中的底層信息,分析問題并提出針對性解決策略。今后,在此基礎上期望獲得更多福建龍巖采茶燈傳承與保護相關措施的數據,更深入地挖掘國家更多級別的非遺相關保護清單數據,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5]策略研究。
參考文獻
[1]杜沃鈺,許柏鳴.城市數據的定位與公共可視化設計[J].家具,2018,39(4):87-89,97.
[2]李滿海,辛向陽.數據的價值層次和設計模式[J].包裝工程,2019,40(2):134-137.
[3]詹士華.析福建閩西“采茶燈”的歷史演變、音樂形態及發展[J].藝術教育,2006(12):92.
[4]林奇英.龍巖市蘇坂鄉美山“采茶燈”探考[J].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1):9-12.
[5]周必素.處理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關系[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8(4):4-6.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