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京 何克勤 胡能兵 賈雙雙 余海兵 程昕昕



摘 要: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各大高校農學類教學的教學效果成為教學研究的熱點。該文研究了時代背景下農學類課堂中的各種不同要素對教學效果的影響,針對這些要素之間的灰色關聯,通過調查問卷獲取數據并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從而分析新農科建設背景下影響應用型高校農學類課堂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結果表明,教師>學生>教學管理是影響教學效果關聯緊密因素,其中教學態度>學習態度>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學習能力>學習效果>課堂狀態>教學管理>教學環境>教學規范>教師形象>課外輔導等因素與教學效果關聯度較大。通過60個二級指標分析發現,教師指導學習方法、理論聯系實際、學生按時上課、且不早退、遵守課堂紀律、保持良好秩序等是保證應用型高校農科課堂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
關鍵詞:農學類;課堂教學效果;關聯分析
中圖分類號 G642.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2)10-0186-03
世界在變,社會在變,農業在變,高等農業教育也需因時而進、應勢而謀。傳統的農科專業結構、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目標已經無法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要求,發展“新農科”是高等農林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需要的必然要求。新農科建設肩負著服務好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使命。高等農林教育則是打造人才培養新模式。在高等學校的教學及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教育思想是一個教學模式建立的靈魂,教學實驗則是教學模式建立的基礎,而教學效果是衡量人才培養的關鍵因素[1]。
灰色關聯度分析法是基于2個及以上因素間變化趨勢的相似程度作為衡量因素間關聯度的一種方法。該方法對樣本量要求低、計算較簡單,而且結果較穩定可靠,雖然使用的調查樣本數量不多,但是得到的數據準確可靠,經過數據分析后得到的結果具備較高的實用價值。因此,本研究采用了完全從學生角度出發的問卷調查形式,對新農科建設背景下農學類課堂教學效果關鍵因素進行了全面關聯性分析,探索眾多因素之間的內在關聯以及對教學效果影響程度的排序,為今后應用型高校農學類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理論支持。
1 資料與方法
1.1 調研方法 本研究主要調研了安徽科技學院農學院2016級、2017級、2018級農學專業182名學生,問卷調查收回率92.9%(收回問卷調查169份)。對收回的問卷調查結果進行處理,制作出4張表格,前3張表格分別用來反映在教學課堂中教師、學生、教學管理與其他要素對教學效果的最終影響,最后1張表格是對前3張表格的數據進行收錄和匯總,在承認三者對教學效果影響程度的情況下對其重要性進行排序。
1.2 分析步驟 關聯分析的基本思想就是通過分析比較數列指標變化對參考數列指標的影響來判斷其關聯度。因此,在關聯分析中分別設有參考數列{T0}(課堂教學效果),比較數列{Ti},i=1,2,…,n(影響因素)。逐步按照數據標準化處理、計算關聯系數、等權關聯度、加權關聯度等步驟分析影響農學類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
[關聯系數ξ(k)=]
[minmin|T0(k)-Ti(k)|+ρ.maxmax|T0(k)-Ti(k)||T0(k)-Ti(k)|+ρ.maxmax|T0(k)-Ti(k)|]
等權關聯度[γi=1nk=1nξ(k)]
加權關聯度[γi=k=1nwk·ξ(k)]
2 結果與分析
根據調查問卷的結果制作表格,并分析諸多因素和教學效果之間的關系,可以從教學課堂的幾大要素入手。首先選擇幾個主要元素,然后再找到和幾大關鍵要素有著緊密關聯的刺激要素,將這些要素之間的灰色關聯和對教學效果的最終影響理清,通過數據分析結果進行細致論述。教學課堂中的主要構成元素是教師、學生以及教學內容,但根據調查問卷的內容和問卷調查地高校教學課堂的實際情況,筆者將教學內容調整為教學管理及其他要素,從學生、教師以及教學管理等角度綜合判斷影響教學效果的元素,即眾多要素之間的關聯。從結果來看,教學課堂的大環境受學校管理者管理方式影響嚴重、學生學習態度主要來源于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和學生的交互情況與兩者都緊密相關,而這些要素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應當從學校管理、教師與學生的自我定位、教師和學生的能力以及主觀能動性入手。
2.1 教師 傳統教學模式由于理論和教學資源等方面的不健全,通常采取單向輸出的單調模式完成教學,因此往往將教師作為教學課堂的主導者和教學活動的主人。但是隨著教學理論的不斷發展,這種做法已經被證實并不能完全發揮出教學課堂的效果和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因此以學生為課堂核心、教師為課堂引導者的新式教學課堂逐漸普及,教師的角色依然重要但并不在教學中擔任主角[2]。筆者調查了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外輔導、教學規范和教師形象等6個一級指標和28個二級指標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并且通過指標的方式將這些指標對教學效果的影響程度數據化表示出來,以明確其重要性序列。由表1可知,學生認為教師教學態度、教學內容和教學規范對教學效果影響較大,關聯分析表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規范>教學態度>課外輔導、教師形象。
教學活動的開展或者說教學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教師的知識傳授和學生的知識學習行為之間的交互,是知識傳遞的過程,更是教學課堂在開展中尚未取得明確效果之前的待確認階段。通過問卷調查,筆者發現指導學習方法>理論聯系實際>重難點講解清楚、層次分明>介紹學科前沿;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調查發現課堂講授、提問、答疑等形式運用>多種媒體手段的應用>案例教學的應用>引導、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討論、互動。
2.2 學生 傳統教學課堂往往過分強調教師的重要性和知識的重要性,這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傳統教學中將教師作為課堂主導者、教材作為教學活動核心的做法顯然不合適,因為這樣的行為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主觀思維能力,會讓學生下意識產生一種“我只需要聽老師的就可以了”的想法。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也能讓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但是卻無法幫助學生在脫離課堂教學環境之后獲得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才有了課程新標準和新式教學的出現[3]。基于這樣的思路,本研究調研了學生角度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3個一級指標和17個二級指標,力圖通過對學習者在學習中的主觀態度和學習效果之間的對比分析將二者的關系展現出來。筆者以調查問卷和數據分析的手段明確了充分尊重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的教學方法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出了主觀因素是影響教學課堂效果的主要因素的觀點并予以證實。由表2可知,在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這3個一級指標的對比中,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對教學效果會有非常明確的影響,而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又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習能力,因此可以直接認為學習者的學習態度是影響學習效果的最主要因素。17個二級指標中,包括學生按時上課、且不早退>遵守課堂紀律、保持良好秩序>及時有效的預習和復習>與教師的溝通和交流>學生之間的交流>按時獨立完成作業>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資源等,這些因素對教學課堂的效果同樣存在一定的影響,但是并沒有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那么顯著,因此這些要素也可以被稱為教學活動中的衡量因子,對教學活動的開展以及最終效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并不能作為決定性因素被完全單獨提出;結合課堂學習的實踐能力>回答老師問題能力和針對所學提出的問題和能力這幾個衡量因子和教學課堂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緊密關聯,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從而對教學效果產生更大的影響。0A5DE064-43AD-4004-A96C-021377C542E1
2.3 教學管理及其他 教學狀態、課堂環境以及教學管理是除了學生主觀學習因素以外的對教學效果產生重大影響的要素,因此同樣以調查問卷的形式獲取數據制作表格,研究幾大要素和教學效果之間的關聯密切程度。在制作表3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影響教學效果的最主要關聯因子是三大要素,其次對三大關聯要素中的教學管理和課堂環境產生最密切影響的是學校領導,而專業課程的安排合適與否等因素又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課堂的狀態,在長期過程中這2個因素就會改變教學環境;教學設備設施的完好和利用率、教學條件符合教學要求、學生導師與學生的交流都是影響教學環境的關鍵因素,這些要素中主觀因素的影響相對比較少,主要是對學校的硬件設施完善與否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如果有所缺失,則需要學校及時投入資金成本對相應的教學設施進行購置和維護,從而保證教學環境的良好;學生整體精神狀態、教學氣氛、師生互動等因素對課堂的整體狀態有明顯影響,課堂的狀態大部分是由學生和教師決定的,學生的學習態度、教師的教學態度都是其中的重要元素。學生主觀學習意識越強、教師教學熱情越飽滿,則對教學效果的正面影響越大。此外還有學生和教師兩者的溝通程度也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師生互動情況的良好與否影響因素較多,不僅僅是二者主觀能動性,還有雙方的配合等,需要教師使用合適的教學手段作為輔助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2.4 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因素關聯分析 為了通過實際的數據調查與分析活動得到準確的數據結果,筆者參考了多方文獻后設計了問卷調查,經過調查問卷的回收與數據統計得到以下結論:教師>學生>教學管理,是新農科建設背景下影響應用型高校農學類課堂教學效果主要影響因素(表4),其中教學態度>學習態度>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學習能力>學習效果>課堂狀態>教學管理>教學環境>教學規范>教師形象>課外輔導等因素與課堂教學效果關聯度較大,其他部分因素雖然也和課堂教學活動之間存在部分關聯,但是由于關聯性不強,對結果影響很小,因此不在調查問卷和表格中體現出來。這些不同因素對教學活動的展開和教學課堂的效果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響,具體影響幅度在表4中可以看到。
3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對182份安徽科技學院農科學生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探究新農科建設背景下影響應用型高校農學類課堂教學效果主要因素。結果表明,教師>學生>教學管理是影響教學效果關聯緊密因素,其中教學態度>學習態度>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學習能力>學習效果>課堂狀態>教學管理>教學環境>教學規范>教師形象>課外輔導與教學效果關聯度較大。60個二級指標分析發現,教師指導學習方法、理論聯系實際、學生按時上課、且不早退、遵守課堂紀律、保持良好秩序等是保證應用型高校農科課堂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
教師和學生是學校的主體,教師是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主導因素,學生是評價教學效果的主體因素,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問題。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從多維角度探討了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因素。2017年虞文美[4]等通過一系列研究試驗,得出了加強教師實踐教學能改進金融學教學效果和教學評價的結論,并且將之應用于教學活動中,在一系列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成果,是將教學研究應用到教學活動中的典型案例。賀莉[5]發現課堂教學環境對理論教學效果影響顯著,兩者之間的關聯性明顯比其他因素和教學效果的聯系更加密切。在這一研究之后的許多教學活動都從該研究結果出發,對教學課堂的環境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6],根據教學活動的調整幅度和教學效果的提升程度之間的比例確定了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對很多教學活動產生了良性影響,給教師和學校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提升教學效果的做法提供了理論基礎[7]。邵珠艷[8]等發現影響醫學類課堂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為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案準備>教齡,因而在后續教學活動中雖然要對這些元素當中的每一個都予以足夠重視,但是可以酌情根據其重要性的排列順序決定有限提升哪些教學要素,從而用最少的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得到最高的教學回報。
參考文獻
[1]李松,喬建磊,劉冬冬,等.新農科背景下地方農業高校工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22,28(1):133-134.
[2]唐穎,劉新敏,劉峰,等.新農科背景下農業環境學課程思政教學探索[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46(12):137-143.
[3]王林林,李玲玲,謝軍紅.新農科背景下農業生態學教學改革與思考[J].榆林學院學報,2021,31(4):107-109.
[4]虞文美,曹強.基于AHP模型的教學效果模糊評價[J].陰山學刊(自然科學版),2018,32(1):8-10.
[5]賀莉,陸根書,李宏波.課堂環境及其對教學效果的影響[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8(6):88-91.
[6]汪富泉.教師教學質量綜合評價探討[J].大學教育,2014,4:40-41.
[7]孫峰成,馮勇,于卓,等.12個玉米群體的主要農藝性狀與產量、品質的灰色關聯度分析[J].華北農學報,2012,01:102-105.
[8]邵珠艷,孔繁之,魏曼莎.課堂教學效果影響因素的灰色關聯分析[J].西北醫學教育,2003,11(3):204-205.
(責編:徐世紅)0A5DE064-43AD-4004-A96C-021377C542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