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與此同時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為了更好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生態城市發展模式逐漸應用,已經成為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形象和競爭力,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全新理念[1]。為緩解生態破壞、空氣污染等現象,城市森林公園可固碳釋氧、凈化空氣、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維持了城市生態環境的平衡[2]。建設城市森林公園成為城市名片,協同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本文淺析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森林公園建設中的不足之處,為打造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城市森林公園提供可行性建議。
1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城市森林建設概況
1.1地理優勢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簡稱:瓊中縣)地處海南島中部山區,緯度18°43′45"~19°25′20"N,經度109°31′37"~110°09′08"E。占海南島陸地面積的8.33%。年平均氣溫23.1℃[3]。據統計,瓊中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1.67%,居全省之冠,享有“森林王國”之稱[4]。其次,物種資源極其豐富,野生動植物繁多。獨特的地理與氣候優勢為建設森林公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2森林公園價值
2021年10月12日,海南熱帶雨林正式列入國家首批國家森林公園名單,是中國分布最集中、類型最多樣、保存最完好、連片面積最大的熱帶性島嶼森林公園,是熱帶生物多樣性基因寶庫。瓊中縣地理位置優越,氣候環境適宜,森林覆蓋率高,位于海南熱帶雨林核心區域,形成以中部山區森林為核心,呈放射狀向全省分散。森林公園生態價值不容忽視,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
黎母山位于瓊中縣與白沙縣境內,總面積約為554.87 km2,為海南原始熱帶雨林,也是國家森林公園重要部分[5]。黎母山常年處于熱帶常綠季雨林帶,氣候適宜、冬暖夏涼。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及風景資源,國家級、省級重點保護動植物數不勝數。黎母山國家森林公園山高林密,水網密布,是海南省三大河流—南渡江、萬泉河、昌化江的發源地,被譽為“三江之源”。
百花嶺距瓊中縣城東南6 km處,屬于海南自然保護區之一,五指山旅游區重要組成部分,擁有全省落差最大的百花嶺瀑布,還有百花溪、觀音嶺、芭蕉嶺等自然景觀,為瓊中縣首個國家4A級景區。百花嶺山清水秀,蘊含著神秘的熱帶雨林和濃郁的苗族風情[6]。
吊羅山跨瓊中、陵水、萬寧、保亭四境,總面積為37 900 hm2,森林覆蓋率高達97%,屬于海南四大林區之一、原始熱帶雨林之一,自然景觀集秀、神、奇、幽為一體。吊羅山年降水量高達2 450 mm以上,被稱為“瓊南水鄉”。生物資源極其豐富,有多種動植物列入國家稀有、珍貴物種保護名錄,被譽為“生物物種基因庫”。據相關統計,吊羅山森林公園是海南省負氧離子含量最高的地方,高達6萬個/ cm3,有著“天然氧吧”的稱呼[7]。1999年5月,吊羅山經批準,正式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鸚哥嶺地跨瓊中、白沙、五指山、樂東、昌江5個市縣,總面積約為50 464 hm2。鸚哥嶺屬于海南陸地保護區中心樞紐,東接五指山自然保護區,東南面為吊羅山保護區,西南面鄰尖峰嶺、佳西、獼猴嶺三大保護區,西面為霸王嶺,北面為黎母山保護區,地理位置優越,起到樞紐作用,被譽為海南“雨林之窗”[8]。以鸚哥嶺為核心,貫穿全島森林公園的發展模式是建設森林公園的有效途徑。
2存在問題
2.1森林資源管理欠缺
瓊中縣森林公園地處于海南島中部山區,森林資源保護力度不足,人類活動干擾過大,森林破壞行為時常出現,嚴重破壞了動植物生存環境、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給森林公園建設帶來困難。同時,破壞程度較大,森林生態受到嚴重威脅,阻礙了森林的可持續發展。
2.2基礎設施相對落后
森林監測設施落后,無法及時應對各種生態環境問題,病蟲害防治技術、森林防火、山體滑坡、氣候變化,土壤理化性質及肥力監測、生物多樣性監測等設施設備相對落后,無法為制定森林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技術支持與保證。
2.3管理機制不健全
建立健全育林養林護林機制是建設森林公園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完善管理機制是確保森林能夠發揮最大效益與價值的基礎。早期,森林公園一般由林業主管部門進行管理,而政府享有一定的監督、管理、經營權,導致管理劃分不清,使得森林生態、社會、經濟效益權衡不當,限制了森林的發展[9]。
3可行性建議
3.1規劃布局
以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高質量進行森林統籌分析,因地制宜,做好規劃布局。圈層式、核心式、放射狀、點、線、面相互交融,各森林公園之間形成相互作用,形成森林公園生態體系,共同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同時,將森林公園納入經濟發展體系中,協調和發展好交通線網的布局建設,加大森林公園基礎設施建設。培養高素質的林業管理人才,配備專職技術及工作人員。實施科學的開發模式,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利用生態資源,達到生態效益最大化。
3.2生態定位
將“綠色發展”戰略擺在核心位置,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實施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發揮森林固碳釋氧功能,緩解溫室效應及“熱島效應”,促進大氣循環,改善局部小氣候,調節雨量。同時,森林公園具有維持水系、保持水土、降解有毒物質等功能,有利于維護生物多樣性。以河網、路網、山谷型相融合,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廊道,發揮立體景觀效果[10]。
3.3產業培育
政府應加大對森林公園旅游業、農業、林業等投入力度,充分發揮好森林公園的顯著功能。協調好各產業之間的相互聯系,將瓊中縣森林公園打造成“綠色瓊中”的開發模式。加大森林康養模式的建設,結合現代醫學和森林特色功能,配合醫療器材,建成“森林醫療”發展模式。
3.4文化融合
大力發展森林文化,注重森林文化保護與利用,開發植物文化、動物文化、歷史名勝古跡等,應用5G、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大力宣傳森林文化,以旅游產業帶動經濟發展,發展森林文化旅游模式。高度重視森林教育建設,分區建設教學實踐基地,堅持培養頂尖林業人才,引導林業人才參與到森林建設過程中,為林業建設道路添磚加瓦。
3.5構建森林管理網絡機制
堅持依法治林,建立森林法律法規保障體系,加大宣傳力度。應用先進設備設施,建設病蟲害監測機制、森林防火報警機制、生物多樣性監測機制等,成立專業森林防火、有害生物治理和生態修復等團隊,建立防護林帶及隔離帶,保證森林資源安全。
3.6堅持政府引導與支持
政府應加強森林公園基礎項目的研究,合理制定規劃。通過項目研究、技術支撐、交流合作等方式制定科學合理的森林公園建設規劃,并納入城市整體規劃布局中[9]。同時,協調好森林監督、管理和經營等工作,建設高水平、高標準、高檔次的森林公園。
建設森林公園是實現生態文明的必要途徑,是改善人居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舉措。構建國家森林公園有利于緩解海南省資源緊張趨勢和生態系統矛盾,完善保護區體制,提升海南自然保護區水平。高度重視生態建設,建設森林公園是實現2030年碳達峰、2060碳中和的有效途徑。建設森林公園要從整體布局考慮,保證區域間相互協調,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立打下堅實的生態基礎,將瓊中打造成海南省“綠肺”,建成生態宜居的美好城市。
參考文獻
[1]杜萬平,李棠,梁麗.淺析攀枝花市城市森林建設模式[J].攀枝花學院學報,2010,27(6):15-20.
[2]朱柯旭,王柯宇,仲思杰.淺析城市森林建設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作用[J].低碳世界,2021,11(10):2.
[3]吳進鈞,吳進川.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強化檳榔管理可行性分析[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1(10):83-86.
[4]蔡瑞.海南省農業旅游區劃及空間優勢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9(3):231-236.
[5]陳素靈,陳建新,吳鐘親,等.黎母山破損山體生態修復現狀調查及修復對策[J].熱帶林業,2021,49(3):7.
[6]吳力.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旅游開發構想[J].科技廣場,2012(6):230-232.
[7]孫相濤.吊羅山——原始森林的“天然氧吧”[J].養生大世界,2020(10):53-55.
[8]柴勇,余有勇.以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為核心建設國家公園的理論探索[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20(1):210-212.
[9]鄧樹土.基于生態文明的城市森林公園建設探究[J].南方農業,,2019,13(12):2.
[10]張龍,盧立,葉生晶.瓊中縣國家森林城市生態廊道建設探討[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21,40(1):19-22.
(華南農業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吳進鈞,李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