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園園本課程的構建是一個不斷完善的信息組合、編排、呈現的過程。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理念的指導下,幼兒園可構建“追本溯源”課程,根據幼兒發展的需要,從文化資源、自然資源、社會資源、教材教法資源四個方面開發與整合本土資源,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活動空間、信息渠道,形成幼兒園、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共育模式,支持幼兒自主探索、自由合作、隨意暢想、盡情表達、快樂分享與健康成長。
關鍵詞:園本課程;本土資源;開發與整合
如今,我國學前教育的課程建設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走進幼兒的內心世界、建立幼兒視角、促進幼兒深度學習與長效發展等課改理念,要求學前教育者應不斷提高課程建設質量。南京師范大學教授虞永平指出:“課程建設的核心任務包括確立課程理念、完善課程目標、充實課程內容、挖掘課程資源、豐富課程活動、實施課程評價、形成課程結構等。”幼兒園的課程資源應蘊含教育價值,支持課程活動,支持幼兒深入探究、發現和表現;課程資源應相互聯系,綜合利用,分層提供,不斷深化,促進幼兒獲得新的、綜合化的經驗;課程資源應與空間、時間、規則等要素緊密相關,教師要深入研究課程資源,將其轉化為提升幼兒經驗的有效方式。沈陽市藝術幼兒師范學校幼兒園(以下簡稱幼兒園)在構建園本課程的實踐中,注重從文化資源、自然資源、社會資源、教材教法資源等四個方面進行開發與整合,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文化資源:課程的底蘊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重要資源。幼兒園應將文化資源有效地融入課程中,豐富課程的內涵和底蘊。
(一)利用傳統節日,引導幼兒體驗民俗文化
幼兒園針對傳統文化尤其是非遺文化,結合學前教育領域的培養目標及幼兒的發展水平,以一年中重要的傳統節日、紀念日和主題日等重要時間節點為契機,開展豐富多彩的園所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引導幼兒了解節日背后的故事,感受紀念日蘊含的文化寓意,從而體會生活中的儀式感,理解生活的意義。
例如,幼兒園組織美食節活動,為幼兒制作回族糖卷稞、苗族五色飯等,引導幼兒對多民族的飲食文化產生探究興趣;幼兒園開展了以“56個民族是一家”為主題的周活動,實施剪紙、編織、微雕、燒陶、扎染、布藝、皮影、泥塑等民間手工藝進課堂活動。幼兒們參觀、學習、制作了民間手工藝品,了解了各民族的社會歷史、文化特點和生活習慣,親身體驗其中的樂趣。再如,幼兒園在臨近春節的時間節點,將“春節文化”元素按照時間順序編排進主題活動中,通過兒歌、禮儀表演、親子活動等形式,引導幼兒感受民族節日的儀式感和歸屬感。幼兒在春節主題活動中,體驗東北地區特有的民俗風情,如逛廟會、做面人、寫春聯、做棉花糖、吃糖葫蘆、扭秧歌……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了幼兒了解民俗文化。
(二)挖掘地域文化資源,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
幼兒園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資源,如東北的地方特產、建筑風格、飲食文化、節日風俗、歷史事件及歷史名人等,通過視頻、圖片、故事等方式向幼兒全面解讀他們所生活的城市和地區,引導幼兒建立對家鄉的認知,促進幼兒形成愛家鄉的情感。
(三)開發園所文化資源,豐富園本課程的內容
幼兒園以幼兒為視角,提出了“陽光、自然、綠色、人文”的文化理念,并以此為基礎和主線,創設了相應的價值理念、課程理念、行為理念等。幼兒園以“師幼雙向幸福”為價值理念,一切行動均圍繞“建設幸福和諧幼兒園”而努力。根據園所文化為幼兒設計了讀書節、美食節、采摘節、藝術節、游戲節等活動,作為園本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的內容和多樣的方式,愉悅了幼兒的身心。在園所文化的熏陶和影響下,增強了幼兒的歸屬感和榮譽感,提升了幼兒愛集體、愛家園的情感。
二、自然資源:課程素材的發源地
自然環境對幼兒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幼兒園充分挖掘園內和園外環境中的自然因素,激發幼兒與環境資源和游戲材料的互動,豐富課程內容,有效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一)氣候資源成為課程資源
幼兒園引導幼兒在不同的季節感受不一樣的風景。春天,萬物復蘇,教師引導幼兒感受冰雪消融,觀察種子從播種到發芽的過程,感受生命的力量。夏天,教師帶領幼兒感受一天中溫差的變化,享受與大自然親密互動的喜悅。秋天,教師引導幼兒感受樹葉的色彩變化,觀察農作物成熟和收獲的過程。冬天,教師帶領幼兒在冰雪世界里嬉戲玩耍,鍛煉幼兒的體能,提升幼兒的認知能力與創造能力;每年冬季,物業師傅會給幼兒園內的綠植做保暖,教師抓住教育契機,引導幼兒探究哪些植物可以抗寒、哪些植物不能抗寒,哪些動物冬眠、哪些鳥兒南飛等;冬天,種植蔬菜、鮮花、瓜果的大棚是幼兒探究植物生長的良好資源,霧凇、霜凍也能引發幼兒觀察自然變化,這些都可以生成有效的課程資源。
(二)園區景致成為游戲場所
幼兒園生態園林式的戶外環境如同一座天然的大氧吧。在挖掘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幼兒園為幼兒提供了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如引導幼兒接觸水、泥、沙、石、花、鳥、蟲、魚、家禽、家畜、山坡、溝壑、草地、綠樹、果林、農作物等;為幼兒打造了玩沙區、玩水區、玩泥區、玩石區、建構區、采摘區、攀爬區、寫生區、動物樂園區等,這些區域集參觀與記錄、鍛煉與挑戰、合作與競爭于一體。同時,幼兒園充分利用山坡、小溪等環境,創設了戲水、滑草、攀登等游戲設施。在與環境的充分互動中,幼兒自由選擇材料和活動區域,創造性地開展自主游戲,從而在游戲中快樂成長。
三、社會資源:課程構建的“能量包”
(一)挖掘社會資源,創設多樣化的活動空間
1. 挖掘社會人力資源的價值
社會中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幼兒通過與不同職業的人群接觸,可以更加了解各種職業的特征。教師充分運用社區的人力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如邀請消防隊員向幼兒展示正確滅火的方法,請牙醫為幼兒講解保護牙齒的知識,請交警為幼兒講解交通知識,等等。這些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幼兒的知識儲備,也為幼兒熟悉社會、親近社會、走進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2. 挖掘社會公共資源的價值
社會中有豐富的公共資源,如優美的環境、公共設施、社會服務機構等。幼兒園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為幼兒提供多樣的、適宜的教育環境,培養幼兒愛自然、愛社會、愛家鄉的情感;幼兒園還有目的地選擇幼兒感興趣的社會公共資源,將幼兒從“課堂”帶到“社會情景”中,為幼兒創造自由想象、充分發揮的空間。為豐富幼兒的日常生活經驗,教師帶領幼兒參觀理發店、銀行、超市、飯店等場所,培養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幼兒園在社區展示和匯報主題活動成果,引導幼兒產生成就感;幼兒園還利用社區資源開展體育活動,在提高幼兒體質的同時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幼兒間的合作與交流,培養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此外,社區的閑置物資、廢舊物品等,在符合衛生條件的情況下也可以變廢為寶,如廢舊的奶粉桶可以成為區域活動中的材料,用于幼兒做搭高、拼擺等練習;舊輪胎經過改裝后成為草坪上的白天鵝,或者也可以改造成幼兒喜歡的秋千。
事實證明,有效利用社會資源可以讓幼兒擁有多樣化的學習課堂,有利于促進幼兒以后更好地融入社會。因此,幼兒園加強與社會團體的合作,有效實現社會教育資源與幼兒園課程的整合,為幼兒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根據幼兒成長需要,共享課程資源
幼兒園根據課程建設和幼兒成長需要,合理整合與運用社會人力資源和社會公共資源,以期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幼兒走進社會能感受不同的空間和場所,體驗生活的豐富多彩,了解各種社會角色對于生活的影響和幫助。例如,幼兒園定期組織幼兒走進社區的敬老院、孤兒院、小學、消防隊、圖書館、科學博物館等進行參觀、體驗和交流,豐富幼兒的社會認知,升華幼兒的社會情感,提升幼兒的社會行為。
四、教材教法資源:課程構建的“指南針”
幼兒園依托省編教材中關于五大領域(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教育內容的要求,引導教師根據本園、本班幼兒的現狀和需求,創造性地使用和借鑒教材中的環境創設指導建議、生活活動指導要點、領域活動教學案例和課程編制過程中的體系架構等。此外,幼兒園還創設了“品格教育”課程,借鑒“安吉游戲”“利津游戲”“蒙氏混齡”等思路,使園本課程的構建有了專業、系統的引領。
豐富的本土資源為幼兒創設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園級層面的混齡活動、年級層面的混班活動、班級層面的自主活動,成為深受幼兒喜愛的成長資源。幼兒園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需要,追隨幼兒腳步,感受幼兒的發展,堅持“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用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成就不同層面幼兒的活動,促進了幼兒的深度學習與長效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幼兒視角的轉變讓教師發現了幼兒的巨大潛力和驚人的表現,自主游戲的增加讓幼兒更加自信,教師的低控和放手讓教師看到了獨立能干的幼兒,而在這樣的課程支持中,教師的能力也在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虞永平.拓展幼兒園課程的空間和可能[J].教育導刊(下半月),2021(05).
[2]莫穎萍.從“特色活動”到“園本課程”——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的經驗[J].上海托幼,2021(11).
[3]蔡藝娟.淺談如何利用本土資源豐富幼兒園課程[J].新課程,2021(16).
作者簡介:胡顯偉,沈陽市藝術幼兒師范學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