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新 宋澤 李璠
摘要:推進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是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時代要求,是新時代新階段推進政協協商創新的重大實踐課題。做好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結合這篇文章,強化政協組織領導,形成協商治理推動力;不斷完善協商共治新模式,激發協商治理創造力;創新政協委員履職平臺,提升基層協商治理能力,實現社會治理共商共建共享。
關鍵詞:政協協商;基層治理;社會治理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D628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2.02.006
推進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是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時代要求。民主協商是實現共治的基本方式,能夠為構建人人有責、人人參與、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激發活力和創造力。政協協商作為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在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推進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發揮政協專門協商的“看家本領”,在助力社會治理和廣泛凝聚共識中實現新突破、展現新作為,有利于把政協協商在協調關系、化解矛盾、增進團結、凝聚共識等方面的獨特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
一、社會治理共同體視域下推進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的時代價值
推進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既是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的迫切需要,更是新時代新階段推進政協協商創新的重大實踐課題。
推進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有助于實現基層善治
隨著城鄉結構、人口結構、組織結構、利益格局、現實訴求的變化,人員流動、組織變動非?;钴S,利益格局呈現差異化、多元化、顯性化特征,廣大群眾需求的結構、層次、內容等發生了重大變化,對社會治理理念、方法、路徑提出了新要求。社會治理的重點在基層,更加聚焦向村、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企業等基層細胞拓展;治理方式從過去的“黨政為主”“單向發力”轉向現在的“社會協同”“協同聯動”,更加強調多主體參與、多方力量整合、多種方法聯用,推動全員參與、全程創新、全網融合。回應新時代社會治理的新要求,人民政協要主動在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中積極作為。政協協商作為“一核多元”協商共治格局中“多元”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為社會治理引入協商理念、協商機制和協商資源,與基層民主協商優勢互補、聯動協作,讓多元主體有序參與到社會治理中,多渠道反映利益訴求,并通過平等對話、理性協商達成共識,增強社會治理效能,實現基層善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
推進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有助于匯聚協商合力
社會治理共同體是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治理,必須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群團助推、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共治同心圓。在當前基層社會治理中,隨著公民權利意識、參與意識的不斷增強,民眾對居民自治、民主選舉、民主決策等涉及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務以及公益事業有著很大的參與熱情。但是,構建共治同心圓還需不斷拓展人民群眾參與新渠道與協商新載體,讓人民群眾在社會治理中增強認同感、歸屬感。推進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既有助于讓政協協商與百姓“面對面”、與民意“零距離”,不斷增強協商的開放度、參與面,形成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秩序和氛圍,[1]也有助于統籌兼顧不同階層群體的多樣性、差異化訴求,改進政府聽證決策機制,豐富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制度化實踐。通過對事關城鄉基層群眾切身利益的難點、痛點、堵點、盲點等問題的廣泛深度協商,形成多元治理主體的協同共治,達到“既種好自留地、管好責任田,又唱好群英會、打好合力牌”的目的。
推進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有助于凝聚共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指出,“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政協協商在協商溝通中發揮政治引領作用,能夠增強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推動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是切實承擔“落實下去、凝聚共識”的政治責任的必然要求。人民政協在基層中通過有序、有效、有力地開展協商,一方面可以把黨委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準確傳遞到基層群眾中,引領基層群眾堅定不移地“聽黨話、跟黨走”,實現統一思想、增進共識、凝聚力量。另一方面,把協商成果通過政協的渠道反映給黨委政府,能夠引起高度重視,進而高效快速解決問題,促進黨政決策部署更加科學民主、施策更加精準有效。協商主體的廣泛參與、協商過程的透明度、社會治理效能的轉化等等,都有助于讓社會公眾從“旁觀者”“批評者”成為社會治理的“參加者”和“建設者”,共建社會治理共同體。
二、推進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的創新實踐
當前一些省市政協組織在積極推進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方面作了有益嘗試,為政協協商的創新發展提供了生動實踐,總結了豐富經驗。
注重加強黨的領導,做好頂層謀劃
推進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取得較好社會治理成效的城市和地區,最為重要的經驗啟示之一就是領導高度重視頂層設計,實現科學統籌謀劃。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并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和機制保障。例如,江蘇省啟東市專門將政協“有事好商量”作為“十四五”重點工作進行謀劃、部署和推進。二是搭建黨全面領導的工作推進框架。例如,江蘇徐州、甘肅天水等相繼建立了推進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工作領導小組,由市委書記擔任領導小組組長,壓實包保責任。實現委員工作站、協商議事室在鄉鎮(街道)全覆蓋,全面推進委員下沉,將推進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納入黨建工作考核,并占不低的分值,夯實了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的基礎。
注重打造政協協商在基層的創新模式
一是數字賦能協商民主,開創遠程協商新模式。例如:浙江杭州將協商“圓桌會”連上互聯網,組織專家學者、職能部門負責人、政協委員和群眾代表“相聚直播間”,打造“請你來協商,有事好商量”協商平臺[2];江蘇無錫搭建“3232有事好商量”有線電視平臺,方便居民手持有線電視遙控器提出協商議題建議、報名參加社區協商、查看協商成果及其落實情況。二是拓寬協商空間,打造協商鮮活載體。例如:山東濟南打造了市政協主辦、有關媒體和區縣政協協辦的“商量”模式;湖北秭歸縣創建“村落夜話”,使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配合;湖北省竹溪縣對臨時性事務和涉及面較小的協商事項,深入田間地頭、農戶庭院、樓宇門前、項目現場,實地“看”結合現場“說”,使協商更加直觀有效[3]。
注重加強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的制度化、程序化建設
為保證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有陣地、有標識、有制度、有流程、有活動、有實效,各地政協紛紛出臺相應的規章制度,破解操作性細則缺乏、協商內容和范圍不規范、協商流程設計不完善、協商雙方的職責規定不清晰具體、協調成果的運用缺乏必要的監督機制等問題。一是出臺系統性規章制度,加強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的制度銜接。例如,甘肅省天水市出臺《天水市政協黨組關于“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室建設的意見》等規章制度15個,并制定《政協協商操作手冊》。蘭州市還打造了“四民六議三結合”的基層協商民主議事規程?!八拿瘛笔侵该裆?、民事、民娛和民意,“六議”是指集議、附議、定議、論議、示議、踐議,“三結合”是指民主議事與集中決策相結合、協商民主與問題解決相結合,以及民意表達與心情舒暢相結合。[4]
注重提升政協協商推進社會治理的質效
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的關鍵在于破解“基層協商缺經驗、政協協商缺地氣”的瓶頸問題,推動政協協商在基層社會治理中作用的發揮。一是政協協商議題的選擇。當前協商議題的選擇不再局限于舊城改造、成立居民自治委員會、居委會換屆等對居民贊成比例有固定要求的相關事項,更多的以百姓滿意不滿意為衡量標準,逐漸提高協商內容的針對性。特別是聚焦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難點痛點問題,如老舊散棄小區的綜合治理、物業小區服務不到位、無物業小區管理分散等基層治理新難題,進行廣泛深入協商。這些做法切實體現了人民政協為人民的理念價值。二是完善協商成果的落實機制。認真辦理協商意見,將民意表達與政策的制定、執行等環節結合起來,推動協商成果落地,提升協商民主質量。把協商建議的報送與黨政部門辦文辦事程序相銜接,建立交辦督辦的工作機制,特別是對協商結果及其落實情況,要通過會議、書面告知、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及時公布,接受群眾監督,提高協商成果的“含金量”。
三、推進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的對策建議
推進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要堅持系統思維方法,充分發揮政協委員智庫優勢,做好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結合這篇文章,提升基層協商治理能力,實現社會治理共商共建共享。
強化政協組織領導,形成協商治理推動力
始終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推進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工作,形成黨委領導、政協牽頭推動、有關部門協作配合的工作格局。一是堅持正確政治導向,做好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結合這篇文章。各級黨委和各級政協組織要高度重視協商民主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聚焦基層民主協商流于形式、參與度不高等突出問題,及時研究推動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的體制性、機制性、政策性重大問題。各級黨委、政協主要負責同志要督導問效,推動形成環環相扣、一級抓一級的責任鏈條。注意把握好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兩者邊界,充分認識到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不是要用政協協商取代基層協商,而是指導完善基層協商,充分實現與基層原有的協商平臺或者形式相結合,借助于這些成熟的協商平臺,將政協協商嵌入基層社會治理實踐中,充分發揮多種協商形式對凝聚共識和社會安定的重要作用。
二是建立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工作機制,有效整合推進力量。建立權責明晰、高效聯動、運轉靈活的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工作機制,實現資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成立市、縣(市、區)推進政協向基層延伸領導小組,建強市、區(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聯動動力主軸。領導小組要履行好統籌謀劃、協調推動、督辦落實、考評激勵等職責,系統謀劃下活基層民主協商一盤棋,完善實體化運作制度機制,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力量,推進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堅持城鄉一體化發展理念,在鄉鎮(街道)建立委員工作站,負責下沉委員的聯絡服務工作和協商議事的協調指導。村(社區)以及部分企事業單位成立協商議事會,構筑市、區(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協商治理網絡。
不斷完善協商共治新模式,激發協商治理創造力
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不僅要充分發揮黨和政府的引導規范作用,更要重視激發社會組織、公眾等多元社會主體力量的首創精神。因此,推進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必須找準載體抓手,與基層協商互促互融,“讓政協走進群眾,讓群眾走進政協”,不斷拓展多元主體參與社會治理的廣度和深度。一是建立“共享型”多方協商主體共治機制,明確協商主體,在街道黨工委領導下,建立以下沉政協委員為主導,整合社區黨支部、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駐街單位以及職能部門負責同志、網格長、樓棟長、單元長、業主代表、律師、轄區民警、居民等多方參與的“1+3+N”協商主體共治機制,提高協商主體參與的廣泛性。
二是構建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協同聯動機制。政協委員“走出去”,依托鄉鎮(街道)委員工作站,深入村、社區參與基層民主協商,集中民意促進基層民主決策。目前長春城鄉社區普遍建立了社區議事協商委員會,打造了“居民能發聲,社區會對話”的協商共治治理新模式。政協委員通過參與社區民情懇談會、社區事務協調會、社會工作聽證會等基層協商機制,了解社情民意,發揮政協靈活協商基制、群策群力的組織優勢,推動居民難事共商、居事共辦、“家事”共維。把基層群眾“請進來”,就涉及群眾利益的議題,邀請基層群眾代表列席政協提案辦理協商會、界別協商會、社情民意座談會等,拓展基層群眾參與政協協商渠道,擴大社會共識面。[5]三是完善“互聯網+協商”機制。推動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要更加重視網絡空間的民意表達,搭建參政議政網絡信息平臺、委員移動履職平臺。通過網絡協商,把“線上”和“線下”、“鍵對鍵”和“面對面”結合起來,開展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擴大政協協商、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社會參與,引導委員用好虛擬建言空間,強化網絡虛擬環境下的宣傳引導工作,構建網上網下共治同心圓。
創新政協委員履職平臺,提升協商能力
一是建立政協委員下沉機制。推動各級政協委員按照“就近住所、便于履職”的原則分批次或者采取積分制,下沉基層開展協商議事,充分發揮委員在基層協商議事中的引領作用,使群眾切實感受到政協就在基層一線,政協委員就在身邊。各界委員有效延伸履職觸角、拓展履職渠道,通過深入基層,能夠更加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積極引導、回應群眾訴求期盼,指導和參與協商議事,有效發揮委員服務群眾的作用。二是提升協商能力和水平。提高“四種能力”,即政治把握能力、調查研究能力、聯系群眾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積極開展“能力提升年”活動,把“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著力打造“提筆能寫、張口能說、遇事能辦、問策能對”的復合型協商人才隊伍。
培育協商文化,形成社會協商氛圍
一是提升黨政領導干部協商民主意識。要把協商民主理論納入區(縣)黨校領導干部培訓課程,提高領導干部對協商民主理論的理解力和實踐力,尤其是推動鄉鎮領導干部由“為民做主”的官僚思維向“由民做主”的民本思維轉變;著力增強領導干部平等觀念、權利意識和包容態度,讓多元利益主體都參與到協商治理中來。二是加強人民群眾對政協協商的正確認識,養成協商習慣。通過媒體宣傳等途徑讓群眾全方位了解政協協商,促進群眾通過人民政協渠道和平臺實現當家作主的權利,推動群眾對政協協商的態度由“觀望”到“關心”再到“參與”,直到最后的“積極參與”;協商全流程要做到公開、有序,確保多方利益主體充分發表意見,最大程度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不斷引導和塑造公民“包容、尊重、理性”的協商精神和合作意識。三是通過傳統媒體和網絡新媒體大力宣傳協商民主。大力宣傳協商民主的重要意義、獨特優勢、地位作用,增進社會共識,形成良好氛圍,使多黨合作、政治協商的執政理念在基層更加深入人心;發掘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中的優秀典型,大力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和創新做法,通過發揮他們的榜樣示范作用增強各部門、各地區的基層協商民主意識。三是充分運用融媒體立體化報道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的工作成效,著力打造具有本地區特色的協商治理品牌,為推進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提供經驗、樹立樣本。
參考文獻
[1]張祝平,鄭曉麗.論人民政協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機理和機制創新[J].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1,(3).
[2]黃愛芳.杭州市江干區政協 :“請你來協商”助力基層治理“有事好商量”廣泛凝聚共識[J].中國政協,2021,(01).
[3]陳家剛.持續推動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N].人民政協報,2021-04-14.
[4]袁嘉,牛海英.“四民六議三結合”:基層協商民主議事的蘭州經驗[J].社會與公益,2020,(04).
[5]陳建興.探索構建治理共同體新路徑 推進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N].聯合時報,2019-12-10.
作者簡介
張永新,中共長春市委黨校(長春市行政學院)資政研究部教授,研究方向:社會治理。
宋澤,長春市政協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刑法學。
李璠,中共長春市委黨校(長春市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學。
責任編輯 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