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技術創新的重要載體。新形勢下,中小企業作為我國經濟韌性和就業韌性的重要支撐,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受經營成本上升、市場需求疲軟、金融償貸壓力、稅費壓力等因素影響,長春市中小企業面臨著一定的經營困難。結合長春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的“堅持抓大、活小、紓困”的思路,需要以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圍繞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和中小微企業紓困兩個重點,通過積極落實紓困政策,穩市場主體保就業;圍繞提升企業創新力,實行有針對性的政策扶持體系;堅持需求導向,加強服務針對性等措施,探索推動長春市中小企業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關鍵詞: 中小微企業;紓困;創新;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6.3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2.02.010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省委“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中國共產黨長春市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報告明確提出,長春市未來五年要全力落實“十四五”規劃,加快建設長春現代化都市圈,推進“三強市三中心”、推進“六城聯動”、實施“十大工程”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為進一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報告中明確提出了要突出強調發揮科技要素支撐作用,抓好科技創新“關鍵變量”,以科技賦能,建設“科技創新城”,實施“科技創新工程”,加快打造長春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其中,“突出創新主體培育”,堅持抓大、活小、紓困,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工程,形成充滿活力的創新主體群和活躍的企業生態,是加快長春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撐和保證。
一、準確認識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技術創新的重要載體。綜合研判當前發展形勢,準確把握中小企業戰略定位,是新的發展階段構建良好企業發展生態,實現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十四五”時期,我國中小企業面臨新的發展環境和發展形勢,概括來說可以歸納為“百年大變局、技術大變革、世紀大疫情、綠色大轉型”。中小企業作用既體現為吸納就業的“穩定器”,又表現為科技創新的“推進器”。從經濟生態的角度,充滿活力的中小企業,多樣化、差異化的經濟生態,是經濟韌性的重要保障,其作用主要體現在競爭力和就業兩方面。可以說,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韌性和就業韌性的重要支撐,在新形勢下承擔著更多新的重要使命,尤其在增加就業、促進經濟增長、科技創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創新型中小企業已經成為創新的主力軍和重要源泉
科技創新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成長空間、關鍵著力點和重要支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創新型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是推動中小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當前,中小微企業正在逐步成長為我國技術創新的中堅力量和關鍵引擎。2021年公布的第三批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從細分行業來看,超六成屬于工業“四基”領域,超七成深耕行業10年以上,超八成居所在省份細分市場首位,九成集中在制造業領域,[1]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已經成為增強發展活力、支撐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創新型中小企業是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重要保證,尤其是在當前國際形勢復雜、新冠疫情持續的形勢下,中小企業在補齊短板、保鏈穩鏈方面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從產業生態看,我國產業鏈體系完整豐富,分工精細,中小企業圍繞產業鏈形成了環環相扣的產業生態,成為保持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關鍵,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撐。從微觀來看,作為創新型中小微企業的代表,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具有小配件蘊含高技術、小企業支配大配套、小產業干成大事業等特點,很多企業都在強鏈補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緩解疫情帶來的經濟風險,通過優化業務生產、服務管理、內涵發展、創新升級,增強企業實力和抗風險能力,進而為穩定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運行提供基礎。
創新型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是推動中小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隨著新一輪產業科技革命的來臨,中小企業發展也面臨著戰略機遇期和發展窗口期,可以通過參與全球科技產業鏈分工合作,提升發展競爭力。
“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推動中小企業提升專業化優勢,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通過鼓勵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創新型發展道路,提升自身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實現高質量發展。很多專家指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長期專注細分市場,創新能力較強,市場占有率高,配套能力突出,是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節點。廣大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有利于提升我國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供有力支撐。除繼續扶持創業就業型小微企業外,沿著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小巨人”——單項冠軍企業——產業鏈領航企業培育路徑,我國將構建優質企業梯度培育格局,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
中小企業是吸納就業、保持經濟活力的重要載體
中小企業是保市場主體、保就業的主力軍,中小企業吸納了80%以上的城鎮勞動力就業。多年來,中小企業對就業的吸納作用已成為普遍共識,勞動密集型企業和服務型中小微企業以及新興業態對就業的吸納力尤其突出。
王堯基(2022)認為,中小微企業個體雖然體量小,但這個群體規模巨大,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舉足輕重,在解決就業及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而,扶助其發展,既要著眼于經濟效益,也要著眼于社會效益。[2]宏觀上,從消費促進的角度看,周天勇(2020)認為中小企業是就業——收入——消費內循環的關鍵,可以形成“就業創業——收入流程——支付能力——消費需求——產能平衡——均衡增長”之間的良性循環和動能傳導。[3]而從技術創新的作用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對就業增長存在積極的促進作用,這種積極作用不僅體現在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對就業的直接影響上,而且還體現在其間接影響上,即通過促進企業發展來增加就業。但是,同時應從加強人力資本投資和完善失業保障制度兩方面入手,降低技術創新對就業的破壞效應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從區域發展的角度看,中小微企業創新驅動下的競爭力提升和就業吸納能力的穩步提高并重是中小企業整體發展質量提升的重要標志,也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活力的重要保證。ABA1EBF5-037C-4750-BB3E-9D6423D34F6A
中小企業政策支持體系加快完善,促進作用成效明顯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發展,強化頂層設計,不斷健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法律體系,初步形成“一法(《中小企業促進法》)、一條例(《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一機制(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一標準(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兩意見(《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和《關于健全中小企業發展制度的若干意見》)”的政策扶持體系,為中小企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
2021年以來,我國加快完善中小企業政策扶持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對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作出明確要求,黨中央國務院加快出臺了一系列創新中小企業的政策扶持措施。2021年2月,財政部工信部發布《關于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圍繞進一步提升中小企業專業化能力和水平,通過中央財政資金,進一步支持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2021年7月,工信部等六部門發布《關于加快培育發展制造業優質企業的指導意見》,重點提出“構建優質企業梯度培育格局”,提出樹立產業鏈領航、單項冠軍和“小巨人”企業三類典型標桿,促進各類企業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帶動提升。為保就業激發市場主體活力,2021年11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大對中小企業紓困幫扶力度的通知》等一系列減稅降費階段性惠企政策。2021年12月,《“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出臺,指出,“十四五”期間,要以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圍繞“政策體系、服務體系、發展環境”三個領域,聚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加強中小企業合法權益保護”兩個重點,緊盯“提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一個目標,提出培育壯大市場主體等七個任務,實施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工程等九個重點工程,中小企業發展迎來了更多的政策紅利和政策機遇。
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以來,各部門出臺針對中小企業紓困政策25項,各地出臺政策文件52個,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對于穩定中小企業市場預期、提振發展信心起到了非常明顯的作用。
二、加快推進長春市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路建議
當前,在復雜的發展環境和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沖擊下,受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減弱等因素影響,中小企業發展普遍承受著較大的經營壓力。對此,結合長春市十四次黨代會提出的“堅持抓大、活小、紓困”思路,需要以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圍繞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和中小微企業紓困兩個重點,積極探索適合長春市發展現狀的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具體來說,從當前現實出發,立足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從總體上堅持全覆蓋、精準施策、鼓勵創新的發展思路。一是以“普惠”口徑覆蓋全市各類中小微企業。二是堅持精準施策,階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結合,實施退稅減稅降費、資金支持、融資促進、穩崗擴崗、權益保護、擴大市場需求和專精特新發展等政策組合措施,實施精準的有針對性的政策支持。三是實施創新引領,堅持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聚焦鼓勵創新、融資支持、智能化發展、綠色發展、質量品牌建設等方面,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落實紓困政策,穩市場主體保就業
保障市場主體蓬勃發展,就是保障民生與就業,市場主體發展質量更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近兩年來,長春市積極推進“放管服”改革,開展了市場主體培育倍增行動,通過深度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21年7月15日,長春市市場主體總量達118.17萬戶,同比增長17.55%;企業總量達29.31萬戶,同比增長15.13%,市場主體培育倍增行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也應看到,受內外部因素影響,特別是2022年以來新冠疫情復雜形勢下,長春市的中小企業受經營成本上升、市場需求疲軟、金融償貸壓力、稅費壓力等影響和沖擊加劇,普遍面臨較大經營壓力。
結合新冠疫情形勢和長春發展實際,立足市場主體需要和財政可承受能力,2022年4月,長春市出臺了《關于支持市場主體紓困 促進經濟恢復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共包括疫情防控專項支持措施、普惠性紓困支持措施、工業經濟紓困支持措施、服務業重點行業紓困支持措施、春季農業生產紓困支持措施5個方面24項措施。[4]通過一系列促企業發展和加大對企業穩崗擴崗的支持等多種手段,幫助市場主體渡過難關,穩就業保民生促消費,為經濟社會發展保持良性循環提供支持。
圍繞提升企業創新力,實行有針對性的政策扶持體系
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政府通過“政策體系、服務體系、發展環境”的資源整合和政策幫扶。從發展路徑看,不僅要解難紓困,更要培優。要完善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支持中小企業以提升企業競爭力為主線,聚焦主業,苦練內功,勇于創新,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
中國共產黨長春市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報告明確提出,“突出創新主體培育,堅持抓大、活小、紓困,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工程”,加快“專精特新”企業培育的發展任務。從長春市當前創新型企業培育現狀看,近兩年來,長春市大力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程,截至目前,長春市共有各級“專精特新”企業485戶,其中獲批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27戶、省級84戶、市級374戶,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結合長春中小企業發展實際,從完善政策扶持角度,一是要繼續完善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構建科學的梯度培育評價指標體系,為實施好中小企業分層指導、分類培育、精準服務夯實基礎。當前,長春市已經建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庫,對入庫企業進行分類指導、加強服務。全市進入“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庫的企業已超過600戶,覆蓋長春市優勢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各領域。要進一步提升政策精準性,對于孵化培育期、成長扶持期和發展壯大期的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有針對性地推出分類扶持政策,使競爭力強、成長性好、有發展潛力的企業脫穎而出。二是實施精準全面的產業扶持政策。發揮“專精特新”企業在工業強基、科技創新、強鏈補鏈等方面的作用,鼓勵圍繞產業鏈布局,聚焦主導產業發展方向,鼓勵中小企業進入大企業供應鏈、產業鏈,推動上中下游企業協同發展,加快形成集聚效應。三是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做好疫情期間階段性惠企政策接續轉換,引導金融機構繼續加大普惠小微貸款投放,加強對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方面的支持,加大對重點領域、困難行業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而科技型企業因其輕資產導致資本和抵押品不足、技術轉化不確定性高等特點,導致其獲得貸款的途徑匱乏,特別是疫情形勢下,很多企業面臨融資困難,需要通過金融服務提升、融資渠道拓展等多種金融政策手段進行化解。四是優化創新創業創造生態。創新能力強弱不僅取決于創新要素投入,還取決于政策體系、體制機制、政務環境、市場環境、法制環境以及文化氛圍等多重要素,要在政策上扶持創業創新活動,使企業更便利地獲得創新資源和科研服務。
此外,還應繼續完善金融服務、創新提升、人才培育、市場開拓、抗疫扶持等一系列鼓勵扶持政策措施,引導更多的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提升企業創新力和市場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堅持需求導向,加強服務針對性
當前,中小企業面臨著較大的壓力挑戰和不確定性,亟待政府在政策服務上精確指導,為中小企業提供平臺、資源、資金保障和服務。為此,應注重提升企業發展信心,提供高質量服務保障。通過加強需求調研、建立企業家微信群等方式,暢通交流溝通渠道,向企業宣傳解讀中央和省市區減稅降費政策,廣泛征求企業在生產經營特別是疫情期間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的特性問題、共性問題和具體困難,針對企業提出的問題,予以政策解讀。聚焦發現的重點、難點、痛點和堵點問題,精準發力,通過各類專項助企服務,有針對性地為中小企業解決人、財、物等方面的資源短板,達到降本、增效、提質的政策效果,同時也進一步改善政企關系,增強企業發展信心。
參考文獻
[1]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加速[N].人民日報,2021-08-25.
[2]張煒.大力扶持“中小微” 促進經濟穩增長[N].中國經濟時報,2022-02-22.
[3]周天勇.中小企業是就業-收入-消費內循環的關鍵[J].產城,2020,(11).
[4]長春市發布24條措施支持市場主體紓困[EB/OL].https://www.chinanews.com.cn/cj/2022/04-21/9735521.shtml.2022-04-21.
作者簡介
解梅娟,中共長春市委黨校(長春市行政學院)資政研究部教授,研究方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責任編輯 王寶珍ABA1EBF5-037C-4750-BB3E-9D6423D34F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