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苗
摘要:社會責任感是一切心智正常的人對自身在社會中所應承擔的責任的自覺意識,以及對與責任相關的行為選擇、行為過程及后果的情感體驗。加強青少年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與培養,是學生成長的需要、是時代的呼喚、是教育的責任。
關鍵詞:社會責任感??意識??對策
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青少年學生作為履行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的主要力量,其公民責任感建設更具時代性和使命感。然而,現實表明,部分青少年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離社會期望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加強青少年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與培養,應引起人們的重視。
一、青少年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
當代青少年學生在內心深處是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如防疫志愿者等方面都表現出了他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但是,也有些青少年學生根本不懂什么叫社會責任感,當他們個人利益同社會責任感相違背時,個人利益往往高于社會責任。現在的青少年學生崇尚自我,注重自我實現,在理想追求上,重個人理想,輕社會追求;在價值取向上,重個人本位,輕社會利益,放棄了艱苦創業的精神。這說明青少年學生“內心”的社會責任感并不等同于實際的社會責任感。
二、青少年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原因
(1)自身原因。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不良西方文化的影響,有些青少年學生片面強調“個體意識”,他們更多的是關注自身的發展,較少考慮到社會需求和公共利益。他們過多的是考慮別人能為自己做什么,而很少考慮我應該為他人、為社會做什么。
(2)家庭原因。現在的青少年學生,很多父母及祖輩都過分溺愛自己的孩子,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獨立生活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較弱。此外,有些家長忙于自身事業的發展,很少有時間同孩子進行深入地交流,不少孩子在長大后缺乏對家庭和社會應有的責任感,他們視父母長輩的關愛為理所當然。
(3)學校原因。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部分學校還是片面追求升學率,他們只關心學生能否考上高中、考上大學。學生每天有寫不完的作業,根本沒有時間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因此,這些青少年學生也就不會看到自己在社會、家庭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久而久之,以自我為中心就在許多青少年學生的身上表現得越來越強烈,他們根本不可能意識到自己應承擔的各種責任。
(4)社會原因。目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這種不良的社會風氣使得一部分青少年學生個人主義、功利主義思想膨脹,社會責任意識日趨淡薄,形成了只關心自己、追求個人私利、只享受權利、不想履行義務的思想。
三、加強青少年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對策
(一)把學校作為主陣地進行全方位的責任教育
(1)結合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責任感。首先,教師做到了言傳身教,踐行責任行為。教師先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自己先認真工作、關愛社會、熱心公益、信守諾言,自己先說一不二。“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愛,同時以同樣的感受去愛別人。其次,教師結合學科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責任感教育。例如語文課本中就有大量描述了責任感的文章,也刻畫了許多具有高度責任感的偉岸形象,像史鐵生、司馬遷、文天祥等名人,教師在具體教學中,多渠道引導學生感知、感受、感動的過程中產生共鳴。對學生來說,課程的滲透與延伸是責任心培養的最好途徑。
(2)結合班級活動,喚醒、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①召開主題班會。我們圍繞責任的話題每學期至少召開兩次主題班會,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如當今青少年外出務工與父母們掙錢的原因和意義。父母務工是為了養家,掙的錢百分之九十要寄回家,而青少年到外地是為了玩、找刺激,掙的錢百分之九十在外地就地消費。某學生向父母要名牌服裝和電腦等,得不到時,驕橫的對父母說“生我就得讓我享受!生我就得讓我幸福!”我們身邊更是常見這種言論:要不是我媽媽硬讓我上學,我早就不上了。然后圍繞責任話題,引導學生對進行理性的思考,推舉發言人當堂發言。通過這些活動引導學生認識自我,喚醒他們的責任意識。②認真學習先進模范。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像孫中山、周恩來、焦裕祿、王進喜和雷鋒等這些時代楷模,錢學森、南仁東等老一輩科學家,鐘南山、屠呦呦等這些當代“國家院士”,都是心懷祖國,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出畢生的精力。在學校,成績突出的學生,行為積極的學生,對學生更具有說服力,易于被學生接受。通過對這些榜樣的學習,學生從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高度的社會責任感。③從小事做起。在班級活動中,我們要求所有學生從小事做起,體驗責任的艱辛和收獲。例如,實行“值日班長”制度,明確規定值日班長的責任,讓更多的同學參與班級管理,評選出最好的值日班長。我們給每個學生安排一兩項為集體服務的固定工作,實行崗位責任制,培養自我責任心,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良好氛圍,培養了學生關心集體,勤于為集體做好事的責任感。④結合學校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學校活動精彩紛呈,我們經常結合這些活動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例如,我們利用國旗下講話、班會、黑板報、手抄報等各種手段向學生傳授安全理念,讓學生了解和認識祖國、建立對祖國的信心,培養學生強烈的國家歸屬感和社會責任感。
(二)與家長溝通配合,提供多方面責任空間
家庭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最先接觸的環境,要想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名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家庭教育是非常關鍵的。我們適當地對家長的責任感培養進行了指導。每學期家長會的第一節課我們都進行專題講座,使家長認識到責任心培養的重要性,掌握一些針對孩子的不同個性進行教育的藝術和方法。
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也不是一個人、一個單位的事情,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作為學校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營造一種健康、良好的“責任”環境,使青少年學生在各種合力的作用下,逐步培養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民主與教育》?杜威
(2)《做最好的班主任》李鎮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