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從根本上說,小學英語學科的發展就是一種思維的傳遞。教學提問是對課堂教學效果以及學生接受程度的一種衡量方式。提問對小學英語教學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一環。設計合理的提問內容和形式,能鍛煉學生的思維,幫學生復習、檢測已經習得的知識。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教師常會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設計具有層次性的提問內容。這一行為的意圖是更好地落實小學英語教學的課程目標,提高學生的思維意識,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提問中都能獲得有效的提升。課堂提問的關鍵在于內容的效度和信度,提問設計能更好地實現提問的目的,明確學生的學習效果,以便小學英語教師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
一、關注思維發展,進行啟發設計
啟發式教學是當前較為常用的教學方式,如何做好啟發設計,使學生思維得到發展,是教師追求的目標。英語教師要將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的目標貫穿每一節常態課教學,對學生進行啟發。學生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發揮著主體的作用,因此學生身上所反映的問題和情況,能給教師的教學帶來極大的指引。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細致的觀察,明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以及可能存在的阻礙。從實際情況出發,提問設計要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考慮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和水平。基于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提問設計的時候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教學提問目標設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從目標設計角度來說,小學英語教師如何完成教學任務值得思考,學生在課程學習中要依據教師的提問收獲知識,學會使用課本上的內容。這種教學相長的思路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幫助小學英語教師把握教學的節奏,最終實現教學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講解第三人稱單數he、she的具體用法中,在剛開始的講述時,教師首先應用漢語進行講述,此時大多學生能有效掌握he以及she的具體用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隨機指著班級一名男生提出“Hello! Yang Ling. Who's that boy?”,此時學生答“she's Chen Tao.”,教師再補充“No, he's Chen Tao.”。例如,關于家庭介紹的文章是小學英語的常見閱讀資料,教師可以提出問題“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Who? are they?”“What? do you? call? them?”,通過問題讓他們了解需要閱讀和學習的內容。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應該著重考慮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給學生提供“跳一跳,夠得著”的內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潛能,超越他們最近發展區,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對學生目前的知識儲備和能力水平,教師應該心中有數,在進行提問的時候,要依據學生的現實水平進行系統的計劃和設置。因此課堂教學提問作為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要隨著教學進程的展開而遞增提問的難度,開發小學生無限的想象力,使英語學習更具有挑戰性。
二、關注興趣情況,進行激趣設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隨著核心素養理念的普及與深化,學習興趣成為當前各個課程都很重視的一個點,重視學生英語學習興趣也是實現英語課程目標和價值的重要出發點。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愛上英語課,同時對英語這門學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參與動機是教師教學的重要任務。那么,在小學英語課堂提問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小學英語提問的關鍵在于知識的趣味性,注重循序漸進,以及及時鞏固。對此,教師在進行趣味性教學問題設置的時候,必須關注不同英語知識點間的關聯,提高教學提問的質量和效果。設計提問教學目標對教師來說是最為重要的工作。由于小學生年齡特點突出,小學英語教師在設計學習目標的時候,應該結合學生的認知情況,進行系統的規劃,不能只局限于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還應該從教材的整體性進行考慮,讓提問教學在不斷發展中促進學生興趣的提升。
在“At the zoo”教學中,可以向學生展示圖片背面,提出“Guess.What's this?”,學生回答“It’s a pig/monkey/cat...”。筆者再提出“It has a long nose and short tail.”,學生回答“It’s an elephant.”,然后繼續向學生提問“I like rabbits.It's so smart. Who likes rabbits?”,一名學生積極回答“Me. I like rabbits too.”。通過這樣的趣味互動問題,提升學生的綜合理解效果。此外,可以從情趣化入手,以表演、比賽的形式誘導學生,仍以“At the zoo”教學為例。在課堂伊始,教師可以這樣提問:“同學們,誰會關于動物的英語單詞?你會說哪些動物的單詞呢?”學生立刻積極活躍起來。然后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pig、monkey、cat等英語單詞,同時展示給自己的同伴,并進行相互的提問,再通過比賽背誦動物單詞展示這節課的學習成果,最終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參與動機的目的。小學英語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英語能力為主,在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應該具備怎樣的能力。學生需通過基本的技巧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并在準確的互動問答中獲取信息,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這種循序漸進的培養方式,能有效改善學生的固化思維,提高問題趣味性。
三、關注能力層次,進行分層設計
在不同階段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極易發現學生接受新知識時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無論是學生的身心發展方面的差異,還是學習習慣的不同都會導致學生在學習中出現差異。針對這種現象和問題,小學英語教師必須采用分層提問的手段縮小學生之間的差異,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更具主動性。分層提問教育理念就是為了讓教師盡可能在教學中滿足每個學生的需要。學生本身存在差距,這種差距會嚴重影響學生的未來發展。對此,小學英語教師不能忽視學生之間存在的這種差異性,應該從教和學這兩個方面找到切入點,讓教師的教學更加適應學生學習的需求。在進行小學英語分層提問過程中,不應該讓學生產生自卑的心理,需要引導學生正視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教學的目的方法和評價的方式上,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更好的發展。在分層提問的過程中,小學英語教師要做好設計,利用有效的內容和方式,將個別具有差異的學生進行合理的劃分,基于不同的認知水平,布置教學和提問任務,促進學生的提升。在分層思想的幫助下,一方面可以實現學生個體的成長,還能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讓英語教學更具整體性和完善性。
四、關注主體,為學生設計
新課改背景下,學生的主體地位受到了更多的重視,各科教師都要引導學生從不會預習、等待結果、被動回答、缺乏問題意識轉向主動預習、尋找答案、積極發言、大膽質疑。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提問設計上也應如此,在備課、上課、評價等環節多一些對學生的思考,多留給學生一些自己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小學英語教師應從根本上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發現學生的個體需求,從而解決提問效果不明顯和設計不合理的問題。小學英語教師要想在日常教學中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就應該對不同學生進行分類,把學生存在的問題標注清楚,以便在進行設計的時候有跡可循。為此,小學英語教師可以在進行提問設計的時候,將一些關鍵的內容進行系統的標注,然后通過考查學生對這些題型的掌握,了解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如果學生沒有有效地把握這些信息,就可以將這類題型進行轉化后放入提問設計中。例如,在有關“習慣”的閱讀課堂中,教師不要急著對學生進行提問,而是可以從提問的角度與學生聊天。教師首先講述自己的一些習慣。當閱讀完成后詢問學生“What are your habits?”,讓學生將自己的習慣進行分類,“Everyone has their own habits. What are good habits and bad habits?”。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進行討論并形成筆記,讓小組進行習慣分享,鼓勵學生相互提建議。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問題的設計,以真正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更好地適應當前課程需求。這種互相補充的提問形式能避免問題的發生,讓教師在設計提問內容的時候更有針對性。
五、關注交流互動,進行開放設計
小學英語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既要考慮學生的基本水平,又要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提升交流互動效果,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從學生角度出發,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學習,通過設計開放性的問題,提升學生的回答效果。有效的分層設計應該是基于學生的現實水平的,教師對學生的知識儲備以及能力水平要做到心中有數,在對學生進行提問的時候,要根據學生的現實水平進行系統的計劃和設置。為了幫助教師解決提問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學校必須有意識地提高教師的教科研水平,多組織教師進行專業的測試培訓,以此提高教師對提問的把控程度。教師應從根本上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發現學生的個體需求,從而解決提問效果不明顯和設計不合理的問題。例如,在“Travel plans”教學中,主要是對假日的旅行計劃講解,教師可以首先詢問學生都去哪里游玩過,“Do you like countryside?”“How about skiing?”“ Who used to row a boat on the West Lake?”通過這樣的開放問題設定,提升學生的英語感知能力。開放性提問是一種階段性的提問手段,不同于隨堂提問。教師要想在日常教學中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就應該做好隨堂提問與開放性提問的有機結合。這種互相補充的提問形式能避免問題的發生,讓教師在設計提問內容的時候更有針對性。
六、關注學生的回答,針對性地評價
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因此,課堂教學提問中,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也應該根據學生實際回答問題的情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認知水平,對每個學生的回答都要有針對性的評價,使學生能徹底明白自己的回答在教師心目中的滿意度,從而為學生進一步改進回答,并為自己找出更完美的答案提供依據。以下是六年級“Keep our city clean”第二課時的教學案例: (教師呈現學校的照片)
T:Boys and girls, what's this?
S1:It's a picture of our school.
T:Do you like our school?
S2:Yes. It's clean and beautiful.
T:Wow!Our school is beautiful and you are beautiful, too.
S3:No. Our school is dirty.
T:Why do you think so?
S3:Because there is some rubbish on the ground.
T:So smart! You are so careful.
S4: Yes. There’re many beautiful flowers.(圖片中并未出現)。
T:I think Lingling is really love our school.You're so clever!
課堂中教師利用簡短、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針對性評價。在第一名學生回答“學校干凈、漂亮”后,教師將學生的漂亮與學校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了一番夸獎;在第二名學生回答因為地上有垃圾而不喜歡學校后,教師對學生及時鼓勵,并沒有因為學生回答不喜歡學校而批評他,反而對他仔細觀察的品質進行了表揚;第三名學生的回答出人意料,因為教師呈現的圖片中并未出現樹和花,學生卻能根據實際情況回答學校里有花有樹,教師夸獎他是真的很愛學校,能從不同方面思考問題。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回答并不一定是按照教師的原始設定進行的,有的甚至出現負面的答案,但是教師及時、有針對性的評價和鼓勵能幫助學生完善、更新答案,同時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信心。
七、用好視覺化工具,幫助學生理解
學生的能力參差不齊,教師課堂提問的方式要有一定的靈活性,用好視覺化工具,以多元化的方式進行引導,幫助學生理解。尤其是低年級和低能力的學生,他的邏輯思維能力欠佳,有時候會聽不懂教師的提問,因而不喜歡被提問,不敢于回答問題。然而,這些學生往往具有較強的具象化思維能力,教師如果能使用一些視覺化工具,如簡筆畫、動畫、視頻等,就取到積極的效果。例如,面對一些略顯復雜的語法或學生較難理解的句子,教師在提問時就應做好準備,可以在黑板上把句子的主謂賓從等的關系用簡筆畫的形式畫出來,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學生看懂了也就不會再害怕被提問了。如此一來,就不會只把眼光投向能力強的學生,而可以挑選一些中等生、學困生回答問題。視覺化工具也能放大教師的親和力,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學生與教師距離近了,回答問題的熱情也就高了,內心的焦慮也會減弱。此外,視覺化工具也能提高英語學習的趣味性,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語言學習變得有趣。
綜上所述,英語課堂教學既是語言信息傳輸與反饋的過程,也是復雜的人際交往過程,教師的有效課堂提問正是完成這一過程的最佳途徑。在小學英語教學提問設定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從課程標準出發,立足基本的學情和教學內容,從學生的現實情況出發,合理地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設定一方面可以指導教師進行教學實踐,另一方面還能引導學生明確本節課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因此,教師應該精心制定策略、巧妙設置疑問,提出具有啟發性、探究性、梯度性的有效問題,為學生提供培養英語思維的平臺,構建科學的課堂提問體系。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