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小梅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帶貨主播俞敏洪”的身份切換宣告校外培訓時代的結束。新東方的迅速轉型應對,源于其對國家“雙減”政策的認識。
“雙減”的背后有什么?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通知,發布《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隨后,19個部門組成“雙減”工作協調機制、出臺20多個配套文件,國家推行“雙減”工作優化教育生態的決心和力度可見一斑。“雙減”的背后首先是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對青少年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高度重視。
“雙減”的背后還有什么?筆者所在的城市——南通,是作為包括北京市、上海市在內的9個全國試點城市之一。在南通市委市政府黨政推動、多部門聯動的充分支撐保障下,四個多月,南通“雙減”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校外學科類培訓得到強有力管控,全市100%小學開展“5+2”課后服務,100%初中提供夜自習服務,全市參加課后服務及夜自習服務的學生占比96.58%。身處其中的我,對“雙減”,這個入圍2021年度前十的網絡熱詞,有著更真切的感受。
既要看到“減”,也要看到“加”
“雙減”,一是要減輕校內過重的作業負擔,二是要減輕校外培訓的負擔。中國教育“減負”喊了很多年,對照這次的“雙減”政策,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兩個問題:
第一,“減”是為了什么?減負是手段和路徑,這里的“減”本身不是目的,減的背后是“增”。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培訓負擔,是為了給學校教育提質增效留出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更好回歸校園,讓教育主陣地回歸學校,為學生提供釋放心靈、自主安排、發展能力、培育特長的時空,促進學生實現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第二,什么樣的“負擔”要減?減負是不讓孩子吃苦受累嗎?非也!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都需要能吃苦、能扛累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減輕過重的作業負擔”,不是簡單地“取消作業負擔”。從學生個體的角度審視,“負擔”是一個相對概念,比如同樣10道數學題,對一個喜歡數學的孩子就不是負擔,而有的學生也許要花1個小時才能完成。因而,“負擔”不僅是“物理量”,更是“心理量”,“雙減”要減的是學生機械、重復的作業,要減的是學生負面的、消極的學習體驗,讓學生主動投入學習與素養發展活動中。
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校作為“減負”的主陣地,首先要考慮如何“減”,更要考慮如何“增”。
我們要“減”學生機械、重復的作業,就要增加教師對學科作業的精心研制,“加”五育并舉的綜合創新實踐類作業,呈現基于學生興趣發展和學科知識的應用情境有效作業;我們要“減”枯燥單一的課程學習內容,就要增加教師對課程的設計與開發,“加”可供學生選擇的更豐富、更多元、更有價值的課程內容;我們要“減”被動、單向的課堂學習方式,就要增加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研討,“加”讓學生主動投入、深入探究、合作開放的學習時空;我們要“減”“只見結果不關注過程、只見分數不見人”的片面性評價,就要增加教師對評價改革的研究,“加”更多評價的“尺子”和評價方式。
當然,增加的還包括更多的線上和線下教育資源,還有教師提供教育服務的時間。適切地“減”與有意義地“加”,是一個系統工程,“減”與“加”之間的權衡需要大智慧。
既要學校作為,也要家庭跟進
“雙減”工作是讓學生更好回歸校園、還教育清朗空間的重大民生工程。其中,減輕校外培訓負擔有專門部門根據國家政策進行整頓。對學校而言,如何開展好課后延時服務,如何通過“減學業負擔”實現“增學業質量”是需要直面的問題。筆者所在的學校南通市紫瑯第一小學(簡稱紫瑯一小)是南通市教育局唯一一所直屬小學,也是本地各項教育改革的先鋒。紫瑯一小在2019年開辦之初就自發探索“書包不回家”項目,開展課后延時服務。有了兩年多的先期嘗試,2021年“雙減”政策在紫瑯一小從容落地,并在原有基礎上優化探索出紫瑯一小“一體兩翼式”的“雙減”經驗。這“一體”指的是以學生的素養發展為主體目標,“兩翼”即助力學生素養提升的家校協同,具體體現為:教師“雙減”工作中的“放招”,而非“放牧”;家長協同教育中的“放樣”,而非“放手”。
(一)教師“雙減”工作中的“放招”
紫瑯一小教師將“雙減”工作看作一盤棋,全面把握校內與校外,課上與課后,學與教,學與評等關系,深入推動學校課程—課堂—評價一體化改革:設計長短課更契合兒童學習身心規律和學科需求;探索“自我—眾我—超我”的課堂讓學生經歷“自學—商學—賞學”的過程,站在課堂中央;從“知—智—致”三個維度推行綠色評價改革,在綠色測評嘉年華活動中將現場表現型評價和紙筆評價相結合,讓考試成為期待,讓成長看得見。
基于現實需求,觀照學生的當下與未來發展,每天2小時的延時服務在紫瑯一小被設計成2個“包”:素養拓展包和學業輔導包。素養拓展地點安排在校園各個學習場,內容包括運動與勞動、藝術與科學、思維與表達,由各科老師擔任輔導,操場上踢個球、童耕中心拔把菜、陶藝館中拉個胚、木工房里敲一敲、校園畫展逛一逛……學業輔導則在各班教室,從“知—智—致”三個維度,即“學科基礎”“學科能力”“學科生活”出發,年級組統一架構作業體系,由本班本學科老師輔導作業,面批加答疑,夯實了學科基礎,展現學科能力,延展了學科生活,凸顯“學科習慣”的培養,幫助學生實現學業質量提升。教師的專業性,本班本學科老師輔導的針對性,保證紫瑯一小課后延時服務內容的高品質,學校98%以上學生參與,家長滿意度達100%。
(二)家校協同教育中的“放樣”
學校推行的任何改革只有得到了家長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雙減”中家長的教育理解與角色履職會對學生的成長產生重要影響。為更好落實“雙減”工作,紫瑯一小開設南通市首家“父母學堂”,開學第一周連續3個晚上的“夜課”全面解讀“雙減”政策,介紹學校改革舉措,對家庭教育做出系列引領,引領家長不是“放手”而是“放樣”,助推家長做好“學習者”“陪伴者”“助推者”三種角色。B961BF06-2413-4BCF-BEF6-D7CB5F28E2AB
1.“學習者”。推動世界的手是推動搖籃的手,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努力在某一方面做孩子的榜樣,或者是某一個擅長的領域中的成績,或者是某一項體育技能的堅持,甚或是一個讀書習慣,一項勞動本領。
2.“陪伴者”。紫瑯一小要求所有家長都要有強烈的陪伴意識,調整角色,陪伴孩子一起成長,親子交流、動手操作、鍛煉實踐、發展特長,在陪伴中讓學生明確自身的家庭角色與責任感,養成積極健康的生活觀,在陪伴中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運動習慣、勞動習慣,樂享親情之暖與自然之美。
3.“助推者”。“雙減”后書面作業留在了學校,課后更多的是實踐類作業,如社會調查、項目研究、動手實驗等。這些項目的完成需要家長大力支持,做孩子成長的助推者,一起生成問題的解決方法,積累經驗。
一3班鄧羽嵐家長這樣說:“作業在校完成,回家一身輕,孩子很樂意發展一些興趣特長,沒有課業負擔的煩惱,晚飯后有時間涂鴉,玩各種游戲,還能延續幼兒園時無憂無慮的快樂。而學校精心設計的周末作業,則讓孩子度過許多有意思又有收獲的假日。比如周末作業單,需要手寫的只有一兩項,其他有閱讀、發現生活、聆聽名曲、體育鍛煉、科學小實驗等等,孩子周五回來就迫不及待地主動開始做。我們陪伴孩子完成這樣的作業也覺得很有意思,這樣的作業不是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有情趣的高質量的精神享受。”
既要為學生“減”,也要為教師“減”
學校是“雙減”主陣地,教師則是“雙減”主力軍。毫無疑問,在提供優質延時服務和增加教育資源的過程中,教師的工作時間變長了,工作強度變大了,工作要求更高了,因而,家長們也在主動呼吁:
為學生減負了,老師也要減負,沒有“健康”的老師就沒有“健康”的學生,對老師負責就是對孩子負責。(五1班郭廷軒家長)
“雙減”,減去了孩子過重的課業負擔,孩子的學習回歸校園,家長放心安心舒心。“雙減”后孩子綜合素質的發展更令人期待。唯一讓我們感到沉重的是,老師們,確實更加辛苦了!(二5班王許愛家長)
在南通,探索教師彈性上下班、減少不必要的事務性工作等減負措施已經落地,《南通市中小學教師優待辦法》也正在研制中,然而,如何減輕教師“負擔”的心理量,更需要全社會一起關注。
第一,關注“雙減”背景下社會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
“雙減”背景下教師的工作量與精神壓力持續放大,如何保障教師職業優勢,應成為政府的核心政策之一。公共屬性下的尊師重教要求“讓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是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強音。然而,教師,特別是中小學教師職業吸引力有所不足,地位待遇仍有待提高。希望國家能把教育為公的教育公共性要求和維護教師私益的尊師重教要求有機結合起來,保障教師的懲戒權,明確規定處理學校和教師矛盾糾紛的基本方式。教師權益保障不僅事關教師教育權的正常行使,更關乎國家教育事業前景。
第二,關注“雙減”背景下師資職數的匹配度。
教師基于職業擔當,響應國家要求,努力做好當前“雙減”工作。但客觀而言,教師每天在校12小時的工作量是普遍現狀,小學階段的“彈性上下班”所起的調節作用微乎其微。這就需要編辦、人社、教育等部門聯合發力,適量增加師生比,減輕工作外壓力,緩解教師焦慮情緒,鑄就高質態師資隊伍。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紫瑯一小學)B961BF06-2413-4BCF-BEF6-D7CB5F28E2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