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雯棣 楊少彪 佘亮 韓雅男
為促進教育信息化發展,我國相繼頒布并實施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教育信息化2.0》等多項文件。《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我們要發揮技術優勢,變革傳統教學模式,推進新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知識建構課堂就是一種啟發學生進行知識創造的教學方式,更是一種支持教與學變革的有效方式。本文以信息技術課程為設計案例,對信息技術課程中知識建構課堂的設計進行研究。
一、內容設計
1.教師和學生掌握知識建構的基本概念和原則
在課堂教學實施前期,采用集中培訓的方式對科組教師進行知識建構理論培訓,具體包括知識建構的基本概念、意義與價值、關鍵特征、基本原則及組成要素等內容;對學生進行知識建構理念的貫徹,為學生提供觀點表達、頭腦風暴、協商討論等方面的指導,幫助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同學之間進行觀點交流和協商,用科學論據證明自己的觀點以及與同學共同促進集體知識的產生和改進。
2.根據信息技術學科內容,形成運用知識建構的具體方法和實施流程
知識建構強調觀點的不斷改善,鼓勵學生在協作交流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并在與同伴的觀點交流中不斷完善觀點。知識建構的評價滲透于知識建構的整個過程,以形成性評價為主,通過學生成長檔案袋、記錄學生的成長軌跡等方式來分析學生觀點的改善過程及知識、能力的發展。
3.掌握知識建構的評價方法和策略
師生將通過教師評價、學生自評與互評等多種方式,從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對知識建構進行評價,廣度方面包括對學生的參與度、觀點貢獻程度的分析;深度體現在對學生的觀點內容、學習日志、探究記錄冊、可視化作品及學生課堂行為表現等的內容分析。
二、過程設計
1.設計知識建構教學方案
科組教師需要確定好教學主題,共同設計知識建構教學方案,包括:學習目標的確定、問題情境的設計、學習環境的設計、課時安排設計、學習資源的設計、教學策略的選擇、教學活動及流程的設計以及學習評價的設計等內容。
2.組織并實施知識建構過程
依據設計的知識建構教學方案,開展知識建構教學。包括前期準備、中期開展與階段性評價三個方面。前期物質準備需要安排配備齊全的多媒體教室;前期資源準備主要是平臺的主題搭建與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可能使用到的參考性資源準備。
中期開展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監測知識建構活動,發現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策略,并不斷完善方案,直至整個方案成熟。監測內容包括課堂中的討論有效性以及學生的參與度、集體認知責任的體現等方面內容。
在階段性評價中,學生將按照其探究方向分組展示并匯報其討論與探究發現。科組教師需要一起梳理需要評價的指標內容,分析學生的參與程度;通過學生的觀點內容、學習日志、探究記錄冊、可視化作品、深度測試題及課堂行為表現分析學生的知識進步情況,以此不斷改善后期的教學。
3.成果或作品的展示與分享
教師與學生一起整理在知識建構過程中形成的作品,將其以海報或展品陳列等形式在學校進行展示,并面向全體師生開展分享交流會。展示項目包括有學生在知識建構過程中提出的有意義的問題與觀點、探究記錄手冊、學習日志,整個集體形成的知識圖譜,以及進行實踐創作的可視化作品(如實驗的過程記錄、小論文、實物作品)等。
4.開展有針對性的評價
實施結束之后,教師對知識建構開展情況進行匯報,匯報內容圍繞知識建構實施過程、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有效的策略、實現的效果及總結反思等方面,調整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完善教學策略的選擇與設計,穩步推進,不斷實現教學的整改提升。
責任編輯 黃佳銳2783DDFE-D090-4831-BBBC-4011FA7E46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