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青
一、基于任務驅動型教學的“元素周期表、周期律”高三復習實踐
(一)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簡介
“任務驅動”是建立在建構主義理論基礎上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指的是教師在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上,結合教學目標,將教學的重難點設計在一個或幾個典型的任務當中,讓學生在這些典型任務的驅動下主動地進行學習活動,通過解決學習任務展開教學的一種模式。
(二)“元素周期表、周期律”高三復習課實踐
1.教學設計思路
元素周期律的知識和基本能力的核心是“位構性”的系統框架,元素周期律復習教學的學生認識發展核心是把零散的知識結構化,整合到“位構性”認識模型中,并能夠應用認識模型引領元素化合物性質的復習。基于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①建構元素周期表周期律的知識網絡,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本質;②建立“位”“構”“性”的關系的思維模型;③建立“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模型認知與證據推理”的學科素養和觀念;④體會元素周期表、周期律的意義。
本課主要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進行,圍繞陌生As元素的位置、結構、性質,基于錢揚義教授所提出的“3×n”教學結構進行了“3×4”的教學設計。將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核心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核心學習任務中。讓學生在“推測As應用”“尋找As位置”“預測As性質”的任務中,逐漸加深對于元素周期律模型和“位構性”模型的理解。每個任務設置了若干個問題,啟發驅動學生自主完成任務,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2.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一:引入
【展示圖片】
【提出問題】As的應用歷史悠久,觀察圖片,推測As應用在什么方面。
【各抒己見】從圖標推測出毒藥,并能說出As的化合物砒霜。
【總結】As的一些應用:宮斗劇中的毒藥砒霜、飲鴆止渴、信口雌黃等。
(設計意圖:創設元素As的應用情境,調動學生興趣)
教學環節二:元素周期表模型的建構和應用
核心任務:尋找元素As
【提出任務】(1)用專業術語表示出As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2)在所發的元素周期表框架表(8行18列表格)中標出As的位置(將元素符號寫在格內);(3)說明上述依據。
【任務解決】思考、反饋:1.根據原子序數畫出核外電子排布,推出As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并根據周期表的框架結構標出具體的位置。2.以其認識的某種元素的原子序數(例如第三周期元素P或S等、稀有氣體元素)作為基準,推出As的位置。
【進階任務】(1)推測As是金屬元素還是非金屬元素?說出依據。寫出As的元素名稱;(2)在As附近標出你認識的五種元素的元素符號。
【任務解決】調動記憶或進行推理,得出金屬與非金屬交界線,并寫出As附近的第三四周期常見元素:Si、P、S、Cl、Br、I等。
(設計意圖:利用陌生元素As調動學生已學知識解決問題,使其建立元素周期表的知識網絡,建立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原子結構的關系。)
教學環節三:“位構性”模型的建立和應用
核心任務:認識As,制作As的資料卡片
【提出任務】前后桌4人為小組討論:根據元素周期律推斷As的相關信息或相關性質。
1.可從微觀角度和宏觀角度展開。
2.宏觀角度:指元素、單質、化合物性質,可先推測出As的常見化合物(價類)。
3.可通過As與熟悉的某種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的相對強弱關系來說明。
【任務解決】思考、討論、反饋:1.類比N和P,分析As的主要價態,寫出含As物質的化學式;2.重點推測As的幾種重要物質的性質。包括但不限于:原子半徑、元素非金屬性、單質氧化性、簡單氫化物穩定性、簡單氫化物還原性、簡單氫化物的酸性、簡單氫化物沸點、最高價氧化物水化物酸性等。例如:As的非金屬性比P弱、比Br弱;AsH3熱穩定性比PH3和HBr低;AsH3還原性比PH3和HBr強等。
【提出問題】以上推理,哪些是元素周期律的應用?
【各抒己見】原子半徑、元素非金屬性、單質氧化性、簡單氫化物穩定性、簡單氫化物還原性、最高價氧化物水化物酸性強弱是元素周期律的應用,但簡單氫化物的酸性、簡單氫化物沸點等不是。
(設計意圖:在制作As的資料卡片的任務中應用元素周期律,達到思維模型建立和應用的目的。在推測物質性質的過程中應用了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的關系來深化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的聯系。)
教學環節四:總結與拓展
【總結】歸納位構性關系和元素周期律內容
【拓展】區域應用思想:對角線規則,殺蟲劑、半導體、催化劑等的尋找。素材:中國打破26年封鎖,砷化鎵太陽能電池現身國際空間站。
【作業布置】基礎普及型作業:在周期表框架表中補充完整:(1)周期序數、族序數(2)1-20號,ⅠA、VIIA元素符號和名稱。應用拓展型作業:推測C、Si、S的非金屬性的強弱,設計一個實驗驗證你的推測,畫出簡單的實驗裝置圖。
二、對于任務驅動型的教學模式應用于高三復習課的思考
(一)多角度開發問題情境
陌生的問題情境是引發任務驅動的關鍵,在高三的復習課中,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的某個應用、某個實驗異常現象問題、某段化學史料、某首古詩詞,也可以是某道經典的高考試題等,帶動學生積極思考,自主地、創造性地應用已有的思維模型去探索并完成任務。
(二)多方面考慮任務設計
由于高三課程課時較為緊張,教師在設計任務驅動型的教學課堂時,應圍繞某個小專題下的主干知識點和核心能力設計成一兩個大任務和若干個子任務,結合教學內容的教學目標,突出核心知識和能力,使其適合在40分鐘左右的課堂中開展;應難易適度,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任務之間的關系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應有一定的開放性和探究性,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多樣化豐富評價方式
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實施完成任務,評估任務的完成情況。自主思考、繪制圖像、設計實施實驗、小組合作討論、交流匯報等學習活動均可以是學生評價任務完成情況的方式。根據不同的學習任務開發對應的評價方式,可以發揮不同學生的優勢,發揮不同活動的功能。
責任編輯 龍建剛5201FFD8-8CFA-400F-A3C5-4C10FFCBC5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