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鑫發
為了進一步探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高效化,我校把“研制高質量的教學設計”作為學校校本研修的一項主題,期望通過這樣的研修扎實地落實我們的有效教學研究,不斷探索實施有效教學的策略、方法和途徑,研修活動分成“預設研修、課例研討、反思提升”三個階段進行。
為了更好地落實這一主題研討,根據所任教的四年級的內容,以及本學期教學的重難點,我選擇了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三位數乘兩位數”(P59)《積的變化規律》練習課作為我本學期的研討課內容。選擇了這一內容之后,我反復思考:怎樣的設計才能體現練習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呢?有效的練習課的課堂教學不但應該鞏固知識,還應該聯系生活、應用于生活,啟迪學生的智慧。
第一部分是溫故式練習。盤點積的變化規律。我以學生的知識經驗為鋪墊,引航學生溫故知新,這里,我首先以競賽的形式用口算練習點燃學生學習的激情,然后找到最快完成題目的學生回答并給予夸張的肯定,讓他介紹自己的方法,最后大家進行交流學習。目的是既能使學生回顧上一節課的知識,又能使學生迅速地進入學習狀態。
第二部分是鞏固式練習。體驗積的變化規律。我充分引入學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購物和農民伯伯擴建農場求面積等生活實例,特別是用學生生活中經常到的廣百百貨、好又多為例,且在設計問題時,我又加入了我這個“鄭老師”的元素,希望能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第三部分是拓展式練習。創編積的變化規律。新課標要求學生要有創新意識,能發揮主觀能動性,把知識強化成自己的能力。我結合“亞運”話題讓學生自己創編一道題目,希望通過這樣的設計能使學生真正達到拓展知識和把知識內化為自己的一種能力的效果。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緊靠本學期學校的校本研修主題“精心預設,有效生成”,圍繞“高效教學經驗的創造”這一重點,力圖把有效的預設轉化為高校教學的動態生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溫故知新。在“溫故式練習”環節,我以幾組含有積的變化規律的乘法算式為載體,通過前置學習,引導學生探索積的變化規律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情況,從中體會積的變化規律在解決問題中的運用。因為是舊知識的鞏固和延伸,學生的基礎又比較扎實,因此他們在競賽過程中激情很高,課堂氛圍也比較融洽,馬上就進入學習狀態。同時,我發揮賞識教育的優勢,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興趣陡增。
2.學以致用。在“鞏固式練習”環節,我采用學生身邊的生活場景的例子引入,讓學生感到非常親切,個個躍躍欲試,他們的學習興趣被激發了,同時因為是他們喜聞樂見的一些生活片段,加上對象是他們的老師,學生興致極高,都爭先恐后要為“鄭老師”解決問題,以體現他們的主人翁立場。我恰巧抓住了學生這一特點,充分發揮,他們也克服了學習的倦怠,積極思考和討論。同時,解決問題過程中,用積的變化規律挑戰常規計算方法,使得他們在比較中深化了本知識點,體驗到了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把掌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內化成解決生活問題的一種能力,也自然地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從知識技能升華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我深信,以后他們陪媽媽去買東西,會主動思考并用這種方法運算起來。
3.舉一反三。在“拓展式練習”環節,學生對積的變化規律有了清晰的認識,也熟悉了規律的運用,那么就要學會利用規律進行創編,進一步體會規律在生活中的優勢。在這樣堅實的基礎下,學生創編一道既運用了積的變化規律又與亞運有關的應用題。在創作當中,很多學生的成果不一,但都能體現本節課的特點,再經過小組和全班的交流,大家的經驗更為豐富。這樣,學生不僅會解決問題,還會創造問題,說明已經真正理解了本節課的精髓,達到了有效學習的效果。
本節課我根據學校的校本教研主題,通過合理的練習設計,經歷了一節有效練習課的形成過程。我相信,這不僅是一次研究的過程,還是一次創造的過程,也是教師個人發展的最好渠道。因此,我們應該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加大對教材和教學實踐的研究,不斷積累教學經驗,提升教學水平,促進學生的發展,從而更好地達到減負、提質、增效的目的。
責任編輯 邱 麗F27141DD-8F02-43B4-954D-BC6519A909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