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蘋
課堂教學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課改的重點是課堂學習方式的變革。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標準,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育人。基于重學科知識傳授、輕學科育人,重知識掌握和技能應用、輕科學思維訓練發展以及生物學科對生命觀念的培育不足等生物學科教學面臨的一些問題,筆者創新性提出了“詩·思”課堂的理念并加以實踐。
一、中學生物“詩·思”課堂的理念
“詩·思”課堂是基于教與學方式變革的國家課程內容的創造性實施。洞察教材內涵、重構課堂學習共同體,釋放學生潛能。把詩歌創設情境和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相結合,構建了“詩·思”課堂的創新課型用于初中生物單元模塊教學。詩從內容上指經典詩詞,詩中有“五育并舉”的元素,從方法上指詩激趣、詩引情、詩立德、詩創生等,詩對應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生命觀念和社會責任,引導人文視角下的生命觀照,從識物到化物、從物質到精神的價值升華。“思”對應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詩”對應知和情,思對應意和行。詩對應“師古人”,思對應“師自然”。詩告訴我們從何處來,思告訴我們向何處去。
生物學是對生命物性的科學表達,詩歌是對生命靈性的人文表達。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在章節開篇引用詩歌激發學習者對生命的體驗和感悟,既體現了生物學的生命性,也提示了生物學思想觀念的人文性。詩之趣、詩之美、詩之境、詩之思、詩之情和生命之趣、生命之美、生命之境、生命之思、生命之情相呼應。中國學生素養的核心是全面發展的人,即人性,有情感才有人性。選擇詩歌創設情境符合發展中國學生素養的核心要求。符合教材編寫的人文內涵邏輯。符合生物學科的本質屬性。
“詩·思”課堂是詩歌創設情境情感體驗和科學探究思維的有機結合。通過詩歌創設沉浸式的情境體驗,激活學生的思維狀態,拓寬情感體驗和科學探究范圍,生命情感與科學思維在課堂上交融互生,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和高級情感,增強其社會責任。
二、中學生物“詩·思”課堂的基本結構和流程
“詩·思”課堂的“詩”是充分利用和生物知識密切相關的古詩詞,通過詩歌創設情境,激活情感,引發思考,升華價值觀。“思”是設計學習支架,開展合作探究活動,訓練邏輯分析判斷等思維,動態生成學科核心素養。“詩”解決情感價值觀的人文培養,“思”解決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詩·思”課堂流程包括四個環節:情境、探究、思維、成長。其中生命成長需要通過對生命觀念的內化和感悟,來實現自身健康的品格和外顯能力的發展,它們之間的關聯不是線性的,是一個立體互動的引導生成、體驗反饋的過程。
根據教材線索和學生認知規律,設計了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支架——自主學習單。以清晰的指令性提示語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及合作探究能力,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教師只是對學生自主學習中和小組合作中解決不了的問題和知識點進行講解點撥。
三、中學生物“詩·思”課堂的育人方法
“詩·思”提供了一種創新的學習方式。“詩”既是五育融合理念的支點和切入點,也是育人的媒介。“思”提供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支架。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得到激發,情感體驗豐富細膩靈敏。學習的目的不僅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高級情感層面和心靈層面的建設。
【詩思讀】在“詩歌情境”中體現,選取緊扣學習內容的詩歌載體,朗讀、集體誦讀、配樂朗誦的方式多感官激發學生的興趣。起到“詩思激趣”的效果。
【詩思寫】在“科學思維”環節體現,思維是指生物學科核心素養中的科學思維。在講桃花的結構時,老師引用幾句桃花的古詩,也讓學生寫幾句。動植物詩歌仿寫,訓練學生的意象思維、比類思維、聯想思維等。起到“詩思創美”的效果。
【詩思繪】在講桃花結構時,畫一畫桃花的結構和桃子的結構、在校園植物調查中,觀察繪制校園內的植物繪圖配詩,訓練學生構圖、觀察、記憶、分析等探究思維能力,落實課堂流程的探究環節、思維環節。起到“詩思審美”“詩思創生”的效果。
【詩思探】在課堂上開展探究實驗活動,落實操作流程中的探究環節,比如講春水綠于染的藻類植物,在詩思激趣的情境下,開始小組合作探究池水變綠的對照探究實驗。
【詩思行】踐行“詩·思”課堂上生成的觀念,是生命觀念到行動的創生環節,對應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生命觀念和社會責任。寓情于詩、寓理于詩。生物是詩歌中的具體物象,詩歌中包含中華民族獨特的生命精神、家國情懷、傳統美德、孝道教育等精神資源。
綜上所述,通過中學生物“詩·思”課堂的育人理念與實踐探索,筆者在教學中解決了課堂枯燥無趣的問題,培養了學生既認識生命和自然、又禮贊生命和自然的生命觀。從科學知識到自然審美到生態倫理,培養了學生和自然建立友好生態倫理關系的意識,自編校本教材豐富了生物課程資源,優秀傳統詩詞文化的持續融入,樹立了民族文化自信,建立了思想引領意識,解決了教師職業倦怠問題,師生發展后勁足。
責任編輯 龍建剛1F4006D5-E36D-4BC1-93FD-30923C302E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