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青雯 梁慧怡
一、機遇與挑戰:什么是“幼有善育”
何為“善育”?有專家指出:“善育,是要一切以兒童發展為本,是要充分尊重兒童,包括尊重每一位孩子的個性特點,尊重他們發展的差異。”由此,本研究的“幼有善育”旨在以兒童發展為本,對3-6歲兒童的教養撫育。幼兒園要實現“善育”,要“善教”與“善學”相結合,才能使教育達到其育人的效果。所以,“幼有善育”是需要我們在教育中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通過信息技術推動教育教學的變革,讓教師更有質量地育兒,實現教學相長,師幼共融,構建能順應智能時代變革,符合國家建設需要,培養適應未來發展的新一代創新型人才。
二、提質與賦能:實施信息化賦能“幼有善育”的方略
為使幼兒園的教育質量從“量變”到“質變”,提高幼兒園有質量的辦園。基于信息化賦能“幼有善育”需協同推進五大策略。
(一)智慧生活:信息化賦能幼兒智能生活
信息化如何賦能幼兒智能生活?幼兒園堅持以兒童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智慧晨檢惠及幼兒,“刷臉”不再是成人的專利;有班APP及時為幼兒推送教育資源,如:小魔術、線上親子游戲、智慧閱讀、拓展幼兒成長電子檔案,通過技術賦能、賦智、賦值,全面拓展了智能教育的“新應用”——大班幼兒佩戴手環,開啟智能跳繩的游戲,體驗游戲的樂趣;幼兒利用VR眼鏡,體驗多方位、多角度的不同場景,讓不可能成為了可能;利用編程創編故事,讓幼兒繪畫小人生動的搖擺起來,呈現出動畫的精彩瞬間。在疫情期間,幼兒還可以足不出戶,在線與老師和小朋友溝通交流,實現同伴的無縫對接。由此打造出新時代的智慧幼兒智能生活的新方式,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二)技術賦能:信息化賦能教研激活特色
幼兒園要高質量發展就需要提升教師的素養。為了提升教師信息素養,我園運用信息技術推進教師培訓“翻轉課堂、STEAM教育”等,通過信息技術培訓,提升幼兒教師對創新技術和智能教法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比如:舉辦“眾解微能力”校本研修活動。活動中,我們從建構主義理論和費曼學習法中尋求指導研究和實踐的理論依據,在研修過程中,借鑒建構主義理論開展項目式學習,創設特色咖啡廳的教研環境,讓教師在真實的情境中享受教研的樂趣,開啟全新的教研模式。
其外,借助費曼學習法的創新應用,積極探索眾解微能力,形成一個教師協同發展實踐共同體——市府機關幼、岑村小學、漁沙坦小學、先烈東小學的教師與幼兒教師跨時空同臺切磋微能力點的口訣、概念圖的理解并用自身學段的生動課例舉例說明。例如:從同一微能力點“A5技術支持的課堂導入”的口訣+概念圖來切入,分別對幼兒STEM科學,小學的道法、音樂等不同學科進行了“眾解微能力”成果分享。
(三)創新應用:信息化賦能教師創新教學
游戲是人的本能和存在方式,教師都喜歡玩游戲。幼兒園積極申報廣東省教育規劃一般課題“促進創造力培養的幼兒創客教育課程開發”,通過課題的研究,創新智慧教學模式,創造性開展幼兒創客教育教學改革實踐,激發教師在實踐場中選用最適宜的教學模式指導幼兒創客教育,實現游戲與信息化教學的最優化組合,培養幼兒學習品質,提高幼兒的創造力。比如,通過專家引領,嘗試把全息投影、虛擬現實技術、裸眼3D等技術引入幼兒園,通過信息技術與幼兒創客教育深度融合創新,讓個別化、場景式學習成為幼兒創客教育學習的新常態。老師們用新媒體、新技術支撐幼兒創客教育學習,推進信息技術與幼兒創客教育的深度融合,帶動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利用廣州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等平臺,上傳優質課例,并將課例向教育同行開放,從而推動信息化教育教學的高質量發展。
(四)管理變革:信息化賦能園所智慧管理
以云計算、大數據和智慧管理為核心的幼兒園管理帶來了新的契機。2019年,幼兒園實行集團化管理,由于兩個園區相差10公里的距離,為教育資源的使用帶來諸多不便。為此,我園以信息化為主導、以提高質量為目標,以5G網絡、有班APP、數字資源、智慧校園、創新應用、教學研究為重點,加快推進幼兒園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包括新媒體新技術、新增硬件、優化軟件等在內的一套幼兒園教育高質量發展支撐體系,支持幼兒園教育數字轉型、管理智能升級與社區融合創新。其次,幼兒園管理、安全、教學、環境等方面都在信息技術的支持和推動下也實現了智能化,構建了新型智慧幼兒園,主要包括校園5G網絡、校園網管理平臺、物聯管理APP等;從而形成“一個智慧綜合管理平臺”,就是將幼兒園現實管理接入數據收集系統,通過統計、分析來支持各種管理需要;“N個按需擴展的應用”,主要應用在日常管理、教育保育、安全接送、環境安防等方面的應用。
(五)協同教育:信息化賦能幼小科學銜接
當前,幼小銜接還存在著小學化傾向、幼兒園和小學在作息制度的安排、課程設置與組織、實施方式以及評價方式等多方面都存在著差異或“斷層”,導致幼小銜接出現問題等。為此,在新冠肺炎常態化背景下,為了縮小幼小銜接的差距,幼兒園加強與小學的合作,開展智能聯合教研活動,減緩銜接坡度,幫助幼兒順利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平穩過渡。
此外,幼兒園充分利用“互聯網+教育”的方式,開展教師培訓、教育教學活動的互動和交流、優質資源的共享等內容。比如:我園與不同幼兒園、小學建立聯合教研機制,運用直播的方式實施同課異構、觀看優質活動、云上教師沙龍、云上幼兒園智慧教育講座等。讓幼小教師了解多方攜手落實幼小銜接的各項政策措施,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增強幼兒的適應性,為幼兒后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結束語
作為一種嘗試,信息化賦能“幼有善育”還會面臨很多的課題。為了實現這一偉大目標,我們作為信息技術的踐行者則任重道遠,要積極不斷探索信息化賦能“幼有善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徑,持續創新,全方位推進幼兒園向智能時代邁進。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廳2019年度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計劃(強師工程)項目“促進創造力培養的幼兒創客教育課程開發”(編號:2019ZJK004)的階段性成果;2021年廣州市教學成果培育項目“樂玩童創”幼兒創客教育推進體系的創新實踐(編號:2020123179)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 龍建剛36A9B8D4-3B79-4767-9750-711DA3FF267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