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裕金
一、分層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一)學生分層分組的組織方式。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度與數學考試成績,參考學生的數學思維與能力,把學生大致分為三個層次:(A層優秀層)A層學生學習比較自覺,基礎扎實,接受能力強,具有較高的綜合解題能力,占班總人數的30%左右;(B層中間層)B層學生學習還算自覺,基礎中等,有一定的解題能力,占班總人數的40%左右;(C層后進層)C層學生學習不自覺,基礎差,不能模仿,成績較差,占班總人數的30%左右。
(二)備課與授課分層。在學生分層的基礎上,結合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及教材,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實施分層備課。授課分層既教師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對同一內容和問題在理解、運用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性從而制定了不同的教學目標,并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開展教學,同時針對相同的教學內容在難度上有所不同。在分層教學中,可針對不同層次學生選擇不同難度的例題來體現分層教學。
(三)課堂練習分層。課堂練習是鞏固新授知識的重要途徑,設計多層次的練習,練習難度由易到難,盡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從而實現分層提升。A層次的是具有靈活性和綜合性的題目;B層次的以基礎為主,并有一定綜合性的題目;C層次的只需做直接運用公式或直接模仿例題就能完成的基礎性練習。
(四)作業與評價分層。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作業與檢測也進行分層管理,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信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主觀能動性,逐步縮小各層次學生之間的差距,從而提高總體平均分。數學成績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我們應該有不同的評價標準,只要學生是進步的,我們就應該表揚和肯定,尊重學生的差異是進行分層分組教學的前提。
二、分層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的相互融合
(一)預習分層與小組合作學習的融合。在備課分層的基礎上,分層設計預習案布置預習任務,以小組組長指導與組員輪流檢查、批改雙結合的形式落實指導、檢查與批改,學生預習得好才能學得懂,然后才想學愛學主動學,成績自然就會提高。
(二)授課分層與小組合作學習的融合。授課分層主要體現在對例題的分層方面,在對例題進行分層教學時,應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去合作學習,防止合作學習只是流于形式沒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合作完成后要讓每個小組去分享小組合作的成果,教師進行引導補充再形成系統的知識或者公式定理,這樣學生的數學思維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三)課堂練習分層與小組合作學習的融合。在分層分組課堂教學當中,小組內每個學生根據相應的層次都有對應的學習任務,組員應先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有問題的在經過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可通過組內的討論和研究解決,在討論和研究當中提升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解決不了的可舉手請教老師。完成自己相對應層次的練習后可嘗試做更高一個層次的練習,對于表現認真的學生我們應該及時鼓勵與肯定。通過討論同時可擴展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容量與深度。
(四)作業與評價分層與小組合作學習的融合。實行分層作業,學生抄作業的機會變少了,對于作業當中碰到的問題更多地通過集體的力量來解決,學生在互幫互助過程中接觸到了更多的習題,增加學生的思考機會,同時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實行了評價分層,大部分學生對老師制定的目標都能做到“跳一跳,夠得著”,大部分學生都能得到老師與同學的肯定與鼓勵。
三、結語
跟隨初中數學新課程改革的大潮,初中數學分層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分層分組合作學習為中下層學生提供了解決數學問題的保障,讓各層次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數學思維能力,變傳統的“接受式教學”為“合作探究式”教學,即解放了教師又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升了實驗班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與數學成績。
積極推動分層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開展能優化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讓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讓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真真落到實處。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