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艾瑞迪
美國《華爾街日報》6月29日文章,原題:中國正在更新擺脫經濟不景氣的“方程式”副題:北京正在轉向建造新型公共工程項目、數據中心和空間站等過去,每當中國面臨經濟挑戰時,往往會大舉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如今,中國的摩天大樓、大壩、公路和機場鱗次櫛比,為應對新的經濟問題,中國正在轉向新型基礎設施。
這次,中國政府沒有召集戴著安全帽的建筑工人,而是制定了連接數據庫、協調交通流和居住空間的藍圖。眼下,中國正在拓寬基礎設施的概念。
作為一種可靠的應急措施,在中國為應對2008年全球金融系統亂局而出臺的巨額刺激方案中,基礎設施曾是重中之重。除避免經濟衰退外,大舉投資建造基礎設施還將中國提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建造了全世界最長的鐵路和高速公路網絡,在50多個城市建成了軌道交通,并最終使中國成為港口、大壩和5G移動通信等領域的全球領軍者。
這是畝象規劃的一個壯舉。但面臨k些當代最深層次的經濟挑戰,中國如今的需求不同于以往。由于已經成為中等收入國家,中國再像以前那樣大興土木意義不大。如果說速度在過去對中國很重要,那么需求可能是當今的最重要考慮因素。在中國政府5月公布的33項“穩經濟”措施中,只有一項涉及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領導人要求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但重點在于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建設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比如推進城市群交通_體化而非上馬新項目,以及正在建造的新空間站等服務于國家安全利益的項目。
中國的一些最雄心勃勃的傳統基礎設施項目已促使一個大數據項目在今年獲批。該項目將成為類似于“南水北調”或“西氣東輸”的新型基礎設施。來自技術先進的東部地區的數據將在中國各地縱橫交錯,然后被輸送到可享受廉價水電和風電的西部地區的服務器上。
支持者表示,中國政府修建的這種高速數據系統,不僅將促進中國對光纖技術、計算機服務器、軟件、工程師和—些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還將壯大中國的數據處理器市場,就像中國的高速公路在一代人的時間內就將這個自行車國度轉變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
北京軟件項目區塊御艮務網絡的經,營者向一凡(音)說,中央政府確實將數字經濟視為未來10年的主要驅動力。其公司正在談判加入這項被稱為“東數西算”的算力資源謫配工程。▲(作者詹姆斯·艾瑞迪,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