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和新冠疫情防控形勢嚴峻的雙重壓力下,作為轉制地質科研院所,必須利用自身科研與勘查雙重優勢,在國內大循環、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開辟符合自身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為保障國家戰略資源安全做出更大貢獻。
從宏觀層面理解,高質量發展是指經濟增長穩定,區域城鄉發展均衡,以創新為動力,實現綠色發展,讓經濟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主要衡量指標可定義為增長的穩定性、發展的均衡性、環境的可持續性、社會的公平性。從辯證統一的角度講,高質量發展應同時注重發展的“量”和“質”,而不是只注重其中一方面。
轉制地質科研院所既是技術開發的主體,也是轉化應用的主體,其高質量發展是要充分利用自身科研與勘查一體化優勢,聚焦地質領域技術前沿,強化創新引領,圍繞綠色勘查、綠色礦業開展技術研發,大幅提升人均探出礦產資源量的效率,為國家礦產資源安全戰略作出更為突出的貢獻。這不僅需要地質科研技術水平的大幅提升,勘查技術能力的提高也極為重要。
411 Preparation and in vitro evaluation of angiopep-2-modified brain-targeting polypeptide micelles
同一年,湛江農墾被列入廣東省人大水庫移民議案資金扶持范圍,此后,水庫移民扶持政策在紅湖逐步落實。目前,農場職工住房已達3000多棟,其中95%是兩層以上的磚混樓房,職工居住環境面積大大改善。
核心競爭力是轉制地質科研院所市場競爭地位和可持續發展潛力的重要衡量標準,要形成明顯差異化核心競爭力,必須創新商業模式,提升科研水平。中色桂礦院目前的業務范圍涵蓋礦產地質勘查、水工環地質勘查、工程勘察、分析測試、環保咨詢及環境評價、地質災害防治設計施工、尾礦庫處理、礦山復墾、資源綜合利用等,多年來呈現“分灶吃飯”的局面,無法形成合力,亟須牢固樹立“一盤棋”思維,形成礦產資源開發“前端預研先行、中間保障運營、后端服務增值”的全流程服務理念,全力構建以“地質管家”“環保管家”為代表的礦產資源開發商業服務新模式,同時要以“滿足社會資源需求、能夠產生經濟效益、能夠就地轉化”為原則,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形成自有核心技術,形成明顯的差異化市場競爭能力。
采用壓重平臺反力裝置,并通過慢速維持荷載法進行檢測是復合地基承載檢測的主要方式[2]。在本次實驗中,JCQ503A靜力載荷設備可以很好地讀取負荷的承載值,并且其沉降量和反彈數據會在傳感器上顯示。當出現下列情況時應立即終止實驗:(1)地基承載力發生結構性破壞,其顯示出的的主要特征是地基的沉降量忽然增大,且周圍出現了隆起狀況;(2)一旦沉降量超過承壓板的寬度或直徑的6%,承壓板上顯示的累計數值就會超標,為避免地基破壞,應停止實驗;(3)實驗過程中,加載荷載已經超過預定壓力的2倍,但未達到極限荷載時,應停止實驗,避免無效數據的產生。
2021年1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審議國家安全戰略時提出,確保能源礦產安全。這是如此高規格會議首次把礦產安全和能源安全并列,意味著礦產安全上升到國家戰略。轉制地質科研院所必須以科技創新、綠色勘查為引領,充分發揮自身“既是企業、又是科研單位;最接近市場、又具備相對高的科技含量”的天然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為保障國家礦產資源安全貢獻力量。
1999年7月1日,第一批全國242家科研院所轉制,其中有色金屬地質行業20多家,這是黨中央、國務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大決策部署,是科技體制改革的重大突破。20多年來,轉制地質科研院所經歷了“十五”到“十三五”四個重要的發展時期,在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地質科研成果、經營管理等諸多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績。然而,由于工作重心的轉移,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轉制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正日趨弱化。
在有色金屬地質類科研院所當中,20世紀七八十年代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累計獲得23項國家科技創新成果獎項的中國有色桂林礦產地質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色桂礦院”),雖在危機礦山深邊部找礦、“走出去”國家戰略以及發揮中國有色集團資源開發先鋒作用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獲得多項省部級找礦成果獎,但近30多年未曾觸及國家級獎項,沒有在自有找礦理論的指導下實現新的重大找礦突破。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轉制以后國家項目銳減甚至僅是參與,商業地質勘查逐漸成為主導市場,在地質科研方面投入人力物力財力極少,導致無法形成完整、系統、深入的地質科研理論體系。
5.3.2摘袋技術要點摘袋時間因不同品種,立地條件和氣候條件而異。易著色的地區和品種應適當晚摘袋,而不易著色和著色條件差的地區或秋季陰雨多時,應適當早摘袋。摘袋時,最好選擇陰天或多云天氣進行。若在晴天摘袋,為使果實由暗光逐步過渡到強光,在一天內應于上午10~12時去除樹冠東部和北部的果實袋,下午3~5時去除樹冠西部和南部的果實袋,這樣可以減少因光強劇烈變化引起的日灼發生。
當前,我國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高達50%,未來礦業的發展仍要放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中考慮,“一帶一路”建設仍是主旋律。轉制地質科研院所要切實提高對市場經營的認識,主動出擊,立足國內大循環、大力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構建市場網絡。在國內市場上,一方面要向國內老礦山、危機礦山深邊部探礦要效益,提供整合區域礦產資源的路徑和方法,發揮優勢礦種、稀有礦種整體聯合效應;另一方面要創新服務理念,將地勘技術優勢與政府所需、社會所求、民生所盼緊密結合起來,形成“地質管家”“環保管家”全方位服務新優勢。國外市場上,一方面要按國際規則構建綠色勘查模式,打造優于國際標準的綠色勘查開發體系,同時以“找大礦、找好礦”為目標,全面提升探礦實力,加快構建地質科研勘查全球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從市場細分、目標市場及客戶的確定、市場開發計劃等方面,深入細致做好市場開發,真正開拓出支撐自身戰略需求的可持續發展的市場網絡和客戶群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是事業發展最寶貴的財富,人才資源是黨執政興國的根本性資源。而合理的人才結構,才能充分發揮人才的潛在能力,實現人才效能最大化。轉制地質科研院所目前科研水平的下滑,與不合理的人才結構不無關聯。中色桂礦院目前地質科技工作者當中,80后、70后、60后的員工結構比例為100∶6∶20,中間出現嚴重斷層。同時,缺乏能夠全面帶動地質科技創新的高端領軍人才。要快速解決這一問題,一要懂得借力,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協同思維,柔性引進國內外行業知名專家學者共同作戰,并以此帶動青年地質科技人才的成長;二要通過多方位激勵現有的地質科研團隊和個人,使其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科研激情,營造和諧、奮發的團隊學術氛圍,構建出新型地質科研院所創新團隊;三要設計合理的人才結構,既充分考慮專業和工作技能結構,也要考慮年齡、學歷、學校來源、人員地域等結構,做好人才培養和引進計劃。
對于轉制地質科研院所而言,長期的體制約束、機制缺乏創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快速發展。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中國瑞林、華北地勘等單位的體制改革為轉制科研院所提供了可借鑒的方案,但在體制不變的前提下,高效靈活的機制成為關鍵。一是要緊緊抓住“降低行業風險、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投資效益”三個原則,探索與客戶共同建立商業風險勘查基金、勘查成果共享、技術入股、骨干獎勵等激勵機制;二要對內建立項目承包、超額利潤分享等中長期激勵機制;三要為科研項目組配備財務助理,提供預算編制、報銷等專業化服務,減輕技術人員事務性負擔。
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也是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提升黨建水平、發揮黨建作用必須深度融入轉制地質科研院所的長遠和高質量發展中。一方面要通過黨建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打造同向發力的科研與勘查一體化團隊,共同解決生產經營的難點熱點問題;另一方面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關于國企改革的重要論述,從中掌握經驗和方法;深入學習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切實從百年黨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并主動傳承轉制地質科研院所企業文化優良基因,利用黨建和企業文化的雙重軟實力,走上打造“百年老店”、創造萬億礦產資源的新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