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佩云 趙雪竹
有效的設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對文本的多維度解讀和深度構建;調動學生思維,擴展思維廣度,增加思維深度;學生在積極思考的基礎上尋求發現并解決問題的具體途徑,提高獨立探究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教師的角度看,好的問題有助于實現閱讀教學目標,檢測并了解學生對文本語言的內化情況,和學生構建有層次的思想交流,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從課堂教學的角度看,教師提問的高質量保障了師生互動的高質量,有助于促進深度學習的發生。
根據筆者的觀察和總結,教師在故事類文本閱讀課堂上進行設問時主要會出現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在實踐中,有些教師為了教學便利,傾向于提出學生可以在文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問題。雖然學生在這類問題的引導下可以了解文章大意和故事脈絡,但這些淺層問題主要用來檢驗學生對文本的記憶和理解程度,難以促進學生的深度思考,提高思維能力。
部分教師會針對故事情節進行提問,但設計的問題沒有一條內在的主線貫穿其中,相互割裂,缺乏連貫性和關聯性。這樣的設計會打斷學生的思路,導致閱讀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
現行高中英語教材中有很多故事類文本,主題和故事情節貼近學生的生活,能引起學生的共情。然而,有些教師在設計閱讀問題時卻不注重引導學生將文本與生活相聯系,這在一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此外,教師有時會忽視追問環節,導致在學生回答問題后,師生互動就戛然而止,從而錯失很多拓寬學生思維的機會。
設問是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有效手段之一。筆者通過不斷反思,基于教學實踐,提出問題設計應遵循層次性、整體性、生成性原則,以此提高故事類文本閱讀設問的有效性。
問題之間要產生前后遞進、關聯呼應的內在邏輯聯系。針對故事類文本,教師要著力設計和開發具有層次性、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問題。同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到問題思考中。
問題設計要避免碎片化和隨意性。教師要基于單元主題和文本主題,設計完整的、有邏輯性的問題鏈,為學生搭建學習階梯,引領學生逐步探索并在整體上把握文本的內涵意義和核心價值。
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時,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真實生活,思考問題是否具有一定的生成性,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同時,教師要養成追問意識,豐富提問的形式,傾聽學生的表達,根據學生回答進行深層次的追問。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個性化的問題,幫助學生構建文本和生活之間的聯系,調動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
本節課是一節閱讀教學課,授課內容為外研版高中《英語》(2019年版)必修第二冊 Unit 1 Understanding ideas板 塊A Child of Two Cuisines。單元主題語境是“人與社會”,涉及的主題語境是多元飲食文化和健康的飲食習慣。A Child of Two Cuisines一文的語篇類型為個人故事,講述了一個中英跨國家庭的飲食故事。課文以跨國家庭中孩子的口吻介紹了中英兩國的代表性食物,以及一家人在飲食習慣的碰撞與融合中發生的一些有趣的故事。
語篇主題明確,結構清晰,應用了豐富的表達來表述個人對食物的喜好。由于涉及諸多英國傳統食品,本文對擴展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有積極作用。同時,文章借由文中人物對不同國家的食物的喜好程度來引導學生對不同文化采取正確的態度,即接納、理解、尊重,因而本文對提升學生辯證思維也頗有價值。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一所普通高中的高一學生。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思維活躍,與老師配合融洽,樂于表達和開展小組活動。但是學生基礎較差,詞匯量小,閱讀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都相對較弱。因此,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應秉持“起點低、步子小”的原則,為學生搭建循序漸進的學習階梯。
導入lead-in
What kind of Chinese food and British food do you know?
(A cuisine is a particular style of cooking. Chinese food can be also called Chinese cuisine.)
[設計意圖]
激活學生關于中國、英國食物的背景知識,引出文本話題,激發學生興趣,為后續學習作鋪墊;在語境中向學生輸入主題詞匯cuisine。
讀前pre-reading
Look at the title and the pictures. What are we going to talk about?
[設計意圖]
教師引導學生依據標題和插圖初步理解文章,對文本內容進行預測;在語境中深化學生對主題詞匯cuisine的理解。
讀中while-reading
Q1: What kinds of food are mentioned in different paragraphs?
Q2: Which category do they belong to, Chinese cuisine or British cuisine?
[設計意圖]
學生閱讀文本并在文中尋找問題的答案。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細節,借助問題了解段落主旨;在語境中應用主題詞匯cuisine。
Q3: Skim the passage and choose the main idea.
(1) The main idea is how the family stays healthy by eating Chinese food.
(2) The main idea is what the family has done to promote Chinese food.
(3) The main idea is how the family cooks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food.
(4) The main idea is how the family combines food from two cultures.
Q4: Read Paragraph 2 to 5.What are the attitudes of the family members to different foods?
Q5: What kind of useful expressions can you find regarding their likes and dislikes?
(sweet memories; come to love; take to doing; dare not do; love;enjoy; horrible; there is nothing better than…)
[設計意圖]
教師在提出Q3后,可追問學生“Where do we usually find the main idea of a text? ”,引導學生關注文本首末兩段,確定文章主旨大意,挖掘家庭成員對不同食物的態度(喜歡、討厭、未提及),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此外,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關注文章首末兩段與主旨大意之間的關聯,引導學生在語境中體會并學習與個人喜好相關的語言表達。
Q6: Why do all the family members love Sichuan hotpot, full English breakfast and Sunday roast?
Q7: Why can’t Dad take to eating things like chicken feet?
(追問問題:Though Dad dare not eat them, will he prevent Mum and me from eating them? )
Q8: Why can’t the author fall in love with stinky tofu?
(追問問題:①Will the author love eating stinky tofu in the future?Why or why not? ②If you were the author, what would be your attitude?Just say no or give it a try? )
[設計意圖]
教師引導學生整合文本信息,進行合理的判斷和推理,思考影響飲食習慣形成的因素,如文化傳統、家庭影響和食物本身味道等。借助追問問題引導學生接納身邊人不同的飲食習慣,構建文本與自己生活實際的聯系;了解到一個人對同一種食物的態度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對陌生事物應抱有嘗試的心態。學生在語境中嘗試應用與個人喜好相關的語言表達回答問題。
Q9: What is their attitude to different eating habits, acceptance or rejection? Why do they have the attitude?
(追問問題:What attitude will you take if you are in a similar situation? )
[設計意圖]
學生不僅需要分析文本信息,還需要深入挖掘主題意義,結合背景知識作答。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即對待多元文化應采取接納、包容的態度。通過追問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評述,進一步把自己代入情境中,思考自己要怎么想、如何做,也為后續的產出作鋪墊。
讀后post-reading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以下三個問題中選擇一個進行討論并分享自己的觀點。
Q1: You want to invite your British friend John who is a little bit homesick to your home for dinner.What dishes will you prepare and why?
Q2: You are on vacation in Europe and you feel hungry. What kind of restaurant would you like to choose? Why?
Q3: Your foreign friend Jenny treats you to a western restaurant. She strongly recommends blue cheese,but you find it smell horrible. How would you deal with the situation and why?
[設計意圖]
三個問題的考查點分別是:學生能否充分為他人考慮,與對方充分溝通,準備對方喜愛的食物;能否推薦、選擇中國傳統食物,講述中國故事,是否敢于、樂于嘗試陌生事物;能否以禮貌的態度對待他人不適合的推薦。教師希望通過食物選擇了解學生真實所想,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學生需要高度綜合所學內容,開展小組討論,結合彼此的生活實際進行創造性的作答,并在表達中體現對不同文化的包容接納,增進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總的來看,本節故事閱讀教學課中的設問體現了一定的層次性、整體性和生成性,教學效果良好。首先,教師針對本節課所作的問題設計難度由淺入深、前后遞進、層次分明。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從記憶、理解,走向分析,最終嘗試評價和創造,思維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其次,問題之間從內涵上互相關聯,圍繞一家人的飲食習慣展開。教師帶領學生探究了飲食習慣是什么,有哪些差異;為什么會形成如此不同的飲食習慣;面對差異化的飲食習慣,這一家人是怎么做的,我們在生活中又應該如何做。問題之間具有很強的內在關聯性和整體性。第三,教師注重追問問題的設計。學生每回答完一個問題就會和教師產生互動。這種互動需要學生積極調動自己的背景知識,迅速遷移應用本節課學到的知識,關聯自己實際生活的經驗才能完成,因此動態生成豐富。追問問題設計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和代入感;通過個體學習和小組合作的融合,各個層次的學生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中,最終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本文從教師在開展閱讀問題設計時遇到的實際困難出發,總結了當前教學中閱讀問題設計的現狀與問題,歸納出問題設計的原則。最后呈現的案例說明筆者提出的問題設計原則在具體實踐中是可操作的。本文提出的問題設計原則遵循學生認知能力發展和思維發展從低階到高階的內在規律,在課題“核心素養下的高中英語學習活動的課堂實施研究”研究過程中得以實踐。但由于課堂教學“教無定法”,問題設計的思路與策略也會隨之變化,問題設計的原則也不僅于此。因此,本文提出的原則還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改進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