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瀟麗 周康源許昌學院法政學院
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的繁榮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實現,我國已經大跨步邁入“汽車時代”。據國家統計局公開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國家高速公路里程達16.1萬公里,穩居世界第一。隨著國家交通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國內汽車保有量、汽車駕駛員數量不斷增加。
隨著我國汽車數量的增加,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輕松的同時,也威脅到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道路交通事故的眾多數量直接導致了與道路交通事故有關的糾紛數量增多。在法院審理的眾多民事訴訟中,案由為道路交通事故糾紛的民事訴訟案件處于法院審理民事案件的前三位。充分解決與道路交通事故有關的沖突,對于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但實踐中道路交通事故糾紛解決機制存在不完善、不協調等諸多問題,很多糾紛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不利于社會穩定。
本文通過剖析當前道路交通事故糾紛解決機制面臨的困境并提出破解困境的路徑,從而提高道路交通事故糾紛解決機制在解決道路交通事故爭端中的效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我國進入“汽車時代”的時間晚于西方發達國家,目前我們面臨的道路交通事故糾紛的問題是西方發達國家更早就面臨的。通過分析發達國家當年應對道路交通事故糾紛解決機制的做法,探尋對我國的有益經驗,為我國所用。
美國道路交通事故糾紛的解決機制可以分為兩個時期:“汽車時代”來臨前期和“汽車時代”來臨后期。在“汽車時代”來臨前期,美國的道路交通事故糾紛主要通過訴訟途徑解決。這些糾紛由不同的法院管轄。其中,交通法院負責裁判案件當事人是否有罪,州法院和聯邦法院負責交通事故賠償。在“汽車時代”來臨后期,原有傳統的通過訴訟途徑解決道路交通事故糾紛的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加的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的數量,因此美國展開了以訴訟為中心的改革。
在道路交通事故糾紛的民事賠償程序中,美國引入審前檢查,目的在于能夠將爭議在審前解決。美國還采用調解或仲裁等非訴方式,合理劃分案件,通過減少法院審理的爭議不大的案件的數量,減輕法官的壓力,效果極佳。此外,美國充分認識到保險的重要性,實行無過錯的機動車保險,減輕了法官的辦案壓力。
日本進入汽車時代后,國內發生的道路交通事故數量日趨增長,為了應對新出現的社會問題,日本在1962年東京地區法院創設了第27民庭,專門審理交通事故糾紛案件。第27民庭的設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之后日本各地區法院相繼設立專門法庭負責審理道路交通事故糾紛案件,后推廣至全國范圍。日本道路交通事故糾紛解決的方式與美國相似,都是對原有的訴訟制度進行改革,通過改革法院結構,形成一個由法院主導的體系,從而將賠償與保險、責任的確定聯系起來。此外,為了加快案件的審理,盡可能的在訴前化解糾紛,日本法院開始對案件進行標準化處理實踐。他們通過不斷的比較判決、修正賠償數額計算公式、繪制常見的交通事故情形圖等方式,創設了道路交通事故標準化管理模式。
標準化管理模式貫穿了交通事故處理的全過程。依照這些標準,當事人可以大致預測到案件的處理結果,然后決定是否提起訴訟處理糾紛。日本標準化管理模式有助于迅速解決糾紛,極大的提高了訴訟效率。
《道路交通安全法》根據交通事故的嚴重程度規定了交通事故自行協商機制、公安交管部門行政處理機制和民事訴訟三種糾紛解決機制。這三種糾紛解決機制在實踐運行中均出現了一些弊端,阻礙了道路交通事故糾紛解決機制效果的發揮。
實踐中,自行協商機制的運行情況背離了該制度設計的初衷。在發生輕微交通事故后,當事人一般對發生事故時的責任承擔提出質疑,不愿和對方當事人友好協商處理事故。此外,但協商不成時,當事人更偏向于報警,在事故現場等候交警劃分責任。而在等待的這段過程已經造成道路擁堵,影響正常的交通秩序。
公安交管部門的行政處理行為在實踐中也受到批評。交通事故管理部門有權對交通事故現場進行勘查,并在發生事故時出示責任書,但其最終出具的事故責任認定書的公正性難以保障。該機制在運行過程中也出現很多交通事故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徇私舞弊的情況。
通過民事訴訟解決交通事故糾紛會提高當事人的維權成本,增加當事人訴訟成本。與此同時,法院審理的案件數量將會增加,這將增加法院的壓力和法官的工作量。
2010年6月23日保險監管委員會、司法部、公安部聯合發布的《關于推行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工作的通知》。該通知規定,關于調解與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害有關的爭端,可以設立專門的調解講習班或專門處理道路事故的民眾調解委員會。可建立專門的事故糾紛調解工作室或者由專門的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調解委員會來調解。此后,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調解委員會在各級各地方設立,其數量一日千里,與日俱增。但在實踐中,各級調解委員會在開展調解工作過程中暴露出一些問題,使得部分道路交通事故爭端未得到完備處理。
調解進程的進展和調解的結果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調解人,對于同一爭端,調解出的結果可能會因調解員而異。因此,人民調解員的總體素質對調解委員會的運作至關重要。就目前而言,人民調解員大多是對公共利益充滿熱情的普通老百姓擔任,他們更多的是利用傳統文化中的基本道德準則以及說服教育的方式來調解這些事故爭端,調解的專業性不強。
此外,資金問題也是阻礙調解組織作用發揮的重要原因。各地財政對于人民調解工作的投入不多,調解員的待遇較低,導致調解員工作的積極性不高。
道路交通事故糾紛的處理需要多個行政部門相互配合。由于各地交通事故案件數量多、公安部門專門負責交通事故處理的警力有限、法院審判資源嚴重不足,使得道路交通事故糾紛處理的效率低下。
發生交通事故后,雙方當事人需先在交警部門確定責任,然后去保險公司理賠;如果該人構成傷殘的,還要進行鑒定;調解失敗的,還要向法院提起訴訟。從案發到確定處理結果,當事人需要在公安機關、保險公司、法院等公司和部門之間東奔西走。案件的審結時間少則幾月,多則幾年,案件處理周期過長。
損害賠償標準的統一不僅包含殘疾(死亡)賠償金城鎮和農村的認定標準要統一,還需包括誤工、護理、營養賠償事時間、標準,精神損害賠償撫慰金、后續治療費、殘疾輔助具費用等一系列標準的統一。實踐中已經在積極倡導道路交通糾紛損害賠償要統一,呼吁“同命同價”,但由于各地經濟狀況的差異等原因很難實現賠償標準的統一。
實踐中,訴訟和非訴訟機制的銜接方式不夠明確,訴訟方式被當事人過于偏愛,非訴方式難以在爭端解決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此外,在制度中也沒有對訴訟和非訴的銜接的法律規范的呈現,沒有章節對其具體規定,從而使法官在訴訟程序中不知所措,不想過多地照顧對方,也使得當事人無所適從,從而不能使訴訟與非訟形成正常合作的良性模式。非訴訟性解決糾紛的方法之間也存在不夠充分的銜接機制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沒有標準化的管理方法和模式,替代的解決糾紛的手段不足,糾紛沖突最終仍演變成訴訟。
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司法部、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下發的《關于在全國推廣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網上數據一體化處理”改革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統一賠償標準與證據規則,積極試行城鄉融合發展背景下道交糾紛人身損害賠償城鄉一元標準,使調解、裁判、保險理賠流程更加標準、高效。” 這是相關行政部門對推進道交糾紛人身損害賠償城鄉一元標準再次呼吁,各級各地相關部門要積極響應,共同促進道交糾紛人身損害賠償城鄉一元標準早日實現。
建議有關部門科學研判、全面分析當地經濟發展水平、道路交通事故糾紛賠償標準的合理性,積極推進各類賠償費用標準的統一。同時建議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在確保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的前提下給予當事人合理的浮動區間,避免當事人訴累。
調解道路交通損害賠償中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做好調解前置的工作,將大大縮短道路交通事故保險理賠的時間,減少訴訟率。應該規范調解員的選任、培訓、考核、獎罰等機制及解決調解員的工資待遇問題。
建議調解員的組成結構可以由保險行業調解員與人民調解組織的調解員共同組成。兩種類型的調解員各有其優勢,保險行業選任的調解員在保險知識方面更專業,人民調解組織的調解員有豐富的調解經驗與技巧,兩者結合可以優勢互補,還可以加強調解的中立性。
建議集中、系統地培訓人民調解員,以增強職業榮譽感,提高調解員的整體素質。人民的調解人必須提高對工作的認識,明確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和價值,并加強其職業意識和職業榮譽感,,在矛盾糾紛解決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建議拓寬宣傳渠道,增強群眾對調解員的熟知度。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報紙等宣傳途徑對人民調解員進行宣傳,增強人民群眾對人民調解制度和人民調解員的理解。
建議提高調解員入職門檻,提升調解員的專業化程度。《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只要求了人民調解員要“公道正派、熱心為民”,沒有做其他的要求。可以嘗試提高人民調解員隊伍的認知門檻,引進高素質人才,同時鼓勵在職調解員參加成人考試提升自己學歷,增強專業知識功底。
調解制度起源于我國,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被冠以“東方之花”的美稱。而人民調解在新中國成立之后開始發展,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演化為一種群眾自治性組織,矛盾糾紛通過人民調解得以解決,也使得民主觀念深入人心,從而推動社會主義法治進程。
我們要利用好調解制度的優勢,探索調解工作機制,建立人民調解組織、交警部門、法院聯動銜接的調解工作機制,為交通事故當事人提供解決糾紛的新途徑。
此外,還可以再與司法部門、保險公司銜接,這樣就可以形成事故識別、個人調解、價格評估、殘疾評估、法律援助、保險理賠、民事訴訟的一站式糾紛解決服務機制。能夠較為有效的緩解調解難、訴訟長、理賠少、救濟難等問題,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
道路交通損害賠償糾紛的法律關系明確,賠償金額確定,若通過民事訴訟程序解決不僅會浪費大量司法資源,還會使當事人訴累,適用督促程序則可以很大程度上減輕法院和當事人的壓力。督促程序也稱支付令程序,支付令具有督促債務人在法定期限內向債權人清償債務的效力。
支付令與可執行的生效判決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具有拘束性、明確性和可執行性。建議在道路交通事故糾紛賠償機制中引入督促程序,既可以節約司法資源,又可以縮短道路交通事故糾紛的審理期限,讓當事人花費更少的時間和精力,更早實現債權,獲得損害賠償,實現糾紛快速解決的效果。
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解決機制是新時代背景下黨和政府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舉措,探索建立道路交通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可以減少當事人訴累,促進矛盾糾紛便捷高效公正化解,提高社會綜合治理效能。完全符合中國社會糾紛解決實際需要,完全符合矛盾糾紛多元解決的內在規律。
我們要始終堅持在黨的領導下,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立足中國國情,持續深化道路交通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改革,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順應中國社會和法治發展實際需要,切實將多元解紛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為法治國家建設添磚加瓦。
注釋:
①郭同欣: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答卷。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2105/t20210528_1817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