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燕, 周芙卿, 吳可
(桂林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肛腸科, 廣西 桂林 541010)
大腸癌是消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 手術為治療該病的主要方式, 可改善患者癥狀, 挽救患者生命[1]。 然而大腸癌手術治療后可發生多種并發癥如腹脹、 吻合口瘺及感染等, 對患者的術后恢復造成不利影響, 故給予患者合理護理對減少并發癥發生具有積極意義。 優質護理是將基礎操作細化, 為患者提供更加科學、 合理的服務, 減輕手術對機體的刺激, 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 保證患者術后快速恢復[2]。 近年來中醫護理逐漸受到臨床的重視, 中醫護理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進行的辨證施護, 采用中醫技術及方法, 促進患者身體恢復。 本研究將中西醫結合優質護理應用于大腸癌患者, 觀察其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以2020 年5 月至2021 年11 月我院收治的108例大腸癌患者為對象, 隨機分為兩組各54 例。 觀察組年齡41~75 歲, 平均 (58.43 ± 6.21) 歲; 男33 例, 女21 例; 疾病類型: 直腸癌25 例, 結腸癌29 例。 對照組年齡43 ~75 歲, 平均 (59.20 ± 6.37) 歲; 男36 例, 女18 例; 疾病類型: 直腸癌27 例, 結腸癌27 例。 兩組的年齡、 性別、 疾病類型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 要求。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包括健康宣教、 用藥指導、 飲食控制、 康復運動指導、 并發癥預防等。 觀察組采用中西醫結合優質護理: ①術前, 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身體檢查,確保患者可接受手術治療。 通過與患者交流, 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 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手術的流程、 注意事項、 風險及術后預后等; 指導患者禁食、 禁水, 交流時語氣溫和, 減少患者及家屬的恐懼及煩躁心理。 ②術中, 護士提前調整好手術室溫度、濕度等, 保證手術室環境適宜, 提高患者的舒適感。 患者入室及麻醉前, 選取輕松愉悅的話題, 與患者保持溝通。 麻醉后協助患者取合適的體位, 留置導尿管, 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術中液體或血制品進行保溫輸注, 溫水沖洗腹腔。 ③術后, 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 預防性應用抗生素, 及時對患者進行鼓勵和安慰, 告知患者手術治療效果, 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 詳細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手術后自我護理管理注意事項, 做好手術切口的觀察和護理。 當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 協助其取半坐臥位體位。 觀察腹部及引流管情況, 根據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 指導患者進食, 并根據個體差異為其選擇合理營養制劑。術后6 ~8 h 協助患者翻身, 指導并協助患者進行踝泵運動,指導患者下床活動, 逐步增加活動量, 給予多模式鎮痛護理。對于腸造口患者, 針對飲食、 造口皮膚、 并發癥預防和處理、心理變化等, 向患者進行健康宣教, 并對患者自護能力進行指導。 組建腸造口患者微信交流平臺, 以視頻、 圖片等形式向患者介紹疾病知識。 ④中醫護理: 將250 g 吳茱萸加250 g 粗鹽封包微波加熱至60 ℃, 置于腹部神闕、 氣海、 關元燙熨治療,30 min/次, 2 次/d。 維生素B1 雙側足三里穴位注射, 1 次/d。
1.3 觀察指標記錄患者的腸鳴音恢復時間、 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 下床活動時間。 利用SF-36 量表從精力、 生理職能、 社會功能、 生理機能等維度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 分值與生活質量成正比。 統計并發癥 (惡心嘔吐、 腹脹、 吻合口瘺、 切口感染、 肺部感染染) 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 計數資料[n (%)] 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 (± s) 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術后恢復觀察組的腸鳴音恢復時間、 首次排氣時間、 首次排便時間、 下床活動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恢復情況比較 (±s, d)

表1 兩組的恢復情況比較 (±s, d)
?
2.2 生活質量干預后, 觀察組的精力、 生理職能、 社會功能、生理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 分)
?
2.3 并發癥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7.41%, 低于對照組的24.07% (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n (%)]
大腸癌的具體發病原因至今尚未明確, 多認為與家族遺傳、 年齡、 肥胖情況、 生活習慣等相關。 大腸癌臨床可表現為腹痛、 便血及腸梗阻等, 嚴重時可累及其他器官, 危及患者生命。 手術為治療大腸癌的主要手段, 根據腫瘤病灶所處位置進行根治性切除治療, 效果較好, 可挽救患者生命[3]。 然而手術可對機體造成創傷, 手術切口對機體的刺激作用較強, 可影響患者的術后恢復。 為促進患者術后康復, 圍術期給予患者護理干預至關重要。 優質護理及中醫護理模式為臨床新近興起的干預方式, 在改善疾病預后轉歸方面均表現出良好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癥狀 (腸鳴音、 排氣、 排便) 恢復時間顯著縮短, 提示優質護理與中醫護理可促進大腸癌患者的術后恢復。 優質護理是利用科學的管理方式在術前、 術中、 術后為患者提供服務, 減輕患者的心理、 生理應激反應, 同時術中做好保溫措施防止低體溫等的發生, 術后為患者提供營養干預, 增強機體免疫力[4]。 中醫護理中, 維生素B1 的藥理作用是在體內與焦磷酸結合成為輔羧酸, 用于維生素B1 缺乏引起的胃腸功能障礙和周圍神經炎等疾病的輔助治療,具有調節胃腸功能、 營養神經的作用。 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的體表穴位, 刺激該穴可有效調節腹脹、 嘔吐, 將刺激作用傳遞至臟腑, 發揮通經活絡、 調理脾胃、 補中益氣及行氣止痛的功效。 維生素B1 及局部的足三里穴位刺激可從整體上調節氣血陰陽, 提高腸道傳輸能力, 促進病情快速恢復。 中藥吳茱萸,味辛苦, 性溫, 具有溫中散寒、 行氣止痛、 降逆止嘔之功效,能增強胃腸蠕動, 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 利用吳茱萸辛溫走竄之性, 經過加熱外敷即可下氣降逆, 疏導腸腑氣機, 進而促進胃腸的蠕動, 加快胃腸功能恢復[5]。 本研究觀察組干預后的生活質量各維度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提示中西醫結合優質護理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減少術后并發癥, 其原因在于優質護理重視圍術期的細節, 強化各項基礎操作, 同時重視患者的心理狀態, 及時調節, 鼓勵家屬參與護理, 為患者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提高其社會屬性功能; 中醫護理則側重于減輕患者的癥狀, 改善生理功能; 兩者結合可從多個維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 中西醫結合優質護理可促進大腸癌患者的術后恢復, 提高生活質量, 減少并發癥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