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妍芳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三門江林場,廣西 柳州 545001)
米老排是我國南方速生用材樹種,不但生長迅速,且生態效益顯著,膠黏和油漆性能好,25 年左右的大徑材可以作為建筑、家具、木地板等用材,因此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較高。從這一層面來講,加大米老排科學繁育進程,滿足苗木營養所需,加大做好病蟲害防治就顯得尤為重要?;诖耍P者以廣西柳州三門江林場園林苗木中心為例,分析該苗木中心米老排苗木培育程序,給出當地育苗技術,為其他營林技術人員提供借鑒性經驗。
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屬于速生用材樹種。喜暖熱、喜光,適合生長在排水良好的山腰與山谷蔭坡,幼苗期耐庇蔭,但是在低洼積水地生長不良。廣西地區干濕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20℃~22℃左右,因此適合米老排的種植。其次,廣西地區多數土壤呈微酸性,比如赤紅壤、紅壤、沙頁巖等,可以促進米老排萌芽期間的根系發育。成年米老排樹高達30m,樹干通直,樹皮暗灰褐色,基部心形,全緣或3 淺裂,屬于常綠喬木,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柱長2~3cm,蒴果長1.5~2cm,花期6~7 月,果熟期10~11 月,可以垂直生長于海拔1800m 以下的地區,在山坡和山脊地帶生長較差。據參考文獻,發現米老排可與陰性樹種如杉木等組成混交林,比如杉木、火力楠、香樟等,通過混交林種植,形成多層次結構林分,以此提升成林土壤內腐殖質層厚度,利于下一代林木生長。
要想分析米老排苗木生長規律,首先應該探究影響米老排生長量和生長形狀的主要因素。根據科學研究表明,米老排幼苗、幼樹的生長與氣候、降水、活動積溫、日照時數、蒸發量有關。具體相關性如下:

表1 影響米老排生長量和生長形狀的主要因素(相關系數≤0.05為相關性顯著)

平均氣溫(℃) 0降水量(mm) 0.811 0.000 0.523 0.000.609 0.000 0.3752 0.000蒸發量(mm) 0.680 0.000 0.4209 0.000活動積溫(℃) 0.548 0.04 0.298 0.000日照時數(h) 0.808 0.001 0.522 0.001
根據數據表明,以上提及的5 項要素,其與米老排生長量和生長性狀之間存在相關性(相關性均≤0.05),其生長規律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呈現以下特征:(1)米老排樹高生長的季節性變化較大,冬春季樹高生長量較低。1-3 月份和11-12 月份每月生長量均低于0.1m,夏秋季樹高生長旺盛,一般會出現兩次小高峰,時間集中在5-6 月和8-9 月份,這是因為在廣西柳州地區,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的規律,為當地帶來充足的降水,溫度較高,光照充足,因此可以滿足林分生長所需,月平均生長量在0.26 ~0.38m 之間(5-6 月),在8-9 月份月平均生長量最高,可以達到0.32 ~0.56m 之間。(2)米老排胸徑生長變化幅度大。在胸徑這一方面,與樹高生長規律基本一致,尤其是“生長高峰期”這一項,胸徑生長多集中在5-6 月和8-9 月份,同樣需要兩個小高峰,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6-8 月屬廣西高溫多雨季節,為米老排高速生長期,因此胸徑的生長量會受到影響,變化幅度不高,基本在0.2cm/月-0.4cm/月左右。
依據米老排苗木生長規律,技術人員在育苗和撫育過程中應遵循這一規律,滿足其植株成長過程中的水肥所需。
廣西國有三門江林場苗木中心培育米老排苗木的基地位于柳州市柳東新區玲瓏輪胎廠附近,海拔約100 米,海拔高度適合培育米老排。本育苗基地采用常規的種子繁殖方法。
種實采收與處理過程中,技術人員必須保證按照DB44/T1969 米老排種實采收處理技術規程執行。清水清洗干凈后,可以利用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消毒,撈起種子陰干備用。
催芽時間:2020 年12 月。
技術人員在基地內選擇平整向陽有光、土質質量松軟、排水性良好的場地,用磚砌好寬1 米左右、高25-35 厘米,長25 米的催芽床,再填入10 厘米厚的濕沙,刮平后,種子使用百菌清600 倍液、多菌靈500 倍液或是甲基托布津等對種子進行噴淋殺菌,然后播上一層消過毒的種子,再蓋10 厘米厚的濕沙。播種后苗床上搭建拱形竹簽條,并蓋上白色透明薄膜,主要是起到保持泥土濕潤和保溫作用,在此基礎上本基地再搭建了高一米左右高度的陰網小棚,陰網作用是根據天氣變化進行人工調控采光度。2020 年1月,適當提高種子沙藏床的濕度和溫度進行催芽,確保種子正常健康的發芽。
移栽時間:2021 年1 月
米老排幼苗粗生快長,幼苗高3-5 厘米時,便可以移植容器育苗。容器育苗就是指用特定容器培育幼苗,容器盛有養分豐富的培養土等基質,可使苗的生長發育獲得較佳的營養,其中育苗容器有兩類,一類無外壁控根容器,即將少量化肥與腐熟廄肥或泥炭相結合,壓制成缽狀供育苗用,另一類具有外壁,比如容器袋、育苗盤、育苗缽、育苗箱等,三門江林場苗木中心基地采用輕基質容器袋,該種容器袋通透性好,幼苗根系容易生長,并且在移栽過程中苗隨根基土團一起移植,便于養護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早米老排苗木的出圃期,提高出圃率,為培育米老排粗、大 、壯幼苗打下基礎。
輕基質育苗袋規格其上徑×下徑×高可以維持在13cm×10cm×12 cm 左右,將混合土經高壓滅菌后裝入育苗容器中,選取健壯、大小一致的沙床牙苗,混合基質的基礎理化性質為:速效磷18.05mg/kg+有機質305.64g/kg+堿解氮338.51mg/kg+速效鉀80.46mg/kg+全氮4.76g/kg,并將其PH 值維持在5-6 之間即可。
苗木是人工林造林的重要物質基礎,優質苗木對自然災害抵抗力強,有助于培育大徑級優質材,影響著移植后的成活與生長發育,是人工林造林的前提與關鍵,但是單一的泥炭土孔隙度過大,純黃心土的透氣性相對較差,如果利用單一的培養基質可能引發水分和養分的流失,因此營林技術人員針對米老排移植的最佳基質類型進行了分類對比,合理調配黃心土和輕基質的比例,能為完善米老排培育苗繁育技術打下基礎,其配比方式如表2 所示:

表2 培育基質成分(體積:530mL)
按照以上配比方式將輕基質放入營養袋中,裝滿基質的體積為530mL,之后可以得出生長數據,在米老排組培苗在移植15 天后,方法1 和方法2 的組培苗成活率最高,其中方法1 成活率可以維持在81.02%,方法2 的組培苗成活率可以維持在82.23%。
其次,營林技術人員根據米老排的生長特性,應該及時滿足其水肥所需,為了促進其幼苗的地徑、苗高,可以將施肥量控制在N:P:K=50mg:50mg:60mg(單位:株),在該種肥料配比下,可以提升米老排組培苗生長質量,在0.5 個月后株高可以達到3.80±0.10cm、葉片數可以達到2.97±0.13 葉;在1 個月后株高可以達到6.42±0.22 cm、葉片數可以達到3.97±0.12 葉;在6 個月后株高可以達到8.13±0.59 cm、葉片數可以達到5.04±0.25 葉。
當前,米老排已發現的病害病原物共有19 種,危害莖枝的3 種,葉部危害種類共有16 種,尤其是幼生林,發病率可達75%~100%,多出現在海拔400m 以下丘陵地,在幼苗期間更加容易出現褐斑病、角斑病為和炭疽病。褐斑病也被稱為立枯絲核疫病,是一種真菌病害,尤其在冷季到來之前,最容易引發葉片的干枯,本菌生長發育最適溫度27℃-30℃,致死溫度為45℃,最適相對濕度98%-100%。米老排幼苗下部葉片開始發病時,會出現圓形或橢圓病斑,嚴重時病斑可連成片,該病全年都可發生,單株受害葉片、葉鞘居多,病害發展很快,結果使幼苗斑多呈"蛙眼"狀,因此為了降低病原菌的傳播和侵害,在幼苗撫育管理過程中,要及時清除枯枝,栽種前去除病莖葉。在發病初期可以利用70%可殺得500 倍液,結合50%多菌靈800 倍液進行綜合性防治,也可以利用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結合5%百菌清1000倍液進行綜合性防治,還可以利用40%多懸乳劑600 倍液,結合代80%森鋅可濕性粉劑300 倍液進行綜合性防治。角斑病的病斑形狀為多角形,在干旱季節易發生,后期長出黑色霉狀小點,主要危害葉片、葉柄,此時技術人員可以利用農業防治法,及時排灌、防旱保濕及防蟲,改善林分間通風透光條件,深翻改土,清除落葉、落果,并且利用40%滅病威500倍液,結合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進行綜合性防治,還可以利用60%森鋅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結合50%多菌靈溶液500 倍液進行綜合性防治。
米老排的主要害蟲有剌蛾、蝗蟲、蟋蟀、葉甲、金龜子等,筆者主要以金龜子為例,金龜子屬無脊椎動物,是一種雜食性害蟲,有夜出型和日出型兩種,多有不同程度的趨光性,成蟲體多為卵圓形,一般雄大雌小,有的種類還有擬死現象,多產在樹根旁土壤中,受驚后即落地裝死,成蟲食性各異,有的以腐敗有機物為食,有的以植物根莖葉為食。對于該種害蟲,營林技術人員應該將多種防治法相結合,比如利用毒土防治幼蟲,冬春季結合清園對米老排幼苗行間進行耕翻,追施的農家肥要充分腐熟,也可以安裝黑光燈或60W 燈泡,對金龜子進行誘殺,捕捉暗黑鰓金龜、黑絨金龜子,也可以使用白星金龜子喜愛果醋液的特性誘殺,將醋、糖、水混合加熱,再加入半瓶500 倍的敵敵畏液,距離20 ~30m 掛1 瓶果醋液, 瓶要接近枝干,以便成蟲飛落進去, 掛瓶高度為1.5 ~1.8m,每天早晨鏟除白星金龜子死蟲;還可以通過藥劑防治法,利用毒死蜱、辛硫磷等有機磷,在成蟲出土后幾天,在澆萌發水時,隨水沖施農藥,或者在成蟲發作盛期,可選用高效氯氟氰菊酯等產品,對成蟲進行集中捕殺。
綜上所述,根據米老排的生物學特性,可以發現其樹高生長的季節性變化較大,對土壤基質的養分要求較高,因此,營林技術人員應該合理調配黃心土和輕基質的比例,除播種繁殖方式外,也可以采用嫁接或組培繁育方法,多渠道優化培育優良基因。在苗圃培育苗木中,將農業防治法和物理防治法、化學防治法相結合,改善林分間通風透光條件,降低病蟲害爆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