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霖
(北京繹心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北京 100080)
隨著社會對于生態環境的重視提升,我國城市建設也開始重視城市園林建設。城市園林不僅具有良好的生態建設功能,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娛樂功能,城市園林已經成為城市居民重要的娛樂休閑場所,對于和諧城市建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而在此背景下,城市園林建設的要求也有所提升,要求園林設計應該兼具美觀性和生態性特點,符合城市發展需求。而在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水景營造是非常關鍵的環節,利用園林水生環境或者建造園林水生景觀,可以實現園林內生態系統優化,同時也更能夠彰顯整體的美觀性。在古今中外的園林建設過程中,大部分園林都應用了水景景觀,國內的園林水湖景觀、國外的噴泉景觀等都是園林水景的造景形式。而在現代園林建設中,更應該根據需求完成園林水景營造。
園林依水景觀設計過程中,水中亭的設計應用非常關鍵,開闊的水面中設計一處涼亭,使水面更具有幽深寧靜的感覺。同時在臨水建亭過程中,多在湖面或者河面的1/3 位置或者中間位置建亭,同時在亭與岸邊建立曲折的道路,這種道路設計應用,讓游覽者可以進入水體中心觀賞水景,同時也可以提升水體景觀的美觀性。水體建亭主要利用水中亭、水中臺基的綜合連接,實現水體景觀的良好聯系,確保水體景觀設計良好。
案例一:圖1 為岳麓山的水中亭。通過圖片賞析可以發現,該水亭設計為我國亭式建筑風格,同時水亭設計過程中,與后邊的長廊形成整體連接,讓水亭水景的設計不顯突兀,提升了園林景觀的整體性。而在突出的水亭中不僅可以觀賞水面景色,同時也可以觀賞遠處山林之景,具有良好的觀賞價值。

圖1 水亭設計
橋式結構的設計本身就與水體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具有交通作用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人文文化思想。在我國,橋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景觀內容,對于我國園林建設也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國園林水景營造過程中,水面設橋是出于多方面考慮的設計形式。一方面,通過橋景觀設計,實現了園林景觀的聯系性,確保橋式結構設計應用更加積極合理。另外一方面,在橋式結構設計過程中,也是水中景色觀賞的完成地點。在水景橋設計過程中,水橋的類型多種多樣,適合應用于不同的水體景觀,對于我國水橋的設計應用也有非常關鍵的作用。在水橋設計過程中,主要的橋梁形式包括步石橋、梁橋、拱橋、浮橋以及吊橋等。在景觀造橋過程中,不僅需要根據園林水體環境進行造橋,還需要根據景觀需求進行設橋。如,吊橋設計更符合娛樂性特點,在水淺位置,可以設置小型吊橋,以方便游覽者進行觀光賞玩。
案例二:圖2 為某園林內的石橋設計。從圖2 分析可知,該橋的設計采用拱橋形式,并且通體采用白色理石,這樣的顏色搭配,更顯質樸,讓橋梁設計與水面和岸邊植物形成相互配合。同時從拱橋的形式選擇而言,選擇拱橋形式更符合該處水景的需求。該處水景屬于流動性較小的小型湖泊水,更具有靜謐安詳的特點,所以利用石橋的厚重性與水體景觀的特點交相輝映,提升園林設計效果。

圖2 水橋設計
依水修榭是水體景觀設計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形式。我國古代《園治》當中有所記載榭的作用,主要是供游人休息的位置。修榭的主要目的是供游人休息和觀賞,從而提升了園林的應用效果,對于園林的設計應用更加合理,在園林依水景觀設計中,榭設計主要是在園林水邊搭建平臺,并且在平臺周邊完成實體掩護的搭建。另外,在園林依水景觀設計過程中,部分地區的水體景觀設計加大了榭的開放程度,讓榭形成開放式臨水的狀態,從而提升榭景觀的美觀性。
案例三:圖3 為我國某園林的水榭設計,該榭設計形式與亭形式形成結合采用了一面開放的結構形式,同時在其結構設計中,讓榭與水形成直接接觸,不僅讓榭成為了休息的場所,同時也讓榭形成了一種可以供游客觀賞的景點。而通過該榭的設計也可以分析榭與亭的區別其實更在于其臨水的位置,與其相比亭的位置更偏于中心,而榭偏于臨水,是依據不同觀賞水體角度而設計的不同景觀。

圖3 水榭設計
水面建舫的形式是一種特殊的依水景觀形式。舫在我國古代是一種小船,而后在園林建設中逐漸應用,演變成一種類似船的建筑物。換言之,舫是一種以船為主要形式的建筑物,現代園林設計中通常將船體下部設計為石質結構,以提升建筑形式的穩定性,而上部結構為木質結構,更貼近于我國古代小船形式,利用舫的景觀設計,形成水景中“一葉孤舟”的形象,提升水景的文化氣息。
案例四:圖4 為我國某園林水舫景觀,該水舫景觀坐落于河流岸邊,背后依靠大山,介于山與水之間,形成了山、水、舫景觀的相互配合。從圖中可以看出該處水舫景觀比較大,整個形勢選擇船+樓亭的形式,是常規的水舫景觀,該處水舫景觀,形成了整個園林的觀景臺。并且由于整個水舫比較大,能夠容納更多的人,讓水舫成為了園林休息的好位置。水舫外形別致,酷似船只,能夠與園林形成良好的呼應,對于園林風景優化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園林建設效果。

圖4 園林水舫圖
水是萬物之源,滋養萬物,水是萬物賴以生存的環境,所以在水林水景建設中,可以采取動植物設計,來提升水景的美觀性,同時也讓游覽者時刻想起,水與生命的關系。例如,在當前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大部分都是采用魚類作為水體景觀動物,魚兒在水中欣喜不僅是貼近自然的表現,同時也能夠實現水體微生物、水體生物圈的建立,是水生生態環境還原的表現。
案例五:在大部分中式園林建設中,都建造錦鯉群,不僅是美觀性的需求,同時也是文化的重要寫照。中式園林池多種多樣,其形狀只求與整個庭院和諧統一,相得益彰。有的將魚池與休息座椅結合起來,也有的把魚池與欄桿踏步等組合在一起,以便爭取更多的綠化面積創造舒適的環境。中式園林池以山水園林為基本形式,力求自然與人工巧妙、完美地結合,創造出自然舒適、溫馨典雅的生活空間。圖5 為我國某中式園林錦鯉群。從圖中可以發現,該處園林景觀在設計過程中,不僅良好的處理了水景與生物的關系,也完成了水景與山石關系的處理。從圖中可以看出,整個水池是由山石保護,山石與水、水與錦鯉之間相互形成配合,最終形成了美輪美奐的景觀。

圖5 中式園林錦鯉圖
水中植物具有柔美的特點,與柔水交相呼應,一般水生植物的艷麗都在于靜水當中,很少有急水之中生長嬌美的植物。所以,水中植物的設計更應該回歸自然,以靜態美的荷花為主要的水中觀賞景觀。另外,在水景設計中,不可或缺岸邊水景設計。以本文案例二中的圖片而言,水岸邊的垂柳更具有“神秘”的美感。水滋養植物,植物彰顯水的靜謐,這正是自然界中二者之間的關系。
在園林景觀水體設計過程中,也應該正確處理水體與山石之間的關系,通過水體與山石之間的景觀設計,確保水體景觀設計應用更加合理。山與水是我國古代文人墨客最為喜愛之物,皆因二者相同也有不同。相同之處在于二者均為自然景觀,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財富。而二者之間的不同在于一剛一柔,巖石為剛,堅硬無比,更具陽剛之美。水為柔,具有輕柔嫵媚之意,二者相互融合,方為我國古代造景中所謂的“陰陽平衡”。在水與山石的造景中,包括假山與水、湖與湖心石、雕塑與水亭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彰顯了山與水之間的搭配美感。
案例六:例如,蠡園,地處風光秀美的蠡湖之濱,三面環水。遠眺翠嶂連綿,近觀假山聳翠,曲折盤旋。而且蠡園假山就水而疊,因水而活,盡顯山水交融之“假山真水”的無限情趣。圖6 為該處湖石景觀,完美呈現了湖水與山石之間的關系。

圖6 湖石景觀
臨水駁岸形式的設計成為了園林水體景觀的成敗關鍵。在園林水景設計過程中,臨水駁岸是水與陸地的交接位置,該位置應該更具有自然特點,同時在其設計中,也需要具有良好的藝術美感。所以,在臨水駁岸設計中,要綜合考慮自然和藝術之間的關系。在駁岸形式選擇、駁岸建造材料的選擇中完成駁岸的綜合設計,最大限度地提升駁岸的設計應用效果。如,當前我國園林駁岸設計中,大部分選擇自然岸邊形式進行設計,包括州、島、堤等多種形式。
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水體景觀本身就兼具動態美感和靜態美感。所以,在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應該遵循動靜結合的原則,完成園林水景動態美觀和靜態美觀的良好融合,促進園林景觀優化設計。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其景觀設計非常關鍵,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設計效果。
動靜結合設計過程中,就是要注重靜態景觀設計和動態景觀設計搭配。如,上文中提出的水中亭、水中橋以及水邊舫的設計,在將水中植物與動物在靜態景觀中搭配設計中,提升景觀的動靜結合效果。例如,在現代景觀設計中,在橋面中經常設計鯉魚群,通過鯉魚的活躍性吸引游客,并且增加水景的融合性。
水景與植物的良好融合,利用水中植物和岸邊植物的良好搭配,讓水體與植物交相呼應,同時利用水體景觀的設計要點,確保水景設計效果。在水景植物搭配設計過程中,應該遵循生態性原則、美觀性原則以及平衡性原則,確保水景植物能夠符合水生生態環境。水景植物與水景之間形成生態配合以及景觀配合,才是植物造景的重要形式。例如,湖面靜水中搭配荷花,更能夠凸顯水生生態的升級,而荷花綻放之所,正是水景最美之時。
山石與水景的自然搭配更能夠凸顯園林的整體美景,可以說山石、林地以及水景是園林景觀的主要構成。在其設計過程中,應該做好園林的良好設計。進行山石與水景的綜合設計而言,確保水景設計應用更加合理,在進行山水搭配過程中,應該注重二者外在形式的塑造。如,在水中建造的假山元素,更具有山水相逢之意,將二者融合搭配,也體現了自然的魅力。
水景造景過程中,更應該注重水景活力性氛圍的營造。水為萬物之源,可動可靜,但無論是何種形態,水的活性必然是水體景觀的魅力所在。彰顯水體的活性更為重要,正如我國古代用詞“一潭死水”,是形容水景缺乏生機的意思。水景生機的營造更是動靜結合設計的需求,在設計過程中,更應該注重水中動物和水中植物的搭配設計,二者綜合搭配,讓水體更具有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