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榮啟

中央蘇區開展的革命競賽形式多樣,廣泛而又深入。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時間,競賽的內容不盡相同,但目的都是一個,即廣泛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通過革命競賽這種形式,在群眾中,在單位與單位之間,形成一個你追我趕的生動活潑的爭當先進模范的可喜局面。
中央蘇區創辦的報紙《蘇區工人》于1932 年8 月25 日刊載《江西省職工聯合會提出各縣職工聯合會革命競賽條約草案》,對競賽的單位、內容、目的、組織領導等方面都作了明確規定。
該《草案》顯示,從1932 年9 月1 日至11 月1 日,兵工廠與中央印刷局等國家企業需:第一,加強參戰工作,幫助紅軍家屬,組織慰勞隊自愿募捐慰勞紅軍。第二,努力增加生產,在這兩個月內生產要超過以前的10%,節省材料,生產完美優良,組織義務勞動。第三,組織文化教育工作,在這兩個月內要建立(識字班、讀報班) 墻報政治討論俱樂部,軍事研究組要按時上課訓練。瑞金、會昌、勝利、興國、于都、贛縣等16 個縣需:第一,各自負責幾十到百余不等的擴大紅軍工作,擬擴紅總數達1850 人。第二,動員工人群眾參加各種抗戰組織,如工人赤衛軍、模范營、慰勞隊、偵探隊、破壞隊,參加修理道路橋梁等工作,在兩個月內必須做到99%的工人參加上述各種組織。第三,發展經濟斗爭及保護經濟利益。第四,擴大與健全工會的組織。第五,加強文化教育工作。同時特別提出,各縣職工會9 月1 日必須派代表到中心縣開會訂立革命競賽合同,到11 月1日,各中心縣職工會召集鄰縣工會代表,將兩個月革命競賽進行總結,檢閱工作成績優良者特別獎勵。這就強調了工會對革命競賽的組織領導和對先進模范的獎勵。
從上述材料中不難看出,當時的江西省工會對革命競賽的內容要求具體、工作組織到位。在艱苦的戰爭年代,工會用這種競賽的形式來調動廣大職工群眾的積極性,用先進集體和個人的事跡來推動競賽廣泛深入地開展,其工作發揮著巨大作用。
革命競賽在中央蘇區開展得如火如荼,尤其是在國家企業,職工的精神面貌為之一新,職工的覺悟明顯提高,生產效率大幅度增長。1934 年6 月26 日的《紅色中華》刊載的《我們是蘇維埃的主人,我們是為自己勞動》一文中寫道:
跟著前方戰事的日益緊急,我們兵工彈藥廠工友的工作積極性也極大地提高起來了,我們每月所定出的計劃都能超過,特別是從六月份起,與五月份的生產量比起來,每天的生產更增加到百分之五十以上。有時我們更能做到不管是下工的鐘響了,停工的哨子吹了,我們還是不覺疲勞地努力工作,因為這時我們的心里只有這樣一句話:“多造一顆子彈,就多消滅一個敵人呀!”
這里我們有好多模范的工友,他們不斷地研究生產技術的發明。現在他們已經發明了兩件軍用品,試驗的結果(效果) 非常靈(好),并且還可以節省大批的材料。茲將這幾位光輝(榮) 的發明家寫上我們的紅匾:
賴祥瑞同志,羅吉昌同志。
上列兩位發明家已由廠部報告供給部,由總供給部獎了最光榮的獎品和獎金。現在還有陳嫩娣同志正在繼續研究,也許不久就有新的發明。
通過該文章可以看出,在紅色政權領導下,職工的身份、地位、精神面貌、價值取向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對為什么勞動、以什么態度對待勞動已有了較明確的認識。時任全總蘇區中央執行局委員長劉少奇在1934 年3 月專門為革命根據地的工人所寫的《用新的態度對待新的勞動》一文中指出:在蘇維埃政權下,蘇維埃的工廠企業與合作社企業,是工農大眾所共有的財產。它不是為著剝削工人、生產利潤去供養一部分寄生蟲,而是為著供給戰爭,為著供給工農大眾的需要,為著創造人類最大的幸福而生產。因此,國家企業與合作社企業中的工人、職員,應該愛護自己的——民眾的工廠企業,把自己所有的技能與天才貢獻出來,為著發展和鞏固蘇維埃企業與合作社企業而斗爭、而努力生產。我們國家企業中的工人,大多數能夠了解這一點。他們用新的態度來對待新的勞動,他們感覺到現在是為著自己而工作了,很大地發揮了他們的勞動熱忱,創造了勞動新的形式——生產競賽、生產突擊隊、義務勞動,及為蘇維埃與合作社工作而自動減低工資等。他們了解這不是為著哪個生產利潤,而是為著戰爭,為著工人、農民自己,應該如此地去勞動。他還強調,把那些真正的突擊隊員——勞動的英雄們,列在紅板上去!極大地在群眾中獎勵他們。因為他們是革命戰爭中生產戰線上的先鋒與模范。
在中央蘇區開展的革命競賽中,各級工會組織和婦女組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934 年4 月14 日第4 版的《紅色中華》曾在《紀念“五一”,以新的態度對待新的勞動》這一大標題下,發表了《在提高勞動紀律、實行節省聲中,十一個機關職工會訂立競賽條約》的消息。消息中稱:在徹底粉碎敵人五次“圍剿” 前,為爭取戰爭的全部勝利,中央財政部、糧食部、對外貿易總局、糧食調劑總局、國家銀行總行、中央印刷廠、財政部印刷所、造幣廠、中革軍委印刷所、合作總社、國家銀行瑞金支行十一個機關,共同服務于戰爭的前線,于上月十六日在全總的領導下互派全權代表訂立下列提高勞動紀律、實行節省運動的革命競賽條約。條約如下:
一、競賽時間:競賽時間定為一百天,自一九三四年三月二十一日起到六月三十日止。
二、競賽事項:
子:勞動紀律
(一) 遵守辦公時間:按時上工,無故不得遲到早逃,無故不得離開辦公場所。在辦公時間內不談笑吵鬧,以犯規次數和人數比例為標準。(二) 做義務勞動:機器生產的,因班數與機器限制者,在可能范圖內每天增加半小時到一小時。機器工作的,以工作需要每天增時間不得少過一小時,以每個月所做的義務勞動時間與全體人數為標準。(三) 每天應該做的工作應當日完成,每天匯報時檢查一次,以匯報記錄為標準。
丑:節省
(一) 節省工資津貼幫助戰費,按照實際工資額數(伙食除外) 節省比率如下:一元至二元的節省百分之二十;二元至五元的節省百分之三十;五元至十元的節省百分之四十;十元以上的節省百分之五十(以全體等級人數為標準)。(二) 每人每天節省二兩米幫助紅軍給養。附注:參加此條例者計中央財政部、國家銀行總行、造幣廠(全體工人在內)、國家銀行瑞金支行及財政部印刷所、中央印刷廠、中革軍委印刷所的工作人員。(三) 每人每天節省一個銅圓幫助戰費,以參加人數與工作人數比例為標準。(四) 節省辦公費,按照預定決算來估計,由中央審計委員會評判。(五) 種萊園,要做到在百天內可自給五天菜(但國家銀行總行最低十天)。(六) 養豬,除豬本外,以養豬的只數和長的重量,以伙食單位的人數比例為標準。(七) 衛生,機關周圍每星期大掃除一次(廚房溝渠在內);廁所每星期日大掃除一次,平日由各自規定;不吃塘水,吃河水要過濾;吃萊每人分開一份;減少病人的百分比,按人數與請病假人數比例為標準。(八) 儲蓄,以人數及每人工資津貼的百分比為標準。
上列八項中以第(一)、第(二) 兩項為競賽的中心,百分比以第(一)、第(二) 兩項各占百分之二十,其余各占百分之十。
三、檢查工作
為切實執行工作起見,特組織下列兩種檢查會議。
(一) 經各參加機關職工會代表聯席會推選陳沖虛、呂漢勛、黃亞光、鐘聲湖、××五同志組織一個總的檢查委員會,以黃亞光為主任,每逢二號、十七號下午一時在國家銀行總行集中開會一次,進行總的檢查。(二) 分下列四組,按各組自己所規定的時間,每周互相檢查一次。造幣廠、中央印刷廠、財政部印刷所,三個廠的代表合組一個檢查委員會,在中央印刷廠集中會同檢查,以陳沖虛為主任。合作總社、糧食調劑總局、對外貿易總局、國家銀行瑞金支行,四個部門代表合組一個檢查委員會,在國家銀行瑞金支行集中會同檢查,以呂漢勛為主任。中央財政部、國家銀行總行、糧食部,三部代表合組一個檢查委員會,在中央財政部集中會同檢查,以鐘聲湖為主任。中革軍委印刷所單獨組織一個檢查委員會,主任另選,總檢查會須另有專人檢查。
四、評判員
公(恭) 請下列各機關負責人為本條約的評判員(名單略)。
黨中央局組織部、中央印刷廠古廠長、國家銀行毛行長、中央政府謝秘書長、中央印刷所戴所長、全總國家企業部倪主任、中央財政部林部長、中央造幣廠楊廠長、合作總社胡社長、糧食部陳部長、中央審計委員會阮主任、中革軍委印刷所左所長、對外貿易總局錢局長、糧食調劑總局姜局長、國家銀行瑞金支行呂行長。
五、本條約參加機關各執一份。
六、競賽優勝者給獎旗一面,并由參加各機關派代表,用軍樂鳴爆迎送前去。
十一個機關的職工會代表簽字(名單略)
公歷一九三四年三月十六日
這則消息從一個側面生動而具體地展示了當時開展革命競賽的方方面面。一是領導重視,由中央有關部門和國家部委的主要領導擔任評判員。二是競賽具體,可操作性強。三是廣泛發動群眾,評比條件中非常明確地指出以人數比率為標準,強調了參加競賽中群眾參與的廣泛性。四是以精神獎勵為主,競賽條約中提出,競賽優勝者給獎旗一面,并由參加竟賽的各個單位派代表,用軍樂鳴爆迎送。五是擔任具體組織競賽工作的是各級工會,競賽條約的簽字代表是這11 個單位的職工會代表。
中央蘇區開展的生產競賽、工作競賽在各級蘇維埃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級工會組織積極投入、精心謀劃、大膽組織,不斷擴大競賽的范圍和領域,從工廠發展到機關和學校。當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許多部門的領導也親自動員,并參加競賽活動的評審工作,將“學先進評模范” 的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關于中央蘇區開展的生產競賽,1934 年3 月1 日的《中華全國總工會給赤色職工國際報告》中特地作了說明。該報告中指出:在蘇維埃國家企業中,工會提出了為鞏固和發展蘇維埃企業而斗爭的任務,提出了“增加生產” “節約材料” “改良技術” “提高勞動紀律”等口號,并且組織生產突擊隊及生產競賽等。工人常在8 小時工作時間之外自動延長工作時間到9 小時、10 小時。一般的工人生產勞動熱憂是很高的……這個報告中還特別強調:在發展農業生產與恢復工業生產方面,工會也進行了許多工作。
中央蘇區開展的生產競賽、工作競賽,從1932 年開始,到1934 年10 月紅軍主力開始長征,在這三年左右的時間里,由于蘇維埃政府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工會組織的精心組織,競賽活動呈現出三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參與的群眾面廣,農村、機關廣大人員積極參加革命競賽,而國家工廠的職工參加生產競賽的達90%以上;二是獎勵以精神獎勵為主;三是表彰先進模范是以表彰先進單位、先進地區為主。
中央蘇區開展的生產競賽、工作競賽和涌現出來的先進單位及先進模范人物受到表彰的經驗,很快影響到其他建立了政權的根據地。其他根據地也紛紛展開革命競賽,對在競賽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川陜革命根據地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1933 年2 月,川陜蘇維埃政府宣告成立,被毛澤東稱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大疆域”,在川陜20 多個縣的有600 多萬人的廣大地區上,建立了鞏固的川陜革命根據地。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的各縣普遍掀起了土地革命,分到了土地的農民積極性很高,擁護黨的領導,積極參軍,僅僅1 年多時間,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就從由湘鄂皖贛轉戰到川陜時的1 萬多人發展到8 萬多人。
為了發展經濟,保障戰爭物資儲備及生活需求,川陜革命根據地積極建立了兵工廠、被服廠、造幣廠、造紙廠、印刷廠等一批國家企業。為了調動員工的生產積極性,川陜總工會和各工廠工會組織員工開展革命(勞動) 競賽,按產量對員工進行獎勵。在企業開展革命(勞動) 競賽,企業的員工生產積極性很高,不斷掀起生產的高潮。如川陜革命根據地的兵工廠1933 年就生產子彈千萬發,炮彈13.8 萬枚,修理槍炮3.01 萬桿(門),生產手榴彈10 萬多枚,生產迫擊炮彈和重追擊炮彈3 萬余發,有力地支援了前線,保障了戰爭的需要。一批先進模范人物也在競賽中涌現了出來,受到了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