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陽 王佳
鞍山師范學院
對于地方本科高校來說,目前正處在向應用型大學轉型的摸索時期,不僅是高校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對高校發展提出的考驗。在當前教育發展形勢下,地方本科高校結合地方有關教育改革方面的部署情況,通過改革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應用技術性人才,深化產教融合,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等共同建設現代產業學院,加快向應用型轉變戰略。通過加強產業學院組織與制度建設,全方位多角度的推進探索,依托有效的運行機制和制度保障體系,可以顯著提升產業學院的軟實力。
當前國家經濟迅猛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發展速度迅猛,其與產業深度融合,使得整個產業對高科技含量要求呈現迅速遞增趨勢,對于高端技術研發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面對當前需求的整體形勢,承擔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要任務的地方本科院校任務艱巨,在立足培養滿足企業需求,符合地區發展趨勢所需的高端人才的基礎上,亟待探索一種能夠實現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發展的辦學模式。
由于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在產教融合方面實踐經驗較少,尤其是如何選擇合作渠道、采用何種合作模式、如何進行合作內容的選擇以及什么樣的合作機制這些問題上,還沒有優化的解決方案。通過建立產業學院,與行業和企業合作共建的形式,能夠集聚資源,實現緊密的產學互動。這不僅能夠實現雙方都滿意,也有助于解決校企合作的問題,形成一種長效的機制。
吳中超提出,作為應用型大學建立產業學院,應與區域企業的創新主體在產業鏈和創新鏈進行融合,實現協同創新,幫助區域產業換代升級,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等。周步昆團隊指出,產業學院是應用型高校實現“變軌超車”的重要契機,圍繞人員、資源、科技、文化、利益及制度方面闡述了產業學院應具備的“六融六新”內涵特征,提出了產業學院應具有的專業及專業集群、師資、人才培養、科研及社會服務等功能的架構設計,同時給出了產業學院建設和運營過程中的管理制度與評價實施方向,為應用型高校進行產業學院的設計和建設提供了借鑒,具有積極意義。
據麥可思公司數據調查分析,很多畢業生就業質量堪憂,職業能力欠缺,專業技術掌握的不扎實,工作實踐能力差,進而導致對工作沒有信心,不能夠認同所從事的工作,總想著跳槽不停換工作,流動性大,這些問題使得企業用人成本大幅上升,困擾不已。通過產業學院的建立,實現一種產教融合模式,即學習和工作相互融合,在完成學業的同時有機會近距離接觸企業,對所從事的行業和企業發展前景有全面的認知,了解企業的運營模式和業務流程,對職業有清晰的了解,明確未來的就業方向,具備創業的基本素養,掌握創業的基本技能,畢業時,學生可以直接和合作企業簽訂勞動合同也可以依據雙向選擇有機會被推薦到同行業的企業中去,也可以選擇自行創業,這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很大程度提高就業質量和創業能力。
在相關研究和實踐中有一個相近的概念“行業學院”,大量的研究表明“產業學院”和“行業學院”是一類事物的不同稱謂,行業學院是產業學院的另外一種表達方式。李寶銀等指出“產業學院教育是一種‘跨界的教育’,其強化高校與行業之間的教育伙伴關系,進行多面向的策略聯盟,以完成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任務”。朱士中認為產業學院模式的人才培養,具體是通過高校與地方互動來推動高校不斷發展,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來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朱為鴻指出產業學院秉承著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實現校企合作雙贏及校企共享資源,依托高校建立的,獨立的屬于新型的教育機構,其運行機制不同于其他二級學院。綜合以上學者從產業學院不同方面的論述,本人認為產業學院是綜合性或應用型高校的一個科研教學單位,同時產業學院的教學目標是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的應用型人才,為產業、行業和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產業學院現已逐漸成為高校與行業、企業以及整個的產業鏈能夠進行緊密的對接的一個重要載體,以校企深度合作為主要模式。
產業學院需要依托某區域某行業的產業群,并與之共同打造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方案,構建適合地方企業與地方應用型高校的聯合協同育人機制,建設地方師范類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促進地方高校的成果轉換,實現地方經濟的產業升級,這是地方性應用型高校聯合企業創建產業學院的初衷和目的。
產業學院的建設,可以提升學生的專業和實際動手能力,掌握行業前沿技術和企業工作流程,提升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有效實施產教融合,經校企雙方協商,成立并共建產業學院,通過學校和企業形成的這一合作模式,實施有指向性的人才培養模式,將企業打造為一個優質的實習實訓實踐教學基地,實現了地方人才需求、產業和行業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的有效銜接,打造了教學與企業生產流程,培養一種新型的高校與就業相匹配的人才培養模式。
產業學院是一種新型的教育實體,其以培養高素質應用技能型人才為目的,在高校與企業共同合作的基礎上,兼具功能性、職業性、合作性、服務性的育人特點。產業學院不僅讓學生學習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同時還鍛煉學生的職業工作能力,社會適應能力,提高自身綜合能力,為滿足區域經濟發展培養高質量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在“專業質量、課程體系、人才模式培養、校內外實習實訓實踐基地、師資隊伍建設、產學研合作平臺”等七個方面采取校企協同的運行機制,具體運行機制包括:
地方本科高校在學科專業建設方面存在著一些共性問題,如:學科專業結構布局亟待優化、學科專業一體化發展不夠深入,專業特色不夠鮮明等等。產業學院的建設,使得高校與行業、企業以及整個的產業鏈能夠進行緊密的對接,不同專業之間互相融合,形成特色優勢的專業集群,實現專業集群式發展;依據行業和產業發展趨勢,建設實踐教育平臺,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引領高校內部治理方式及制度的變革,對同類專業的建設與改革將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基于產業學院的模式,高校同產業、企業同樣具有話語權,使得高校能夠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產業學院使得高校與行業、企業的距離被拉近,高校更清晰明確行業企業需要的是什么樣的人才,制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更符合實際。在校企協同下,產業學院需要與合作的產業、行業以及企業共同完成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資源的協同建設、人才培養過程的實踐以及人才培養質量的評估等工作,把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和崗位需求作為服務導向,不斷加強學生學習能力培養作為主線,重新設計教學體系、教學內容和方法、人才培養方案以及學生考核評價方式,以實現最終人才培養目標,高校教學工作與企業生產運營、教學內容與行業準則以及專業鏈與產業鏈相對接。促進“引企入教”,整合要素和資源,做好人才培養工作,共同實現協同育人與產教融合新模式。
在課程體系的設計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個人素質、應用技能以及創新能力,將專業課、專業基礎課、實訓實踐課進行整合,建設應用型課程模塊,鍛煉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以現代產業學院所服務的產業、行業企業需求為主進行課程教學體系的重新梳理、教學內容的更新、課程框架設計,建設一批較高質量學校和企業共同打造的金課、優質的課程教材和有參考價值的典型案例集。為了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職業實踐能力,在整個育人過程中,要加大實踐教學所占的比重,依托行業、企業技術革新項目,將企業一些真實的項目和產品設計加入到畢業設計項目庫中。同時,利用真實的企業生產環境,讓學生動手實踐,有效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校企聯合建立校內外實驗實習實訓基地不僅是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效路徑,也是高校做好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標。按照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標準,根據現代產業學院所服務的行業企業生產技術和流程、將高校的教學資源與企業的實踐資源融合一起,構建知識教育體系和實驗實訓實習環境。通過產業學院與企業合作,打造功能齊全、資源共享、運轉有效的實驗實習實訓基地,有效的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對即將所從事崗位的適應能力。在資源共享的基礎上,顛覆傳統的大四學生到企業實習的模式,讓學生有機會在校外實踐基地進行實戰訓練,進而達到人才培養目標。在培養學生基本技能訓練時,除了在教室上課,還結合實訓室的訓練;在培養綜合技能訓練時,除了在實訓室還到工廠實踐;在培養創新與研發能力時,引入企業實戰項目,將畢業設計與研發項目結合,使學生提前感受到職場的訓練。
產業學院亟需打造一支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這些教師不僅要專業知識扎實也要對于技術業務熟練掌握。因此,校企協同加大校內教師轉型力度,根據提前計劃選派教師到現代產業學院所服務的行業企業進行培訓、掛職工作和實踐鍛煉。完善“雙師雙能型”專兼職教師引進、認證與使用機制,引進各行各業經驗豐富的專業技術人士和管理專家作為專兼職導師,同時,邀請現代產業學院的行業技術專家作為企業導師給學生授課,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智囊團隊,為學生提供雙線授課、共同指導,并積極探索導師激勵制度。
產業學院的教師團隊不僅承擔日常的教學管理活動也要積極參與到行業和企業的實踐中去,通過近距離全身心的投入到實際企業中去,能夠促使教師的理論知識和業務能力產生巨大的變化,有助于提升其教學能力。高校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會定期安排相關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一方面讓教師清晰的認識到企業需要的畢業生具備什么樣的能力、素質和知識,在提升學生綜合能力方面大有可為。與此同時,通過與行業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溝通合作,共同完成教學任務,有助于教師正視自身的能力,認清自己是否有欠缺的地方,哪些方面需要繼續提升,在整個教學中相互交流學習,更有效的培養教師綜合素質,并促使教師考取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以實現地方本科高校發展及產業學院的健康運行為目標。
在管理制度方面,產業學院實行每個產業學院均成立由校企雙方(或學校、企業、行業、政府等多方)代表組成的理事會,主要負責現代產業學院在辦學過程中專業設置和專業建設、培養方案制訂、課程建設、“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行業企業專兼職教師選派、校內校外實驗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等系列問題的統籌處理。現代產業學院實行雙院長制,設院長2名,由現代產業學院所牽頭的二級學院院長和企業方領導兼任,采用的是院長責任制,理事會對于產業學院的重大決策有最終決定權。產業學院理事會的成員主要包括高校的教師代表(教師代表可以是校級或二級學院的負責人)和行業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及專業技術人員。地方本科院校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務就是提高辦學整體實力,服務地方發展需求,培養實際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建產業學院方面是有著巨大優勢存在。保證產業學院良好有效的運行需要構建一套符合高校實際情況和產業企業實際需求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不僅要滿足地方院校正常培養人才的教學活動開展的需求,也要確保產業和企業培養人才實踐能力的需求。只有滿足這些條件,產業學院的管理制度才能服務于培養高質量高素質人才。
高校應轉變傳統的科研方式,與行業和企業直接對話,針對行業企業的實際需求,共同建立研發團隊,合作開展橫向課題研究。高校利用自身的學術科研優勢,結合行業關鍵性問題和核心技術,和企業一同開展創新活動來解決產業技術創新問題。通過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深化拓展與遼寧省龍頭行業企業的戰略合作,建設服務地方特色產業的行業共性技術研發中心,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不斷摸索探究如何實現產業化和先進技術的途徑,持續加強高校在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助力。
產業學院是當今社會經濟環境下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路徑的有益探索,是產教深度融合的新型載體,符合地方本科高校的辦學規律。產業學院的建設的目標必須是校企資源共享、共同合作,追求不斷的發展,聚焦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戰略需求,結合學校內部和學校外部的多方面優勢資源,綜合利用起來,改革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學科與專業相互融合,提升人才核心素養,推動高校的應用型轉型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在產業學院實際具體的建設及運行過程中,無論企業內部還是校方內部還存在許多值得研究的問題,需要不斷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