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鳳
統(tǒng)編教材中的古詩數(shù)量較以前版本的教材有了大幅度的增加,這樣的增加不是增加學生的學習難度,而是增加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積累,從而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那么,教師在小學古詩教學中,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才能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呢?
詩畫同源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中的獨特現(xiàn)象。很多古詩中都自然存在著或濃或淡的畫意。學習這樣的古詩,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在詩畫互動中放飛想象,幫助學生進入古詩的意境之中。
課文中出現(xiàn)的古詩,每一首都配有圖畫或插圖,用來突出主要人物的事跡,或用背景圖來襯托詩情畫意。在教學中,有畫面感的東西對學生來說有直接的吸引力,教師就可以順勢安排學生先看看畫面。在引領學生看畫面、賞畫面時,教師引導學生說出畫面上的景物、人物,說出看畫面的直接感受,把學生引入與畫面關系密切的詩歌境界之中。這樣的古詩學習,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就可以借助學生對畫面的觀看,讓學生對古詩學習產(chǎn)生興趣和期待。如教學《敕勒歌》,如果一開始學生就學習詩歌題目,“敕勒”兩個字就頗讓人費解。如果教師用課件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畫面,說說從畫面上看到的東西,學生就有了學習興趣。他們會說出畫面上是無邊無際的草原,草原上有無數(shù)的牛、羊、馬,還有牧民在騎馬奔馳。他們這樣說肯定是無序的,教師要引導他們從無序到有序地說畫面的內(nèi)容:從上到下,由天空到草原;由近到遠,草原和天空又合到一起了。
教學古詩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復誦讀,目的正是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的用字之美、音韻之美、意境之美。
如教學《夜宿山寺》,一位教師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誦讀方法。一是讀詩題。這首詩的題目與《敕勒歌》很不一樣,題目中字詞的意思都不像“敕勒”那么生僻,只要讀清楚、讀準確了,學生就能夠基本明白題目的大致意思;而讀準確就需要注意題目中后三個字的聲母,平舌音中夾著翹舌音,方言區(qū)的學生讀起來有一定困難。對此,教師可以在領讀的基礎上,讓學生互相練讀,直到讀準確為止。二是自由讀詩句,目的是讓學生反復練讀詩句,達到讀熟練的目的;學生在試讀時需要圈畫一下難讀的字詞,練習讀音,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是學讀的階段。三是讀節(jié)奏韻律,教師可以采取范讀的策略,讓學生模仿教師朗讀的節(jié)奏和語調(diào),讀出相應的節(jié)奏和語氣,向著讀好古詩邁出第一步。四是反復練讀,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詩句意思時,需要一邊讀一邊理解。教師采用一嘆三詠的方式引導學生讀古詩,學生借助詩句內(nèi)容作出必要的回應,這種應答之間學生就需要一次次地朗讀詩句。五是表演讀,教師根據(jù)本詩的內(nèi)容和表達特點,引導學生想象詩人在夜色之中登上高樓之巔,仰望星空時的那種與星星之間的親近感,情不自禁地伸出手與星星進行互動。六是配樂吟唱,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詩人李白當時是怎么吟出這首詩的,讓學生明白古人作詩是隨性吟唱出來的。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對古詩的理解,和著音樂,用比較自由的方式進行吟唱,感受古詩的情感和意境。
雖然統(tǒng)編教材增加了古詩的篇目,但是,這些篇目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浩如煙海的古詩名篇相比還只是個零頭。因此,在古詩的學習中,教師還要拓展學生的閱讀面,讓學生閱讀更多的古詩,形成一定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積淀。
在數(shù)量眾多的古詩中,一方面是一些著名詩人有大量優(yōu)秀詩作傳世,這些詩中存在著各種聯(lián)系,可以放在一起讀;另一方面人們習慣上根據(jù)古詩的題材、主題、表達方法等特點進行歸類,形成不同的集合體,如送別詩、鄉(xiāng)愁詩、田園詩、邊塞詩、詠史詩等。在課文中學習某一首古詩時,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同一詩人的不同作品,或選擇不同詩人的類似作品,組織學生進行群詩閱讀活動。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第9課《古詩三首》中的《清明》,本課關注的是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風俗習慣,另外兩首詩《元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體現(xiàn)的是春節(jié)和重陽節(jié)的風俗,學生自己讀讀詩句就能從中找出有代表性的風俗習慣。但是,《清明》中的四句詩,學生讀來讀去都難以讀出其中包含的祭祀、掃墓等方面的習俗。對此,教師可以展示一些描寫清明風俗習慣的古詩,如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詩句中出現(xiàn)的“清明”“哭”“紙錢飛”“古墓”“死生別離”等詞語,表現(xiàn)的正是掃墓的情景;再如程顥的《郊行即事》,詩句中出現(xiàn)的一些關鍵性詞語,如興逐、莫辭、莫忘歸等,表達的是人們在春光里手舞足蹈、縱酒放歌的情景。由此可見,古人在清明節(jié)的活動也是十分豐富的。
總之,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不同學段和古詩所在單元,采取借助想象畫面、誦讀體驗、拓展閱讀等策略,引導學生感受古詩的語言魅力,獲得多種情感的體驗與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