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軍
古詩詞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僅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教學目標,而且在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上也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從所學習的古詩詞中挖掘指向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的因素,讓學生通過古詩詞學習切實提升自己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注語用就是關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從讀的角度看,節奏感、韻律美是古詩詞的基本語言特征;從理解的角度看,精練含蓄、富有跳躍感是古詩詞典型的語言特征。在古詩詞教學中,語用能夠派上的用場多,可以關注的層次、對象就更不在少數,值得教師重視和引導學生學習。
如教學賀知章的《詠柳》,比喻的運用是詩中突出的表達手法。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說說哪些詩句運用了比喻的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這種泛泛而論的學習,其實算不上關注語用,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詩句中找出獨特的印象和感悟。《詠柳》中運用比喻的詩句有“碧玉妝成一樹高”“二月春風似剪刀”。對此,關注語用的學習,至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進行。一是要理解每句詩中比喻是如何運用的,二是比較兩句詩在運用比喻時的異同,三是比喻的運用在詩歌中所起的作用等。在第一個比喻中,詩人用碧玉來比柳葉,是抓住顏色相似做比喻的基礎;加上柳葉與碧玉都能給人小巧玲瓏的感覺;“小家碧玉”與柳樹具有的柔美細膩、婀娜多姿的女性特點相通,足見這一比喻的妙處需要學生仔細品味。在第二個比喻中,詩人以有形的剪刀來比無形的春風,看似不夠貼切,實則妙不可言:春風之前冠以“二月”,正是春寒料峭的特征,即便這樣,春風還是以無形的剪刀神奇地完成了作品——嫩柳葉。在此基礎上,學生分析兩個比喻句的特點:本體都是嫩柳葉,一個用“碧玉”關注形象,一個用“剪刀”關注過程,兩相結合,共同營造出春日里柳樹的美。
學生理解古詩詞內容、意象、藝術特色等,離不開思維的支撐。只有借助思維的力量,學生才能建構與古詩詞學習有關的知識、技能,提高思維能力。

如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學生需要思考的問題是:詩人王維明明是寫佳節來臨自己身在他鄉特別思念親人,為什么要寫家鄉的親人想念自己呢?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學生在讀詩句時要思考“從哪些詞句中可以看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情”這個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注意到第一句詩中連用兩個“異”字,表達了詩人無處傾訴思鄉之情,只有翻來覆去地想個不停;還有第三句詩的“遙”字,表達詩人回家的路途遙遠,思鄉之情便化作了對家鄉親人的苦苦思念。學生順著詩人的思維去思考,就能找到詩歌中思維的支撐點,抓住這一思維支撐點,從不同層面進行想象、思考,就能有效提高思維能力。
古詩詞學習中的審美,離不開對意境的感知與把握。意境通常有兩個特點,一是真情實感,二是有限的語言表達無限的內涵。培養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審美情趣,主要是通過誦讀、品味、想象、鑒賞等途徑來關注古詩詞的意境。
如《清平樂·村居》是辛棄疾的一首表現鄉村生活的詞,詞人在作品中描繪了溫馨的鄉村生活畫面。學生畫出句內停頓后,教師播放配樂朗讀,讓學生跟著誦讀,從中感受詞的音樂美。在清新的鄉村環境中,每個人出鏡都很有特色。老夫妻一邊喝酒,一邊聊天,悠閑自得。老夫妻倆在聊什么呢?學生既可以結合詞中所寫的其他內容進行想象,又可以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聯想。在日常生活中,家中的三個兒子做著不同的事情,與自己的能力相當,尤其是小兒子臥在溪頭無拘無束地剝蓮蓬,情趣十足,詞中的意境也由此盡顯出來。詞人多么渴望自己也能如詞中的老夫妻那樣,無憂無慮地生活在和平的環境里,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的樂趣。但是,詞人因一直力主抗金而遭受投降派的排擠和打擊,閑居在江西上饒長達二十年。顯然,詞人渴望的是一種真正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不是內憂外患之下的茍且偷安。
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關注古詩詞蘊含的文化內涵,讓古詩詞中的文化因素助力學生成長。
如教學送別詩時,詩人通常借助具有文化內蘊的景物與事件,表達依依惜別之情。《詩經》中的“柳”就與離別聯系在一起,通過諧音雙關表達“留下來”的意思。折柳送別是很獨特的送別方式,北京冬奧會閉幕式上大片的柳葉,就蘊含了離別之意,表達了對來自世界各地的冰雪健兒的送別之情。《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柳”“酒”等都是具有深刻文化內涵的事物。詩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或許客舍周圍的樹木不止一種,但詩人關注的只是“柳色”,心頭涌上的是離愁別恨,希望借助“柳色”讓朋友留下來,別去那不可知的遠方。再看“酒”,中國的酒文化本身就很深厚,“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就是例證,而以酒餞別又是由來已久的風俗,朋友間喝酒話別,既纏綿又豪爽,使送別之意盡在酒中。學生懂得從文化的視角理解送別詩,就能夠從中傳承傳統文化中的精氣神。
總之,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站在立德樹人的高度,引導學生在古詩詞中盡情吸收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樹立文化自信,提升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