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清紅 來平英
摘要:《基礎護理技術》在培養高職護理學生的核心能力和綜合素養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該文以四川護理職業學院的教學實踐為例,分別從課程定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設計與實施、實施案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存在問題與改進措施這7個方面介紹高職護理專業《基礎護理技術》課程的說課設計。力求為同行們在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護理??基礎護理技術??說課程??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2)07(b)-0000-00
Lesson?Design?of?"Basic?Nursing?Technology"?Course?for?Nursing?Majors?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
DENG?Qinghong??LAI?Pingying
(Sichuan?Nursing?Vocational?College,?Chengdu,?Sichuan?Province,?610100?China)
Abstract:?"Basic?Nursing?Technology"?plays?a?pivotal?role?in?cultivating?the?core?competence?and?comprehensive?quality?of?vocational?nursing?students.?This?article?takes?the?teaching?practice?of?Sichuan?Nursing?Vocational?College?as?an?example,?and?introduces?the?basic?nursing?major?of?higher?vocational?nursing?from?six?aspects:?curriculum?orientation,?teaching?objectives,?teaching?content,?teaching?design?and?implementation,?teaching?quality?assurance?system,?existing?problems?and?improvement?measures.?"Technology"?course?design.?Strive?to?provide?a?reference?for?colleagues?in?the?development?of?nursing?professional?talent?training?programs?and?courses.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Nursing;?Basic?Nursing?Technology;?Speaking?Course;?Course?Design
《基礎護理技術》是高職護理專業的基礎和核心課程之一,在培養學生核心能力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筆者在深入研究高職院校評估指標體系的基礎上,結合筆者學院教學實踐,從以下7方面系統介紹《基礎護理技術》課程的說課設計。
1??課程定位
基礎護理學屬于護理專業各門課程的綜合應用,同時是學生之后學科專科護理知識的重要基礎,在整個高職護理專業課程體系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發揮著橋梁與紐帶的作用。
《基礎護理技術》是一門生命科學中綜合自然、社會及人文科學的應用型學科,是三年制高職護理專業的必修課、專業核心課,是校企合作開發的基于工作過程的理實一體化課程。該課程屬于專業技術模塊,是連接醫學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橋梁,是學習各專科護理的基礎,也為臨床頂崗實習奠定基礎,最終為實現專業核心目標服務[1]。
2??教學目標
素質目標:能將良好護理禮儀規范應用于護理技術操作中,動作協調、美觀、大方、得體;具有救死扶傷的精神和愛傷觀念;具有養成良好的職業素質、細心嚴謹的工作作風、慎獨的工作精神;能夠樹立大健康觀念和整體護理理念,注重人文關懷[2]。能力目標:專業能力,即具有入出院護理操作技能、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生活護理及基本治療技術、生命體征評估與護理、書寫與管理醫護文件、對急危重患者進行搶救、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等能力;方法能力,即具有自主學習、管理病人、循證護理、評判和創新思維能力;社會能力,即具有與病人溝通交流、建立治療性人際關系的能力。知識目標:理解各項護理操作技術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并能聯系實際;理解各項護理技能的目的、適應癥、注意事項;能說出常用護理技術的操作原理;能識別操作過程中患者可能出現的反應并能正確處理。
3??教學內容
3.1?課程開發理念
根據崗位需求,本著“需用為準、夠用為度、實用為新”的原則,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增加臨床護理新進展,刪除疼痛、睡眠、CPR等其他課程的內容,務必使課程內容做到實用性和針對性相統一。
3.2教材選用
為呈現以上教學內容,教材選用我院自主開發,付能榮副教授主編的新型數字化教材《基礎護理》。
3.3?課程結構
根據工作崗位特點以及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最終依據患者到醫院就診流程設置為醫院環境、入院護理、住院護理、醫療文書、臨終及出院護理6個模塊。
4?教學設計與實施
4.1??學情分析
該課程屬于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重要課程,目前學生基本上為“00后”,在進行全面調研后了解到,智力因素方面學生想象力和記憶力較強,但上課時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思維碎片化的現象;非智力因素方面學生積極性較高,榮譽感強,善于運用各種信息技術設備[3],但團隊合作意識有待提升。
4.2??整體設計思路
一是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對接,理論學習中,以基礎護理基本理論知識為重點,選擇合適載體承載教學知識,學生以“學中做”掌握基本理論知識;二是教學方法與學生特點對接,在技能學習中,創設臨床模擬情境,施以多種教學方法,學生以“做中學”,促進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的融合;三是線上與線下對接,在每個學習模塊中,以任務為驅動、線上自學;線下有的放矢、重點突破[4]。
4.3??整合教學內容
從學生的實際情況著手,可將課程內容進行合理拆分,理論知識的教學對應崗位工作流程,學習時設定為服務對象入院、住院、出院的大背景下[5],教學邏輯清晰,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都能夠得以有效培養。跟隨教材主線設定,教學內容從淺到深、從易到難,與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相契合。各個教學模塊根據知識難易度來合理分配學時,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內容。
4.4?學時分配
該課程開設于三年制高職護理專業第二、三學期,每周4學時,兩學期共計144學時,理實比1:1。充足的實訓課,保證了學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職業態度和職業習慣。不僅為畢業后初級護士崗位群奠定基礎,也為后續專科護士的職業發展鋪設可持續發展的路基。
4.5?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在6個學習模塊中,分解知識點和技能點,運用合適的教學載體,靈活選用講授、案例分析、演示、任務驅動、情景模擬等多種教學方法,依托任務案例、微課、教學課件等教學資源和多媒體教室、理實一體化教室、護理實訓中心和虛擬仿真等教學環境。考核評價包括形成性與終結性評價,促進學生專業能力的習得,也強化了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及素質目標的達成。
4.4?課程考核評價
該課程的考核評價分理論和技能兩部分進行。其終結性與過程性考核的比例均為7:3。強調觀看視頻、主題討論、分組任務、自學與測試等“線上MOOC學習行為[6]”的占比。
5實施案例
5.1??案例1
此次教學案例選擇肌內注冊的知識,將教學過程劃分為課前準備、課內實施、課后提升以及考核評價4個模塊。
首先是課前準備。教師利用“學習通”App上傳肌內注射定位法的相關視頻或動畫,吸引學生興趣,讓其自主觀看探討。隨后發布案例,提出學習目標,學生自行收集資料上傳App,在討論區進行溝通交流。
其次是課內實施。選擇新聞案例進行課堂導入,提出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應緊密契合,屬于課程目標的進一步細化。將學生合理劃分為各個小組,分析目標任務,通過找一找、畫一畫、練一練的探究過程,讓學生開展仿真模擬演練。實訓室播放肌內注射教學視頻,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真人注射,促進實踐能力提升。最后師生一起進行總結討論,解決學習難點,真正實現了教學做的有機結合。
再次是課后提升。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布置的繪圖作業,并自行錄制操作視頻上傳到App,隨后在App中完成教師布置的知識問答題進行自我檢測。另外,學校實訓中心保持開放,學生能夠利用閑暇時間來進行實踐操作訓練,對課內知識進行鞏固。
最后是考核評價。通過考核評價來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也能夠為后續課程的優化設計帶來更多參考依據。借助于知識點問答、平臺測驗等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檢測,將檢測結果作為期末評價的30%。每學期結束后要求學生進行理論考試、實踐考核等,將最終成績作為期末評價的70%,從而形成更加全面的考核評價機制。
5.2??案例2
課前啟發:教師利用雨課堂課向學生直接推送知識要點,學生自行收集相關資料并完成課前預習。
課堂內化:教師為學生播放如下視頻來引出新課內容:某男子進行戶外運動時突然倒地暈倒,屏幕顯示問題“該男子倒地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如果你恰好經過,你應當怎么做?”隨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問題展開交流討論,制訂救護方案。教師針對各個小組提出的救護方案展開點評總結,同時組織實踐模擬演練。學生根據教師的示范開始分組練習,練習時屏幕播放相應視頻,教師仔細觀察學生并及時進行指導和糾錯。當學生基本熟悉操作后開展角色扮演活動,比如:選擇一名學生扮演倒地的患者,再選擇另一名學生扮演路過的護士,要求其對該“患者”實施基礎生命支持技術,針對“護士”在實踐操作中存在的錯誤和問題由其他學生共同指正,如此一來不但深化了學生的理解,還有助于活躍課堂氛圍。最終教師使用多媒體設備對該節課涉及的知識要點進行總結分析,如按壓部位、頻率等。
課后深化:要求學生利用閑暇時間主動進行課后練習,如存在問題第一時間向其他同學或教師進行交流。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選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還能夠使用雨課堂實施課堂考勤、組織在線測試等。另外,還能夠建立以案例為基礎,以臨床作業為主線,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課程考核機制。
6??教學質量保障措施
6.1?師資力量
該課程教學團隊擁有朝氣蓬勃、愛崗敬業的教師團隊20余人,學歷和職稱結構合理。以該課程為基礎,細分研究方向,助力教師精準培訓。
6.2?教學質量監控
學院對教學文件,如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案等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和規范,以保證教學質量。在教學資源上,該課程依托護理實訓、護理虛擬仿真兩個中心及學習通、學會學、雨課堂等平臺,開展教學。最后,“三聽、四評、四督”的質量監控體系監控教學實施過程,保障了教學效果。“三聽”即領導干部、專家、教師同行聽課;“四評”即學院、系部、專業、課程、畢業生進行自評,專家、同行、學生、教師進行評教,學生、教師評學及用人單位評價;“四督”即院、系兩級督導,系部、教研室兩級督查,教代會、學代會督管,及以上組織進行督改。
7??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該課程建設中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師資力量相對不足,大部分欠缺臨床實踐,可通過內培外引的方式提升本教師隊伍的教學水平。第二,信息化平臺的運用欠靈活,應推進信息化平臺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深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改革。第三,教學與臨床的結合度欠佳,應加強二者之間的溝通合作,深入實施“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教學改革。第四,學生臨床思維有待提升,可推進校企深度合作,增加見習比例;運用DXR系統和OSCE考核來提升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總之,學校要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以就業為導向,真正培養“學得實、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魏芳.教師標準化病人在中專基礎護理學課程教學和綜合實訓中的應用[D].合肥:安徽醫科大學,2019.
[2] 黃芳,楊艷霞,易國萍,等.護理學基礎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實踐[J].護理學雜志,2021,36(12):73-75.?[3] 楊斌.信息化技術在護理學基礎課程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養生保健指南,2020(32):79-80.
[4] 張倩倩,賀棋,曹文靜,等.基礎護理學實驗課程自主互助、合作探究教學模式應用研究[J].綠色科技,2021,23(1):222-223.
[5] 史學敏,馬純華,韓祺.護理學基礎課程項目化設計與教學應用[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0(2):32-35.
[6] 王娟,王希梅.護理學基礎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與實踐[J].中華護理教育,2019,16(4):25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