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雅欣
摘 要 為了解我國循環農業的學術動向,回顧總結我國循環農業的研究熱點和有關文獻,使用文獻計量方法和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分析2011—2021年我國循環農業領域的研究態勢和前沿。結果表明:循環農業領域的研究發文量在過去10年中呈現平穩趨勢,循環農業的研究熱點經過不斷演進,目前對于生態環境方面的研究成為研究前沿。
關鍵詞 文獻計量;循環農業;CiteSpace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0.037
我國是世界人口與糧食大國,巨大的糧食壓力使得農業發展面臨著資源高消耗和過度利用等嚴峻問題[1]。循環農業最大限度地減輕環境污染,同時實現農業的價值增值與環境改善,逐漸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模式[2-3]。近年來,循環農業研究成果不斷深入,然而受限于文獻閱讀量與專業領域的跨度,很難從整體的視角出發,分析某一領域的發展結構與整體脈絡[4]。基于此,本文以CiteSpace軟件作為基本計量工具,選取2011—2021年與循環農業相關的文獻,將發文量、作者、研究熱點等作為計量維度進行分析,通過繪制知識圖譜的方式,總結循環農業的發展階段和研究熱點,以期厘清循環農業的研究脈絡。
1 研究方法與數據處理
1.1 研究方法
本文運用文獻計量法研究循環農業的發展態勢。文獻計量法利于客觀、量化和整體化地揭示特定領域的結構、特性和規律[5-6]。通過陳超美教授開發的CiteSpace軟件,構建并可視化展示文獻、發文期刊、作者、關鍵詞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而可以獲得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發展前沿[7]。
1.2 數據處理
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學術期刊數據庫。由于文獻數量龐雜、期刊質量參差不齊,本文運用高級檢索功能,檢索主題設置為“循環農業”,期刊來源選用“SCI+EI+北大核心+CSSCI+CSCD”,時間范圍設置為2011—2021年,在初步獲得檢索結果后,剔除了關聯度較低的文獻,篩選出362篇研究文獻作為研究樣本。
2 結果與分析
2.1 發文量及變化趨勢
通過對近10年的文獻進行檢索,本文將循環農業的研究分為3個階段(見圖1):急速下降階段(2011—2015年)、快速發展階段(2016—2017年)、平穩發展階段(2018—2021年)。2011年核心期刊發文量為近10年中最高點,2011年農業農村部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和加強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工作相關政策,將循環農業作為重點任務發展,促使當年循環農業相關研究大量增長;2016—2017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與全面實施,農業農村部相繼提出兩項與循環農業有關的發展規劃,并提出要發展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使我國循環農業步入快速發展階段。2018—2021年期刊發文量逐漸平緩,循環農業發展進入平穩發展階段。
2.2 期刊分布情況
本文選取發文量、綜合影響因子排在前8位的期刊,體現文獻的質量及分布特征(見表1)。其中《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農業現代化研究》《中國生態農業學報》載文量均超20篇。從發文質量看,中等水平的期刊載文量占主導,高質量期刊載文量相對較低。從整體看,近些年有關循環農業的研究在數量增長上略有波動,農業生態與經濟方面的期刊文獻收錄的集中度較高。
2.3 影響力評價
影響力較高的論文可以綜合反映科研機構的學術水平、學術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8]。據表3可知,盧貴敏的單篇文章被引率占8篇論文總被引次數的20.61%,位于第一位。文章提出從田園綜合體角度發展循環農業的理念與思路,在政策指引與實施策略方面為循環農業拓展延伸提供路徑。尹昌斌及其團隊的兩篇文章被引率均在160次以上,被引率占28.18%。高被引文章主要集中于我國循環農業發展的理論、產業延伸路徑及構建循環型農業產業鏈方面,說明對于循環農業的理論體系及發展路徑是科研學者的研究重點[9-10]。同時農戶對循環農業的技術采納意愿的實證分析也占據較大的被引率,說明循環農業的技術選擇及種養結合的循環模式不斷引起學者重視,并引發更深層次、更大范圍的研究[11]。
3 循環農業研究熱點與前沿
3.1 研究熱點
關鍵詞能體現文章的核心,對關鍵詞的整理與研究,可以體現一個研究范圍的熱點[12]。本研究使用CiteSpace分析軟件在論文中獲得高頻關鍵詞,研究得出我國循環農業的研究熱點集中于循環農業、循環經濟、生態農業、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產業鏈、產業融合、低碳經濟、發展對策、制約因素等10方面。研究內容集中于以下3類。1)基于循環農業、生態農業、現代農業等相似理論體系的研究,分析具體的實施路徑。2)基于產業鏈視角的研究,探討產業融合視角下循環農業的實施方向。3)基于生態效應與制約因素的角度,探究不同循環農業模式的效益及制約因素的影響。
3.2 研究前沿
關鍵詞突現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領域的關鍵詞在一年中突然多次出現,通過關鍵詞突現率判斷和把握研究的最新趨勢[13]。本研究通過關鍵詞突現圖譜來判斷和把握研究的最新趨勢(見圖2)。從關鍵詞突現圖譜看,2011—2015年出現現代農業、綜合評價、低碳農業、影響因素等高突現詞,說明這一階段從現代農業、低碳農業與綜合評價角度研究循環農業成為這一時期的研究熱點。2016—2018年,產業融合、利益聯結是熱點突現詞,這一階段關于循環農業產業融合的研究成為新的研究分支。循環農業發展的目標是在減緩污染、提質增效的同時實現利益效益最大化,產業融合是循環農業實現產業鏈延伸,達到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徑。2019—2021年,生態農業、環境等關鍵詞多次出現,環境問題的研究及以生態農業為基礎發展循環農業成為當前的研究前沿。9F1AF3B5-8C75-4DAF-812F-2DE88D7B8FCF
4 結論
發展循環農業是實現資源節約、清潔生產、循環再生的重要方式,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軟件對我國循環農業的研究熱點進行量化分析。研究發現,近10年內循環農業領域的文獻發表數量整體上呈平穩發展,高質量期刊載文量相對較低,循環農業的研究熱點不斷演進,現階段循環農業領域的研究更關注不同方式下所產生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關于環境問題與生態農業的發展成為我國循環農業的發展前沿。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背景下,今后的研究需在減少環境污染、實現生態文明等方面的技術研發與實施路徑探尋方面有所發展。
參考文獻:
[1] 尹昌斌,周穎.循環農業發展理論與模式[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2] 韓玉,龍攀,陳源泉,等.中國循環農業評價體系研究進展[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3,21(9):1039-1048.
[3] 尹昌斌,周穎,劉利花.我國循環農業發展理論與實踐[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3,21(1):47-53.
[4] 付豫玨.鄉村治理的CiteSpace計量分析:研究演化、前沿趨勢與展望[J].經營與管理,2022(5):107-115.
[5] NEDERHOF ANTON J.Bibliometric monitoring of research performance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humanities:A review[J].Scientometrics,
2006,66(1):81-100.
[6] 田亞平,常昊.中國生態脆弱性研究進展的文獻計量分析[J].地理學報,2012,67(11):1515-1525.
[7] 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33(2):242-250.
[8]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清潔生產的意見[EB/OL].(2011-11-20)[2022-05-01].http://www.moa.gov.cn/nybgb/2011/dseq/201805/t20180524_6143000.htm.
[9] 熊晶,陳曉煒,譚康銘,等.基于文獻計量的我國循環農業研究態勢分析[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45(8):58-66.
[10] 盧貴敏.田園綜合體試點:理念、模式與推進思路[J].地方財政研究,2017(7):8-13.
[11] 尹昌斌,程磊磊,楊曉梅,等.生態文明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路徑選擇[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5,36(1):15-21.
[12] 姚睿寬,苗欣.農業綠色發展問題研究進展及趨勢:基于CiteSpace計量分析[J].綠色科技,2022,
24(4):262-267.
[13] 鄧志宏,韋素瓊,游小珺,等.基于CiteSpace中國農業產業集群研究:述評與展望[J/OL].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1-14[2022-04-1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513.s.20220414.1757.010.html.
(責任編輯:劉寧寧)9F1AF3B5-8C75-4DAF-812F-2DE88D7B8F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