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芳
摘 要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鄉村治理面臨著傳統文化迷失、鄉賢精英流失等現實問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要實現鄉村有效治理必須充分發揮鄉賢文化價值與作用。鄉賢文化是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傳承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實現社會和諧的道德根基。鄉賢文化價值在鄉村治理中得以實現,要發展鄉賢文化,弘揚鄉賢優良傳統;完善治理環境,吸引鄉賢精英回流;重建鄉土秩序,為鄉賢參與治理搭建舞臺;加大監督力度,實現對鄉賢治理的有效規制。
關鍵詞 鄉賢文化;鄉村治理;價值
中圖分類號:D422.6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0.042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要解決好“三農”問題,首先要治理好鄉村。立足于我國社會處于轉型期,國情、社情、民情等各種社會問題交織在一起,使得鄉村基層治理在實踐中需要面對一些困境和挑戰。鄉賢文化是鄉村文化的基石,長期以來對當地區域范圍的村民生活有著價值引領和行為規范的作用。有效發揮鄉賢文化在鄉村治理中的時代價值,是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關鍵所在。
1 我國鄉村治理中面臨的現實困境
鄉村治理是一項由基層政府、自治組織、村民等治理主體對鄉村社會進行管理的系統工程。隨著社會轉型加劇,各種新事物、新發展對傳統社會帶來沖擊,鄉村社會治理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特別是鄉賢文化建設滯后于鄉村社會發展需要,給鄉村治理帶來了一系列現實困境[1]。
1.1 傳統文化迷失
中國有著悠久的農耕歷史,在這樣一個鄉土社會中,村民尊崇民風民俗,守鄉約,講禮儀,儒家文化在言傳身教中影響村民一言一行,形成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但是,社會轉型帶來的各種問題,沖擊著傳統道德文化的教化作用。尤其是市場經濟下利己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價值觀扭曲著青壯年一代農民。在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城市的多元文化流入鄉村,逐步瓦解著鄉村原有文化格局,消解著鄉村文化認同的價值基礎。
1.2 鄉賢精英流失
城鄉發展差距大,具有較好公共設施、社會保障、文化教育的城市吸引鄉村具有較高文化的中青年到城市發展,引發了鄉村精英人才向城市流動。空心化的鄉村無法凝聚村民的向心力,鄉村結構進一步松散[2]。鄉賢精英一旦流出很難回流,他們不再愿意回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較差的鄉村,這就導致了農村人才資源流失,出現人才斷層,不利于農村的長遠發展。例如,鄉村文化活動缺少人力與財力支撐,文化產品匱乏,傳統的民俗民風傳承后繼無人,農村文化的創新動力不足。
2 鄉村治理中鄉賢文化的特點與價值
鄉賢文化是傳統文化與地域文化相融合發展的時代精神財富。在新時代的鄉村治理中,既要堅持全面依法治理,運用法律法規對村民日常行為進行法律層面的約束,也要發動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充分發揮鄉賢文化的道德教化作用,有效化解村民之間矛盾糾紛,維護鄉村社會和諧穩定。
2.1 鄉賢文化是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2015年中共中央出臺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創新鄉賢文化,弘揚善行義舉,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鄉建設,傳承鄉村文明[3]。自古以來,鄉村紳士、賢達顯貴備受村民尊重,在于他們或學識淵博,或道德高尚,或技術高超,或德高望重,一言一行成為村民學習的典范。到了現在,在傳統鄉賢意義上,進一步豐富了鄉賢對象的范疇,不僅有返鄉創業的發家致富帶頭人、科技從業者、鄉村干部,還有退休的官員、文化創作者等。這些新鄉賢既有較好的傳統文化底蘊,又接受過現代先進文化教育;既出生于鄉村、成長于鄉村、致力于鄉村,同時又在大城市歷練發展,具有開闊的視野、遠大的志向;既能夠信守傳統倫理道義,又能勇于革新。正因為新鄉賢具有這些特征,使得鄉賢文化能夠適應時代發展潮流,易與村民產生精神共鳴,比較容易被村民理解并認同接受。
鄉賢文化符合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要義,是鄉風文明的重要基石。鄉賢文化充分利用自身的本土優勢,引導廣大村民積極向善,特別是與群眾有著天然的親近感,是塑造鄉村道德風尚的重要力量。因此,新鄉賢可以利用自己的社會人脈資源為鄉村發展爭項目、爭資金、爭資源;有的可以利用自己的政治影響力為鄉村長遠發展和社會穩定提供幫助;有的可以憑借自身的經濟能力和致富經驗,帶領村民發家致富;有的利用自己掌握的科學水平,指導村民發展集體經濟。由此可見,新鄉賢是鄉村經濟發展、關系和諧、社會穩定的主導力量。
2.2 鄉賢文化是傳承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
作為中國鄉村文化的獨有形式,鄉賢文化——具有地域文化與農耕文明的顯著特點。鄉賢文化倡導耕讀傳家思想,主張人要敬畏自然、守望相助,教育村民要反哺桑梓、澤被鄉里。在一定空間環境下,依靠血緣關系維系的家族成員,享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成長環境,潛移默化形成了類同的生活行為和思維方式,因此具有行為心理、價值取向的地域共識[4]。不同地域賦予鄉賢文化不同內涵,通過鄉賢文化展示了村民精神思想的區域性和獨特性。因此,大力弘揚鄉賢文化,旨在將地方文化內化于本地村民心中,沉淀于鄉風文明建設中。
傳承和弘揚鄉賢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建立起當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心,提升區域軟實力。例如,清代思想家魏源“敢為人先”的進步思想影響推動維新改革運動,后人在其思想影響下,為中國發展做出巨大貢獻。有起兵討袁,號稱“再造共和第一人”的蔡鍔將軍;有第一個點燃烈火,推動五四愛國運動的匡互生;有敢于與姚文元唱對臺戲的賀綠汀等,這些歷史人物就是魏源文化的踐行者,成為時代的驕傲。2)受文化長期熏陶,激發了當地民營企業家返家鄉、建家鄉的鄉情,通過請進來、走出去,打造特色產品,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如遍布世界的邵商在求實圖強中壯大后,懷著赤子之心,回到家鄉辦企業、辦工廠,帶領鄉鄰們脫貧致富、振興家鄉。
2.3 鄉賢文化是實現社會和諧的道德根基D530A9E5-7376-4845-A8C7-8A60E1615169
鄉賢文化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蘊含著德治、善治的力量,是維護鄉村社會祥和穩定的思想源泉[5]。當前,鄉村治理主體多元化,村民是鄉村治理的重要主體,尤其是鄉賢作為鄉村精英群體在鄉村自治中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村民、鄉賢與自治組織三位一體,相互補充,各抒所長,與基層黨組織共同治理鄉村,實現社會和諧穩定。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農村社會發展迅速,外來文化沖擊傳統鄉村社會,出現了復雜的社會矛盾,如征地拆遷、土地流轉、項目開發、村集體宅基地管理等問題,有效解決這些矛盾,成為當前鄉村治理的重要任務。為此,在一些村莊建立了調解工作室,除了邀請專業的相關法律人士參與其中,鄉賢也是調解室的主要調解員。那些有能力、有熱心、有威望、有口碑的鄉賢們,秉公辦事,成為村民糾紛的和事佬、村民利益的協調員,并且一些村莊在治理中探索出效果好、有特色的自治模式。例如,邵東市靈官殿鎮院落自治模式中的院落會議,就是發揮院落中鄉賢的人緣、親緣優勢調節院落矛盾,建立和諧的鄰里關系,加強村民與村干部、村民與政府之間的聯系。
3 鄉村治理中實現鄉賢文化時代價值的路徑探索
3.1 發展鄉賢文化,弘揚鄉賢優良傳統
發揮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要重視鄉賢文化的培育和發展,從而為社會發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利益觀。
1)重視傳統鄉賢文化價值的深入挖掘。要組織力量,全面調查各村歷朝歷代鄉賢文化的歷史資料,建立系統的鄉賢文化檔案庫,整理好祠堂、族譜、碑文等相關文獻資料。這些寶貴的資料是傳統鄉賢文化發展的歷史見證,要對地方有名鄉賢的民間故事、嘉言懿行展開深入研究,為地方鄉賢文化研究提供依據。另外,要重視鄉賢故居文化的開發,對已有的鄉賢祠堂、故居進行維修和改造,建立新鄉賢文化館等。2)與時俱進,弘揚鄉賢文化的時代新精神。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視鄉賢文化的傳承工作,根據實際情況,成立相關工作組,由財政劃撥鄉賢文化建設的專項經費,組織相關文化工作者整理新鄉賢的優秀事跡,通過微宣講等形式到鄉村進行宣傳,擴大新鄉賢的影響力。還可以把新鄉賢請進來,現場為中小學生、村民做事跡報告會,讓鄉賢時代新精神走進尋常百姓人家,從而鼓勵大家從身邊小事做起,向榜樣看齊。
3.2 完善治理環境,吸引鄉賢精英回流
鄉村治理需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鄉賢因其獨有的價值而亟需引導其參與鄉村治理。把鄉賢活動舞臺從具有得天獨厚優勢的城市吸引到鄉村,必須完善鄉村環境,增強鄉賢回流吸引力。
1)要加強鄉村社會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進一步激活新鄉賢回鄉熱情。通過各種渠道,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政府財政對鄉村創業的支持力度,為創業團隊提供業務咨詢和技術指導,以較好的創業環境吸引優秀人才返鄉創業。在鄉村全面推進依法治鄉,切實尊重村民個體意愿,保障個人合法權益,解決鄉賢返鄉的后顧之憂。利用多種方式激發鄉賢回鄉欲望,比如提供完善的醫療保障、必需的生活住房等。2)建立健全鄉賢參與社會治理的制度基礎。各級政府要出臺相應的法律制度,特別是鄉村治理的責任與權力,要有明確的法律界定,即依法用權,法不授權不可為。特別要理順鄉賢與村干部、鄉賢與村民、鄉賢與政府之間關系,避免治理過程中,涉及相關村務決策時出現不作為或者越權干涉等極端現象。同時,針對少數受宗族觀念、小農意識影響而出現的思想道德滑坡問題,要加強對新鄉賢群體的思想教育,避免鄉賢返鄉后淪為“村霸”“黑惡勢力”。完善環境既要注重社會氛圍等軟環境建設,也要重視法規制度等硬環境建設,齊抓共管,引導鄉賢群體參與鄉村治理,推進鄉村發展。
3.3 重建鄉土秩序,為鄉賢參與治理搭建舞臺
在傳統社會治理經驗的基礎上,利用鄉規民約豐富禮法結合的治理方式,對村民處理鄰里關系、夫妻關系、朋友關系進行道德約束。自古以來,我國的鄉規民約就充分體現了用德治融入鄉村治理,重視用法禮結合的方式維系鄉土秩序。在鄉村順暢運行的狀態下,政府往往獨立于于鄉村而存在,特別是封建時期皇權不下縣的治理模式,使鄉賢成為國家治理體制下的特殊成員,依靠鄉賢在國家政權與鄉村之間建立起緊密聯系。在此模式下的鄉土社會無法內生出法治秩序,必須通過鄉賢文化的影響力實現秩序下沉。因此,應重視社會組織對秩序塑造的力量,亟需建立運行有效的社會組織與村民、社會組織與權力機構之間的互動機制。這樣,民間組織既可以完成協助政府構建社會秩序的目標,也可以幫助村民憑借組織力量謀求更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高度重視并為社會組織提供發展空間,讓村民可以參與不同類型組織實現不同現實需要。有負責維權、調處矛盾的組織,有參與經濟合作的組織,有從事公益慈善活動的組織,有豐富業余文化生活的組織,這一系列的組織為村民參與村莊事務管理提供便利。
3.4 加大監督力度,實現對鄉賢治理的有效規制
為了對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實行有效規制,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的行政法規。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以下簡稱《組織法》就明確了村民大會的職權內容,凡是法律明文規定的權力,村民大會要依照法定的組織程序正確行使,任何個人或組織都不得干涉或者剝奪其權力。這就用法律的形式要求鄉賢要遵照村民大會共同制定的民主決策來參與治理,避免了以人代法、以權代法的現象。另外,鄉鎮政府根據地方民情,以《組織法》為指導,組織村民制定村民大會的相關細則。對于召開村民大會的程序、商討事項內容都要具體細化,尤其是要對規范村民的表決權有嚴格的說明,確保村民在行使表決權的過程中不受到人為因素的干擾。
4 結語
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重視“三農”問題,旨在推進鄉村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要利用和調動一切力量參與鄉村治理,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鄉賢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鄉賢文化在鄉村治理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功能,直面實踐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最大限度發揮鄉村社會治理中鄉賢文化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陳明.村民自治:“單元下沉”抑或“單元上移”[J].探索與爭鳴,2014(12):107-110.
[2] 武小龍,劉祖云.村社空心化的形成及其治理邏輯:基于結構功能主義的分析范式[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4(4):108-113.
[3] 佚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2015-02-02(1).
[4] 楊怡,鄭先友.徽州古村落的空間環境意象[J].安徽建筑,2003(2):11-13.
[5] 劉淑蘭.鄉村治理中鄉賢文化的時代價值及其實現路徑[J].理論月刊,2016(2):78-83.
(責任編輯:劉寧寧)D530A9E5-7376-4845-A8C7-8A60E161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