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華

落實,疫情防控與治病救人必須“兩手抓”,期待各地醫療機構和有關部門能夠把國家衛健委的要求落實落細,為更多家庭及群眾生命提供堅實的庇護。
這個春夏之交,上海格外艱難。新冠病毒肆虐,上海面臨著形勢嚴峻的疫情防控挑戰。4月23日,社交平臺上突然出現一則求助信息,被困上海出租屋的寧波白血病女孩小范在上海就醫期間不幸感染新冠,呈陽性,因此被醫院拒收,醫院稱“如果我們接收了你一個陽性病人,整個醫院都要停擺”。而另一則關于“郎咸平的母親在醫院外等待核酸結果4小時后去世”的消息更是引發社會強烈關注。
《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注意到,半年來,因為疫情,全國各地發生多起醫院拒收病人事件。一邊是急癥病人無法立即提供核酸報告的情況下,基本醫療服務需要得不到保障;另一邊是頂著疫情防控壓力的醫護人員,仍要承擔可能因急救而導致感染的風險。盡管相關部門一再強調既要做好疫情防控,也要滿足公眾正常就醫需求,但如何在嚴格執行疫情防控規定的前提之下,讓患者有序到醫院就診,卻涉及方方面面的問題,殊為不易,極易產生矛盾。
疫情防控是事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任務,病患的治療需求是不容耽擱的“剛需”,兩者之間不是一道單選題。
寧波女孩小范今年21歲,不幸患上了白血病,和媽媽一起來到上海瑞金醫院治療,在上海治療期間,母女倆在4月8日確診感染新冠,不得不離開醫院,被封控在上海的出租屋內隔離。在網絡大量曝光小范的求助信息后,居委會和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聯系上小范,經過協調,上海瑞金醫院表示可以提供診療服務。
上海瑞金醫院離小范和媽媽租房的地方并不遠,第二天凌晨5點左右,救護車就來了,小范母女倆來不及吃早飯,就去了醫院,可是等救護車到了醫院急診門口,醫院護士卻拒絕她們進入。護士表示,一旦接收了陽性病人,整個醫院都要關停,并建議她們去發熱門診或定點醫院。雖然小范一直強調說發熱門診是治療新冠的,而她不只是治療新冠,但僵持之下,母女倆最終又被救護車送回了出租屋。
實際上,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醫療機構如何協調疫情防控與治病救人的關系、如何平衡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與其他疾病患者的關系,一直頗受關注,也不時引發熱議。其間發生了一些令公眾遺憾、無奈甚至憤怒的事情,比如,有的需要定期治療甚至需要較頻繁治療的特殊病患者,因相關醫院被臨時封控而就醫無門;有的管控區居民突發其他疾病,因沒有綠碼而被醫院推來推去、不予收治;有的患者因為等待核酸檢測結果而被耽誤治療以致失去生命……甚至還出現了某地醫院一名護士發病,因自家醫院急診部暫時關閉而被送往其他醫院,后經搶救無效去世的事件。
早在上海4月2日舉行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有關負責人就已做出要求:目前上海各級醫療機構急診在規范防疫前提下全面放開。各村、居委會等要及時全面收集化療、孕產婦等重點人群需求,構建對接機制,保障封控區的就醫保障工作。
像小范這種情況,相關居委會在第一時間了解到信息后,原則上先與原來的就診醫院對接,如果因封控無法前往,需要及時安排到定點醫院救治。
“嚴查核酸檢測結果,也是醫院自我保護的一種措施。”一位醫學人士對記者說,拒收病人是錯,防疫不力也是錯,醫院也很為難。
對于核酸報告結果未出,但又急需緊急救治的患者,救治難點在哪兒?如果患者核酸結果未知,尤其是確診為陽性的情況下,醫生為其緊急救治或手術的風險和困難都是極大的。風險在于參與急救的醫務人員有感染的可能,困難則在于既要做好三級防護,還要避免可能會帶來的病毒二次傳播,一旦出現院內感染,醫院會暫時閉環管理、停擺,影響正常醫療服務的供給。
也有專家認為,“為了防止院內發生疫情傳播,要求核酸報告結果陰性才能進到這一空間去,但在急診救治中,這樣的規定其實是非常不合理的。核酸檢測通常需好幾個小時才能出結果,等結果出來才搶救,就無法做到急救了。但救命始終是要放在第一位的,就算是陽性的急癥患者也要搶救。如果真的不幸發生院內感染,也不至于會引發死亡事件,但延遲治療的話反而會有死亡事件出現,因此醫院不能因噎廢食。”
國家衛健委多次強調,疫情防控期間,醫療機構不得以任何理由,特別是不得以有沒有核酸檢測結果作為推諉、拒絕、延誤治療的理由,各個醫院要在搶救室、手術室、病房設立緩沖區,在核酸檢測結果不明的情況下收治急需接受治療的患者。
《工人日報》社評稱,如果說疫情暴發之初,一些地方或機構由于對疫情防控的相關準備不足,而出現一些不科學、不精準、不夠人性的操作,或許可以理解。但時至今日,在疫情防控上,醫療等機構的人員已不是初入職場的“實習生”,相關機構應該已經積累起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經驗,當疫情反復時,也應多一些淡定和從容。像醫療機構這種治病救人的地方,如果依舊沒有相應的預案和安排,遇到疫情依舊手忙腳亂、搞“一刀切”,顯然是不能被理解,也是不能被原諒的。
疫情期間,對大多數封控區、管控區的居民來說,就醫渠道是暢通的,各地也探索出不少好的做法。比如,有的地方將某些醫院確定為“黃碼醫院”,主要承接集中隔離場所封控區人員的相關醫療服務;一些醫院設立“綠色通道”,為突發急癥患者簡化檢查環節和入院流程;一些地方安排專車接送需要到醫院接受血透、化療等治療的患者,提供點對點服務;有些地方不斷加強“云門診”“遠程就診”等服務。但從一些地方群眾的反映來看,一些正常的就醫需求依然沒有得到滿足,就醫路上仍有不少“路障”。
4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針對“當前一些因為疫情封控的地區出現了就醫難的問題,請問如何保證抗疫和提供正常的醫療服務兩不誤”的問題,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表示,國家衛生健康委部署要求各地設立“黃碼醫院”,開通云門診,對危急重癥的患者在核酸檢測結果不明的情況下,及時啟動和規范使用急診、搶救室、手術室、病房設立的緩沖區域。醫務人員嚴格落實首診負責制和急危重癥搶救的制度,做好個人防護,及時有效進行救治,不以任何理由推諉拒絕,延誤治療。原則性要求之外,國家衛生健康委還對此提出一系列細節上的操作要求。
李斌強調,要統籌醫療機構內部的疫情防控和醫療服務工作。進一步強化醫療機構內的疫情監測預警,完善突發疫情處置的流程,一旦發現確診病例,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在及時有效做好應急處置工作的同時,要報告當地疾病防控指揮部門,統籌做好醫院的疫情防控和社會的疫情防控。對于發現病例的醫療機構,不能因疫情的處置一管了之、一封了之,在采取封管控措施后,迅速啟動應急機制,全力保障急診、透析室、手術室、重癥監護室、分娩室等重點科室醫療服務的連續性,確保急危重癥患者得到及時救治,盡最大可能減少疫情防控對醫療機構正常醫療服務的影響。
疫情防控與治病救人必須“兩手抓”,期待各地醫療機構和有關部門能夠把國家衛健委的要求落實落細,為更多家庭及群眾生命提供堅實的庇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