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慧,高 飛,韓 寶,聶 青,許鶴鳴,周孝秋,曲明山*
(1.北京市耕地建設保護中心,北京 100012;2.北京市房山區種植業技術推廣站,北京 102400;3.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北京 100029)
蔬菜產業是各省市農業發展的支柱產業,也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目前我國蔬菜的種植面積維持在2 000 萬hm2左右,其中設施蔬菜約占70%[1]。設施蔬菜多集約化生產,茬口多,產量高,每年從土壤中吸收大量的養分。在種植過程中,農戶科學施肥意識差,導致有機肥與化肥的施用量和施用配比不合理[2]。不合理的肥料投入會引起設施土壤鹽漬化和土傳病害加重[3],土壤養分失調,pH 降低[4],硝態氮和速效磷累積等問題[5],使蔬菜品質和產量降低,影響菜農收益,這與郝小雨[6]、潘可可等[7]關于有機肥與化肥對番茄產量和品質影響的研究結果一致。根據2019 年京郊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報告,在53個設施菜田監測地塊中,土壤磷高風險地塊43 個,占總監測面積的78.9%。
番茄果實營養豐富,品種多樣,口感好,既可以當蔬菜,也可以當水果食用,因此深受消費者歡迎。北京市番茄種植面積2 300 hm2左右,在四種蔬菜(番茄、辣椒、茄子、黃瓜)中種植面積最大,是北京地區蔬菜的主栽品種之一。根據2019 年京郊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報告得知,番茄種植化肥投入為105.9 kg/667 m2,在菜田監測作物施肥中屬于化肥投入最高的一種蔬菜。從作物養分盈余監測結果看,番茄總養分盈余量為59.1 kg/667 m2,其中氮、磷、鉀盈余量分別為20.1、34.6、4.4 kg/667 m2,磷盈余量最高。為此,本研究針對設施蔬菜磷肥過量現象,采用田間試驗的方法,于2019 年12 月—2021 年3 月進行了兩茬番茄種植過程中不同有機肥配施磷肥的試驗,探究了設施番茄栽培磷肥和有機肥的適宜用量,為農戶科學施肥提供依據,推動設施蔬菜的可持續發展。
試驗番茄品種分別為‘金冠58’(春茬)和‘粉紅太郎’(秋冬茬),試驗所用的N、P、K 單質肥料由尿素(N 46%)、磷酸一銨(N 12%,P2O561%)、硫酸鉀(K2O52%)配比而成。有機肥為商品有機肥,有機質46.5%,全氮1.32%,全磷1.40%,全鉀2.23%。灌水采用膜下滴灌。
試驗于2019—2021 年在房山區弘科農場進行。該試驗共進行兩茬,即春茬和秋冬茬。供試土壤0~20 cm 基本養分狀況見表1。
試驗分春茬和秋冬茬播種,兩茬底肥根據農戶施用習慣和推薦量,有機肥施用量分為高(2 t/667 m2)、低(1 t/667 m2)兩個大區,共8 個處理,每個處理3 次重復,小區隨機區組排列。
化肥全部追施,其中氮肥和鉀肥按推薦量施用,氮肥為12 kg/667 m2,鉀肥為16 kg/667 m2。磷肥在推薦量的基礎上按照以下處理施用,即處理1、5 不施磷肥、處理2、6 磷肥施用推薦施磷量的一半、處理3、7 磷肥施用推薦施磷量、處理4、8 磷肥施用推薦施磷量的1.5 倍。
不同有機肥施用條件下,苗期N-P2O5-K2O 配比四個處理分別為20-0-20、20-5-20、20-10-20、20-15-20,果期N-P2O5-K2O 配比四個處理分別為18-0-27、18-5-27、18-10-27、18-15-27。磷肥試驗8 個水平處理肥料投入量見表2。

表2 不同茬口和處理有機肥和磷肥投入量Table 2 Input amount of organic fertilizer and phosphate fertilizer in different stubbles and treatments
春茬試驗追肥為苗期肥1 次,第一穗果膨大后追施果期肥8 次,每次5 kg/667 m2;秋冬茬追肥為苗期肥1次,從第一穗果膨大期后追施果期肥2 次,每次10 kg/667 m2。其他措施同農戶日常管理。
試驗期間,番茄果實從第一茬果實成熟開始,每個小區取3 個重復、每個重復取24 株(1 畦)測產,在盛果期采取果實測定品質和全磷養分,打杈植株和拉秧植株(帶根)烘干后測定全磷養分。
土壤和植株相關檢測指標及方法參考文獻[8],其中,果實的VC 含量采用2,6-二氯靛酚滴定法測定,可溶性糖含量采用阿貝折射儀法,硝酸鹽含量采用分光光度計法測定,總酸采用酸堿滴定法測定。植株和果實的全磷含量測定采用H2SO4-H2O2消煮后,用鉬銻抗比色法測定;土壤有機質用重鉻酸鉀滴定法,銨態氮、硝態氮用連續流動分析儀測定法,pH 用電位法,電導率用電導率儀測定有效磷用鉬銻抗比色法,速效鉀用NH4OAC 浸提,火焰光度法測定。
平均增產率計算公式見式(1),當季土壤表觀磷盈虧及磷肥利用率參考文獻[9-10],計算公式見式(2)(3)。

式中,N為平均增產率,%;A為追磷肥區平均產量,kg/667 m2;B 為不追磷肥區平均產量,kg/667 m2;i為不同處理。

式中,P+-為當季土壤表觀磷盈虧量,kg/667 m2;FP為當季磷肥投入總量,kg/667 m2;NP為當季農作物全磷養分含量,kg/667 m2。

式中,P為磷肥利用率,%;CP為施磷處理作物地上部分全磷含量,kg/667 m2;DP為不施磷處理作物地上部分全磷含量,kg/667 m2;EP為施磷量(折純量),kg/667 m2。
萬分之一天平,BSA224S,賽多利斯;滴定管,25 mL,北京博美玻璃;可控溫電熱消解儀,GGC-M-36,國環高科;恒溫振蕩器,GGC-S,國環高科;紫外分光光度計,UV-1900,SHIMADZU 公司;連續流動分析儀,iFIA7,吉天儀器;火焰光度計,6400A,上海儀電。
試驗數據采用SPSS17.0 和Microsoft Excel 201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表3(見下頁)顯示了不同處理對番茄產量的影響,由表可知,在有機肥用量為2 t/667 m2條件下,兩茬番茄產量隨著磷肥用量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春茬處理3 產量最高,為4 995 kg/667 m2,比處理1(對照)增產43.21%,各磷肥處理與處理1 相比差異顯著;秋冬茬處理2 產量最高,為2 706 kg/667 m2,比處理1 增產14.42%,磷肥處理與處理5(對照)相比差異顯著。受寒冷天氣的影響,再加上秋冬茬病害現象比春茬嚴重,番茄整體產量秋冬茬相比春茬偏低。

表3 不同處理對番茄產量的影響Table 3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tomato yield
在有機肥用量為1 t/667 m2時,春茬番茄產量隨著磷肥用量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處理6 產量最高,為5 823 kg/667 m2,比處理5(對照)增產44.10%,處理6 與同水平下其他處理差異顯著;秋冬茬番茄為處理8 產量最高(2 550 kg/667 m2),比處理5(對照)增產25.25%。施磷肥處理與對照差異顯著。兩茬番茄產量結果表明,隨著有機肥的增施,相同施磷肥處理產量并未顯著提高。
2.2.1 不同處理對番茄果實全磷含量的影響
由圖1 可知,有機肥用量為2 t/667 m2條件下,春茬和秋冬茬番茄果實全磷含量分別是處理3、處理2 較高。從差異水平來看,春茬處理2、3 與處理1、4 間差異顯著,秋冬茬處理1~4 之間無顯著差異。有機肥用量為1 t/667 m2條件下,春茬和秋冬茬番茄果實全磷含量分別是處理6、8 較高。

圖1 不同處理番茄果實的全磷含量Fig.1 Total phosphorus content of tomato fruit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綜上,同一有機肥施用條件下,番茄果實全磷含量隨磷肥施用量的增加春茬表現出先升高后降低,秋茬因產量低,番茄果實全磷含量也相應減少。
2.2.2 不同處理對番茄植株全磷含量的影響
由圖2 可知,有機肥用量為2 t/667 m2條件下,春茬和秋冬茬番茄植株全磷含量均為處理2 最高。從差異水平來看,春茬處理1~4 之間無顯著差異,秋冬茬處理2、1 之間達到差異顯著;有機肥用量為1 t/667 m2時,春茬和秋冬茬番茄植株全磷含量均為處理6 最高。從顯著性差異水平來看,春茬處理6 與處理5、7、8 間差異顯著,秋冬茬處理6 與處理8 顯著差異。

圖2 不同處理番茄植株的全磷養分吸收量Fig.2 Total phosphorus uptake by tomato plants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s
可見,同一有機肥施用條件下,番茄植株全磷含量隨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處理2、6 最高,說明番茄植株全磷含量不會隨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2.2.3 不同處理當季的土壤表觀磷盈虧量
表4 顯示,有機肥用量為2 t/667 m2時,春茬和秋冬茬土壤表觀磷盈虧量均為處理4 最高,分別是43.04 kg/667 m2和30.09 kg/667 m2;有機肥用量為1 t/667 m2時,春茬和秋冬茬土壤表觀磷盈虧量均為處理8 最高,分別是29.15 kg/667 m2和16.92 kg/667 m2;可見,土壤表觀磷盈虧量、有機肥用量與磷肥用量表現較一致。同一施磷水平下,有機肥用量高時,土壤表觀盈余量也較高。

表4 不同處理當季土壤的表觀磷盈虧量Table 4 Apparent phosphorus surplus and deficit of soil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肥料利用率指的是肥料當季利用率,肥料當季利用率受前茬作物施肥量、有機肥用量等因素的影響較大,很難真實地反映設施菜田的肥料利用率[11-15],因此試驗在計算春茬磷肥利用率的基礎上,分析了春茬-秋冬茬(周年)作物的綜合磷肥利用率,即周年利用率。
由表5 可以看出,有機肥用量為2 t/667 m2時,春茬和春茬-秋冬茬(周年)磷肥利用率均為處理2 最高,分別為17.8%、22.8%;春茬和春茬-秋冬茬(周年)處理2 與處理3、4 之間差異顯著。有機肥用量為1 t/667 m2時,春茬和春茬-秋冬茬(周年)磷肥利用率均為處理6 最高,分別為20.8%、25.9%,春茬和春茬-秋冬茬(周年)均為處理6 與處理7、8 之間差異顯著。

表5 不同處理下的磷肥利用率Table 5 Utilization ratio of phosphate fertilizer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表5 顯示,同一有機肥施用條件下,隨著磷肥用量的增加,磷肥利用率降低。最佳肥料利用率表現為有機肥用量2 t/667 m2下的小于有機肥用量1 t/667 m2下的。總之,磷肥利用率不是隨著有機肥和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升高,有機肥和磷肥的合理搭配能夠提高磷肥利用率。與春茬磷肥利用率相比,番茄種植周年磷肥利用率大于當季磷肥利用率。
考慮到本試驗為定位試驗,因此只測定了種植一個輪回結束后秋冬茬番茄果實的品質。表6 顯示,各處理間的可溶性糖(除對照外)、總酸和VC 差異不顯著;硝酸鹽含量方面,處理4 與處理1、2 差異顯著,處理8 與處理5、7 差異顯著。總體來說,磷肥用量增加對番茄品質的影響不顯著。2 t/667 m2有機肥施用量下,番茄果實的可溶性糖、總酸、VC 和硝酸鹽含量略高于1 t/667 m2有機肥用量下的。

表6 不同處理對秋冬茬番茄品質的影響Table 6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tomato quality in autumn and winter
由表7 可知,銨態氮、有效磷、速效鉀、EC 值均高于定植前的,硝態氮和pH 低于定植前的。其中土壤銨態氮、EC 表現為處理4 與處理1、2、3 差異顯著;各處理的土壤硝態氮和pH 值無顯著差異;土壤有效磷、土壤速效鉀則為處理8 與處理5、6、7 差異顯著。可見,同一有機肥施用條件下,隨磷肥施用量的增加,銨態氮、有效磷、速效鉀和EC 有增加趨勢,硝態氮和pH 有下降趨勢。同一磷肥施用條件下,2 t/667 m2有機肥用量下的土壤養分含量和pH、EC 值略高于1 t/667 m2有機肥用量下的。

表7 秋冬茬收獲后不同處理土壤養分及pH、EC 變化Table 7 Changes of soil nutrients,pH and EC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after harvest in autumn and winter
同一有機肥施用水平下,隨著磷肥施用量的增加,番茄的增產率和磷肥的肥料利用率均為先升高后下降,磷肥用量在推薦施磷量的一半時,二者最高,說明適宜的磷肥用量會使番茄產量和磷肥利用率提高,但不會一直增加;同一磷肥水平下,1 t/667 m2有機肥用量下,番茄產量和磷肥利用率較高,土壤表觀磷盈虧率較低。說明番茄有機肥和磷肥的用量有一個最佳值,有機肥和化肥得合理搭配才能最大程度地實現高肥效。
2 t/667 m2有機肥施用量與1 t/667 m2有機肥施用量相比,番茄品質差異不明顯,但土壤銨態氮、硝態氮、有效磷含量和EC 值有逐漸上升趨勢,pH 有下降趨勢,不利于土壤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可見,在番茄種植過程中,磷肥用量過多,還有減量的空間。應合理控制有機肥用量,過多的有機肥投入并沒有顯著的增產效果,反而降低了化肥利用率,加重了肥料在土壤中的積累,對土壤健康不利,適量的有機肥和化肥配施是提高產量和肥料利用率的關鍵。